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7293 阅读:4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装置。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其特征是它包括轴(S↓[1])、轴(S↓[2])、轴(S↓[3])、轴(S↓[4])、过渡传动轴(S↓[5])、过渡传动轴(S↓[6])、箱体、电控离合器(C↓[1])、电控离合器(C↓[2])、电控离合器(C↓[3])、齿轮(Z↓[1])、齿轮(Z↓[2])、齿轮(Z↓[3])、齿轮(Z↓[4])、齿轮(Z↓[5])、齿轮(Z↓[6])、齿轮(Z↓[7])、齿轮(Z↓[8])、齿轮(Z↓[9])、齿轮(Z↓[10]),轴(S↓[1])的左端与电动机(M↓[1])相连,轴(S↓[1])的右端部固定齿轮(Z↓[1]),轴(S↓[2])的左端与内燃机(E)相连,轴(S↓[2])的右端部固定齿轮(Z↓[4]),轴(S↓[3])的右端与电动机(M↓[2])相连,轴(S↓[3])的左端部固定齿轮(Z↓[5]),轴(S↓[4])的左端部固定齿轮(Z↓[8]),轴(S↓[4])的右端与传动轴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集离合、动力合成、变速功能于一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以燃油和电为能源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一般由发动机、主离合器、电机、动力合成装置、变速器、蓄电池、传动轴、后桥及车轮组成。为了实现离合,动力合成和变速功能,现存的装置采取了两种技术路线一种为离合器,动力合成装置,变速器分开,为独立的结构,其缺点是联接传动机构零件多,空间布置及系统装配困难;另一种为高度集成方式,典型结构为行星齿轮机构,它的优点是空间尺寸很小,十分紧凑,其缺点是对于发动机和电机要求按照机构所允许的空间尺寸重新设计,而无法从现有的发动机和电机系列中选型,而且加工困难,控制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离合、动力合成、变速功能于一体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其特征是它包括轴S1、轴S2、轴S3、轴S4、过渡传动轴S5、过渡传动轴S6、箱体B、电控离合器C1、电控离合器C2、电控离合器C3、齿轮Z1、齿轮Z2、齿轮Z3、齿轮Z4、齿轮Z5、齿轮Z6、齿轮Z7、齿轮Z8、齿轮Z9、齿轮Z10。轴S1的左端与电动机M1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其特征是它包括轴(S↓[1])、轴(S↓[2])、轴(S↓[3])、轴(S↓[4])、过渡传动轴(S↓[5])、过渡传动轴(S↓[6])、箱体(B)、电控离合器(C↓[1])、电控离合器(C↓[2])、电控离合器(C↓[3])、齿轮(Z↓[1])、齿轮(Z↓[2])、齿轮(Z↓[3])、齿轮(Z↓[4])、齿轮(Z↓[5])、齿轮(Z↓[6])、齿轮(Z↓[7])、齿轮(Z↓[8])、齿轮(Z↓[9])、齿轮(Z↓[10]),轴(S↓[1])的左端与电动机(M↓[1])相连,轴(S↓[1])的右端部固定齿轮(Z↓[1]),齿轮(Z↓[2])、齿轮(Z↓[3])分别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森张树森李杰田绍鹏曹正策张振宇陈勇熊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