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输油的双级双作用液压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0402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中心输油的双级双作用油缸是机械工程中液压传动系统的驱动部件之一.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的中心输油方式,从而解决了双级双作用油缸不用输油软管的问题.该油缸由主缸体、中空的第一级和第二级活塞及中心输油管组成.通过位于第一和第二级活塞底部上侧的径向导孔及装在第一级活塞底部上的中心输油管使第一和第二级活塞与相应缸体间形成的环形油腔和主缸体上侧的油孔相通.该油缸能用于不能或不宜使用输油软管的场合.(*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双级双作用液压伸缩油缸,是机械工程中液压传动系统的一个主要驱动部件。目前所使用的双级双作用液压伸缩油缸,其第二级活塞环形腔中的液压油或者是通过输油软管,或者是通过第一级活塞的园筒形体中的油道来输送的。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中心输油管的输油方式,从而就提供了一种结构新型、加工较为简单、使用维护方便的双级双作用液压伸缩油缸。这种油缸能广泛用于不能或不宜使用输油软管的场合。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该油缸由主缸体(11)、能在主缸体内滑动的中空的第一级活塞(12)和能在第一级活塞的园筒形体内滑动的中空的第二级活塞(13)及中心输油管(14)组成。第一级活塞的园筒形体的外表面和主缸体的内表面形成第一个环形腔(112′),其底部和主缸体的内表面形成一个园柱形腔(112);第二级活塞的园筒形体的外表面和第一级活塞的园筒形体的内表面形成第二个环形腔(122′)。中心输油管(14)的一端固接在第一级活塞的底部、另一端穿过第二级活塞的底部而插入中空的第二级活塞内部并能在该级活塞的中空部分内滑动。位于该处的中心输油管的外表面和第二级活塞的内表面形成第三个环形腔(132′)。在第二级活塞的底部的下面,中心输油管的外表面和第一级活塞的内表面形成第四个环形腔(122)。第一级活塞的底部内开有轴向导孔(123)和径向导孔(124)。和中心输油管内导孔(142)相通的导孔(124)使环形腔(112′)和环形腔(132′)沟通,而位于第二级活塞的底部的径向导孔(133)又使环形腔(122′)和环形腔(132′)沟通。这样在油缸的收缩过程中,液压油均将通过位于主缸体上部的油孔B被同时输送到环形腔(112′)和(122′)。当油缸外伸时,液压油通过位于主缸体底部的油孔(A)进入园柱形腔(112),同时也通过导孔(123)而被输送到环形腔(122)。本专利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双级双作用的液压伸缩油缸,而且也可以作为如图7所示两级以上的多级双作用液压伸缩油缸最后两级活塞的供油结构。图1为中心输油的双级双作用液压伸缩油缸处于完全缩回状态时的轴向剖面图。图2为图1所示油缸的第一活塞处于完全伸出状态时的轴向剖面图。图3为图1所示油缸处于全部伸出状态时的轴向剖面图。图4是第一级活塞的底部的典型结构剖面图。图5表示当活塞处于完全伸出状态时,活塞底部径向导孔的改型结构1和缸体的相互关系。图6表示当活塞处于完全伸出状态时,活塞底部径向导孔的改型结构2和缸体的相互关系。图7是三级双作用伸缩油缸典型结构的轴向剖面图,该油缸的最后两级活塞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供油结构。如图1~3所示,该油缸包括主缸体(11),带有园筒形缸体的第一级活塞(12),带有中空活塞杆的第二级活塞(13)和中心输油管(14)。活塞(12)装在主缸体(11)内,并能在其内滑动;活塞(12)的上部外壁和主缸体(11)的内壁间形成一个环形腔(112′),其底部(121)和主缸体(11)是密封的。活塞(13)装在活塞(12)内,亦能在其内滑动,活塞(13)的底部(131)和活塞(12)的园筒形缸体间也是密封的,上部同样形成一个与(112′)类似的环形腔(122′)。油孔(A)穿过主缸体的缸盖(111)连通主缸体(11)内的油腔(112),在活塞(12)的底部(121)内开有轴向导孔(123),使环形腔(122)和油腔(112)沟通。中心输油管(14)固接在第一级活塞的底部(121)上。第一级活塞(12)的底部(121)内的径向导孔(124)位于该底部(121)的上侧,一端和中心输油管(14)内的导孔(142)相通,另一端沟通活塞底部(121)上侧外壁与主缸体内壁间形成的环形腔(112″)。当第一级活塞(12)完全伸出后,在结构上应保证该环形腔(112″)的继续存在,并使之位于能覆盖主缸体(11)上端的油孔(B)的范围内。中心输油管(14)内的导孔(142)与油腔(132)相通,并通过位于中心输油管端部的滑动支承(141)内的导孔(143)和环形腔(132′)沟通。同样,在第二级活塞(13)的底部(131)的上侧亦开有径向导孔(133),以沟通环形腔(132′)和(122″),当第二级活塞(13)处于完全伸出的位置时,亦应保证该环形腔(122″)的存在。显然,环形腔(122′)和(122″)及环形腔(112′)和(112″)自然是相通的。油缸的整个工作过程设油缸处于图1所示的完全收缩的初始状态。压力油通过油孔(A)进入油腔(112),同时通过导孔(123)也进入环形腔(122)。这样,油压同时作用在活塞的底部(121)和(131)上,在有外荷载时,由于油压在活塞底部(131)的环形面积上所形成的力小于在活塞底部(121)和(131)上所形成的力之和,所以第一级活塞(12)连同第二级活塞(13)一齐伸出,此时第二级活塞(13)相对于第一级活塞(12)处于静止状态,故环形腔(112′)里的油液通过油孔(B)排出。当第一级活塞(12)到达图2所示的全部伸出位置时,油压随之升高,油液通过油孔A继续进入油腔(112),并经导孔(123)注入环形腔(122),使第二级活塞(13)伸出至图3所示的状态。由于第一级活塞(12)完全伸出时,环形腔(112″)尚存在并处于能覆盖油孔(B)的范围内,故在第二级活塞13的外伸过程中,环形腔(122′)内的油液通过环形腔(122″)、导孔(133)环形腔(132′)、导孔(143)和油腔(132)进入导孔(142),进而通过导孔(124)经环形腔(112″)从油孔(B)排出。反之,当油缸从图3所示的状态开始收缩时,压力油通过油孔(B)进入环形腔(112″),并经由导孔(124)、(142)、油腔(132)、导孔(143)、环形腔(132′)和导孔(133)同时作用在环形腔(122″)上,因此其缩回程序将视环形腔(112″)、(112′)和环形腔(122″)、(122′)的面积值而定。设环形腔(112″)、(112′)的有效作用面积均大于环形腔(122″)和(122′)的有效作用面积,则第一级活塞(12)将带动第二级活塞(13)首先缩回,此时第二级活塞(13)相对于第一级活塞(12)处于静止状态,位于油腔(112)内的油液通过油孔(A)排出。当第一级活塞(12)到达完全缩回的位置时,油压随之升高,压力油通过上述途径先后作用在环形腔(122″)和(122′)上,从而驱动第二级活塞(13)回缩,此时环形腔(122)内的油液通过导孔(123),油腔(112)经油孔(A)排出。油缸的整个运动过程可往复循环。按本专利技术,第一级活塞(12)的底部(121)可以和该活塞上部的园筒形体成为一整体,但也可以组装而成,后者的典型结构见图4所示,其由活塞套圈(1211),第一级活塞(12)的园筒形基体(1212)和油管固定筒(1213)组成,藉助于卡键或螺纹互相固接成一整体。在第一级活塞的园筒形基体(1212)的内壁上开有环槽(1242),外壁上开有径向导孔(1241)并和环槽(1242)相通;油管固定筒(1213)除开有轴向导孔(123)外,其内壁开有环槽(1244),外壁上开有径向导孔(1243)并和环槽(1244)相通;中心输油管藉助于卡键或螺纹连接固定在油管固定筒上,其侧壁开有导孔(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中心输油的双级双作用伸缩油缸由主缸体(11),能在主缸体内滑动的第一级活塞(12),能在第一级活塞内滑动的带有中空活塞杆的第二级活塞(13)和中心输油管(14)组成。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位于油缸底部的油孔(A)穿过缸体底部和主缸体内的园柱形油腔(112)相通,位于第一级活塞底部(121)内的轴向导孔(123)使该园柱形腔(112)和位于第二级活塞底部(131)下面的第四个环形腔(122)沟通,第一级活塞底部内的径向导孔(124)位于该活塞底部的上侧,其一端和固接在该级活塞底部上的中心输油管内的导孔(142)相通,另一端沟通第一级活塞底部上侧外壁和主缸体内壁所形成的环形腔(112″),第二级活塞底部上侧也有径向导孔(133),该孔使第二级活塞底部上侧外壁与第一级活塞内壁间形成的环形腔(122″)和位于第二级活塞上部内壁与中心输油管外壁间的第三个环形腔(132′)沟通,而第一级活塞上部外壁和主缸体内壁间形成的第一个环形腔(112′)与环形腔(112″)及第二级活塞上部外壁和第一级活塞内壁间形成的第二个环形腔(122′)与环形腔(122″)结构上自然是相通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中心输油的双级双作用伸缩油缸由主缸体(11),能在主缸体内滑动的第一级活塞(12),能在第一级活塞内滑动的带有中空活塞杆的第二级活塞(13)和中心输油管(14)组成。本发明的特征是位于油缸底部的油孔(A)穿过缸体底部和主缸体内的园柱形油腔(112)相通,位于第一级活塞底部(121)内的轴向导孔(123)使该园柱形腔(112)和位于第二级活塞底部(131)下面的第四个环形腔(122)沟通,第一级活塞底部内的径向导孔(124)位于该活塞底部的上侧,其一端和固接在该级活塞底部上的中心输油管内的导孔(142)相通,另一端沟通第一级活塞底部上侧外壁和主缸体内壁所形成的环形腔(112″),第二级活塞底部上侧也有径向导孔(133),该孔使第二级活塞底部上侧外壁与第一级活塞内壁间形成的环形腔(122″)和位于第二级活塞上部内壁与中心输油管外壁间的第三个环形腔(132′)沟通,而第一级活塞上部外壁和主缸体内壁间形成的第一个环形腔(112′)与环形腔(112″)及第二级活塞上部外壁和第一级活塞内壁间形成的第二个环形腔(122′)与环形腔(122″)结构上自然是相通的。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英勃李允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