汽车及其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9443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0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及其车身结构,车身结构包括:沿着汽车的纵向分布的左后纵梁总成及右后纵梁总成;沿着汽车的横向分布的座椅上横梁总成,座椅上横梁总成的两端分别设置于左后纵梁总成及右后纵梁总成上;以及,沿着横向分布的座椅后横梁总成,座椅后横梁总成包括座椅左后安装板、座椅右后安装板及座椅后横梁,座椅后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于左后纵梁总成及右后纵梁总成上,座椅左后安装板及座椅右后安装板设置于座椅后横梁上,座椅上横梁总成安装第二排座椅的前安装点,座椅左后安装板及座椅右后安装板分别安装第二排座椅的后安装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能同时满足多种座椅形式的车身结构,增加车型座椅的配置选项,满足不同功能用户的需求。

Automobile and its body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utomobile and its body structure, the body structure includes: a left rear longitudinal beam assembly and a right rear longitudinal beam assembly distributed longitudinally along the automobile; a seat upper transverse beam assembly distributed transversely along the automobile, two ends of the seat upper transverse beam assembly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left rear longitudinal beam assembly and the right rear longitudinal beam assembly; and a seat rear transverse beam assembly distributed transversely, The rear cross member assembly of the seat includes the left rear mounting plate of the seat, the right rear mounting plate of the seat and the rear cross member of the seat. The two ends of the rear cross member of the seat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left rear longitudinal member assembly and the right rear longitudinal member assembly of the seat. The left rear mounting plate of the seat and the right rear mounting plate of the seat are arranged on the rear cross member of the seat. The front mounting points of the second row seat, the left rear mounting plate of the seat and the right rear cross member assembly of the seat are installed on the upper cross member assembly of the seat The mounting plates install the rear mounting points of the second row seats respectively.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a body structure which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various seat forms at the same time, increases the configuration options of vehicle seats,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functional us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及其车身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及其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全面,更具灵活的配置才能受到消费者们的青睐。座椅是汽车的重要安全部件,形式通常可分为整体式和分体式两大类,座椅的舒适性和功能性通常受到消费者的极大关注。常规五座车型的第二排座椅通常是将整体式的坐垫放置在地板面板上,安装点布置在面板和梁内加强板上。五座以上车型的第二排座椅一般使用分体式,通过座椅自身骨架与车身连接,骨架形式可分为固定式、滑轨式和翻转式等其他形式。一般而言,第二排座椅采用分体式可方便第三排乘客上下车。通常五座以上车型是在五座车型的基础上,通过延长后地板长度或增加中地板来布置第三排座椅,而且往往需要调整横梁结构来满足第二排分体式座椅的安装条件,这就会导致增加数套模、夹、检具的费用。现有主流车型中后排座椅通常采用整体式,分体式很少见,而分体式具有灵活性、相对独立性等优点,还可在座椅之间布置小桌板或扶手支架来增加商务行政功能。但是,现有的车身结构无法同时满足两种座椅的安装要求,通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车身结构无法同时满足各种座椅的安装要求,通用性较差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及其车身结构。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所述技术问题: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其包括:沿着所述汽车的纵向分布的左后纵梁总成及右后纵梁总成;沿着所述汽车的横向分布的座椅上横梁总成,所述座椅上横梁总成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左后纵梁总成及所述右后纵梁总成上;以及,沿着所述横向分布的座椅后横梁总成,所述座椅后横梁总成包括座椅左后安装板、座椅右后安装板及座椅后横梁,所述座椅后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左后纵梁总成及所述右后纵梁总成上,所述座椅左后安装板及所述座椅右后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座椅后横梁上,所述座椅上横梁总成用于安装所述汽车的第二排座椅的前安装点,所述座椅左后安装板及座椅右后安装板分别用于安装第二排座椅的后安装点。在本方案中,通过所述座椅后横梁可对所述座椅右后安装板及所述座椅左后安装板起到结构支撑作用,以保证座椅安装点具有足够的强度,并且能提高整车扭转刚度。在本方案中,所述第二排座椅的前安装点布置在所述座椅上横梁总成上可有效地保证地板面板不穿孔,具有一定的改善乘员舱气密性的作用,从而规避气密性问题。在本方案中,采用能同时满足多种座椅形式的车身结构,可增加车型座椅的配置选项,满足不同功能用户的需求,安装方便,而且可实现五座及五座以上车型的通用化,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设计开发、模具制造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性。可选地,当所述第二排座椅为整体式座椅时,所述整体式座椅的前安装点安装至所述座椅上横梁总成上,所述整体式座椅的后安装点分别安装至所述左后纵梁总成、所述右后纵梁总成、所述座椅左后安装板及座椅右后安装板上。可选地,当所述第二排座椅为分体式座椅时,所述分体式座椅包括左侧及右侧分体式座椅;所述左侧分体式座椅的前安装点安装至所述座椅上横梁总成上,所述左侧分体式座椅的后安装点分别安装至所述左后纵梁总成及所述座椅左后安装板上;所述右侧分体式座椅的前安装点安装至所述座椅上横梁总成上,所述右侧分体式座椅的后安装点分别安装至所述右后纵梁总成及所述座椅右后安装板上。可选地,所述分体式座椅包括分体式翻转座椅和/或分体式滑动座椅。可选地,所述座椅上横梁总成包括座椅前安装支架及座椅上横梁;所述座椅前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座椅上横梁上。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座椅前横梁总成;所述座椅前横梁总成沿着所述横向分布,并且与所述座椅上横梁总成衔接,以形成腔体结构。在本方案中,形成的腔体结构有效地提升对后地板整体模态和整车扭转刚度。在本方案中,所述右后纵梁总成、所述座椅后横梁总成、所述左后纵梁总成、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总成及所述座椅前横梁总成构成了后地板梁结构总成,为所述汽车的座椅的安装起强度支撑作用,并且保证后地板结构稳定。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后地板上横梁总成;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总成沿着所述横向分布,并且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左后纵梁总成及所述右后纵梁总成上。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的材质包括钢或铝。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述的车身结构。可选地,所述汽车包括五座、六座或七座汽车。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所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技术各较佳实施例。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采用能同时满足多种座椅形式的车身结构,可增加车型座椅的配置选项,满足不同功能用户的需求,安装方便,而且可实现五座及五座以上车型的通用化,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设计开发、模具制造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性。附图说明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所述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并且具有类似的相关特性或特征的组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汽车的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汽车的车身结构上安装整体式座椅时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汽车的车身结构上安装整体式座椅后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汽车的车身结构上安装分离式座椅时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汽车的车身结构上安装分离式座椅后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右后纵梁总成1;座椅上横梁总成2;座椅后横梁总成3;左后纵梁总成4;后地板上横梁总成5;座椅前安装支架6;座椅上横梁7;座椅前横梁总成8;座椅右后安装板9;座椅左后安装板10;座椅后横梁11;整体式座椅12;分离式座椅1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注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描述的诸方面仅是示例性的,而不应被理解为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进行任何限制。给出以下描述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和使用本技术并将其结合到具体应用背景中。各种变型、以及在不同应用中的各种使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容易显见的,并且本文定义的一般性原理可适用于较宽范围的实施例。由此,本技术并不限于本文中给出的实施例,而是应被授予与本文中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相一致的最广义的范围。在以下详细描述中,阐述了许多特定细节以提供对本技术的更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沿着所述汽车的纵向分布的左后纵梁总成及右后纵梁总成;/n沿着所述汽车的横向分布的座椅上横梁总成,所述座椅上横梁总成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左后纵梁总成及所述右后纵梁总成上;以及,/n沿着所述横向分布的座椅后横梁总成,所述座椅后横梁总成包括座椅左后安装板、座椅右后安装板及座椅后横梁,所述座椅后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左后纵梁总成及所述右后纵梁总成上,所述座椅左后安装板及所述座椅右后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座椅后横梁上,/n所述座椅上横梁总成用于安装所述汽车的第二排座椅的前安装点,所述座椅左后安装板及座椅右后安装板分别用于安装第二排座椅的后安装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着所述汽车的纵向分布的左后纵梁总成及右后纵梁总成;
沿着所述汽车的横向分布的座椅上横梁总成,所述座椅上横梁总成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左后纵梁总成及所述右后纵梁总成上;以及,
沿着所述横向分布的座椅后横梁总成,所述座椅后横梁总成包括座椅左后安装板、座椅右后安装板及座椅后横梁,所述座椅后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左后纵梁总成及所述右后纵梁总成上,所述座椅左后安装板及所述座椅右后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座椅后横梁上,
所述座椅上横梁总成用于安装所述汽车的第二排座椅的前安装点,所述座椅左后安装板及座椅右后安装板分别用于安装第二排座椅的后安装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排座椅为整体式座椅时,
所述整体式座椅的前安装点安装至所述座椅上横梁总成上,
所述整体式座椅的后安装点分别安装至所述左后纵梁总成、所述右后纵梁总成、所述座椅左后安装板及座椅右后安装板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排座椅为分体式座椅时,所述分体式座椅包括左侧及右侧分体式座椅;
所述左侧分体式座椅的前安装点安装至所述座椅上横梁总成上,
所述左侧分体式座椅的后安装点分别安装至所述左后纵梁总成及所述座椅左后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卫鹏宋睿羊松青
申请(专利权)人: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