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动推力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3827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汽车减震领域,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动推力轴承,包括下支承座、叠加在所述下支承座上的上支承座、设置在所述上、下支承座之间的滑动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上、下支承座外缘之间的密封圈,所述下支承座靠近所述轴承的内侧设置有台阶状内表面,所述上支承座设置有与下支承座的台阶状内表面对应的台阶状外表面。由于上、下支承座的外缘设置密封圈,上、下支承座在靠近轴承内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台阶状表面,使轴承结构不仅具有防泥尘作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装配。(*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减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悬架系统的减震器 中的滑动推力轴承
技术介绍
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有很多采用新型材料和技术的轴承开始大量涌现并运用到汽车减震器上来。中国技术专利申请第02805309.5号公开一种 合成树脂制的滑动轴承,该轴承包括上、下支承座以及设置在上、下支承座之 间的推力滑动轴承件和径向滑动轴承件。上支承座在靠近轴承内周缘侧设有一 个环形突出部,下支承座在靠近轴承内周缘侧设有两个环形悬置部分,通过环 形突出部和环形悬置部分形成一迷宫,阻止灰尘等污物从轴承内周缘进入到轴 承内部。上、下支承座之间还设有靠近轴承外周缘并且具有环形突出部、环形 结合突出部、环形悬置部分和环形结合悬置部分形成的迷宫,阻止灰尘等污物 从轴承外周缘进入到轴承内部。所述推力滑动轴承件和径向滑动轴承件设置在两个迷宫之间,所以迷宫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推力滑动轴7 义件和径向滑动轴承件的滑动表面受到污物的影响。但是,使用迷宫结构使上、下支承座对应的模具变得复杂,并且在轴承最 外侧的环形结合悬置部分设置倒钩也会增加上、下支承座的装配难度。所以, 这种具有迷宫和倒钩结构的轴承不利于生产成本的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动推力轴承,旨在解决现有的树脂轴承 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滑动推力轴承,包括下支承座、叠加在所 述下支承座上的上支承座、设置在所述上、下支承座之间的滑动体以及设置在 所述上、下支承座外缘之间的密封圈,所述下支承座靠近所述轴承的内侧设置 有台阶状内表面,所述上支承座设置有与下支承座的台阶状内表面对应的台阶 状外表面。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益效果在于由于上、下支承座的外缘 设置密封圈,上、下支承座在靠近轴承内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台阶状表面,使 轴承结构不仅具有防泥尘作用,而且结构筒单,便于生产和装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滑动推力轴承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 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 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l,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滑动推力轴承包括下支承座10、 叠加在下支承座10上的上支承座20、位于上、下支承座20、 IO之间的滑动体 30、密封上、下支承座20、 10外缘的密封圏50。活塞杆(图中未示出)从轴 承中轴线穿过并与上支承座20连接,减震器的支柱(图中未示出)与下支承座 10连接,从而将不活动的活塞杆和可动的减震器支柱分离。请一同参阅图2,该下支承座10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其包括其有内表面 110的第一锥形管状部分120、与第一锥形管状部分120的上端一体形成的第一 环状部分130和间隔地设置于第一环状部分130上侧的第一、第二环状突出部 140、 150。所述内表面110呈台阶状,其从下到上依次包括斜面112、柱形内表面114和锥形内表面116。所述斜面112位于下支承座10的最内侧,其可起 导向作用,减少泥尘从轴承内侧下部浸入上、下支承座20、 IO之间。所述第一 环状部分130包括底面132。所迷第一环状部分130外侧底部形成台阶面136, 所述台阶面136高于第一环状部分130的底面132,使第一环状部分130的底 面132成为主要的受力面,有利于减少下支承座IO端部的变形,从而有利于保 护端部的密封特征,不会因为载荷过大引起密封不严。所述台阶面136上方为 从下支承座10外侧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缘170,该凸缘170外侧形成具有导向作 用的斜面172,以便减少泥尘从轴承外侧端部浸入上、下支承座20、 IO之间。 所述第一环状突出部140靠近第一锥形管状部分120,且其内侧形成环形表面 142。所述环形表面142底端与锥形内表面116上端相接。所述第二环状突出部 150远离第一锥形管状部分120,且其内、外侧分别形成环形表面152、 154。 所述第一环状突出部140、第二环状突出部150之间形成容置滑动体30的环形 凹槽160。所述第二环形突出部150高于第一环形突出部140。所述上支承座20亦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其叠加在下支承座10上,并与 下支承座10之间形成间距。所述上支承座20包括具有外表面210的第二锥形 管状部分220、与第二锥形管状部分220上部一体形成的第一柱形管状部分230、 一端与第一柱形管状部分230 —体连接的第二环状部分240、以及与第二环状 部分240另 一端一体连接的第二柱形管状部分250。所述外表面210呈台阶状, 并且所述外表面210从下到上依次包括环形外表面214和锥形外表面216。上 支承座20的环形外表面214与下支承座10的环形内表面114对应,并且环形 外表面214底缘低于下支承座10的环形内表面114上缘,以对轴承的径向串动 加以限制并进一步阻止泥尘进入上、下支承座20、 IO之间。上支承座20的锥 形外表面216与下支承座10的锥形内表面116对应,并具有导向作用,有利于 加工时拔模。所述第一柱形管状部分230外侧形成环形表面232。所述第一柱 形管状部分230的环形表面232和第一环状突出部140的环形表面142对应, 并且其底缘低于环形表面142的上缘,以对轴承的径向串动加以限制。所述第二环状部分240包4舌顶面242和底面244。所述底面244 ^氐于第二环状突出部 150的顶面(图中未标号),以对轴承的径向串动加以限制。所述底面244与 第一环状突出部140的顶面之间形成容置腔40,用以容纳从滑动体30溢出的 润滑物质。所述第二环状部分240顶部外端形成台阶面246,所述台阶面246 低于第二环状部分240的顶面242, -使第二环状部分240的顶面242成为主要 的受力面,有利于减少上支承座20端部的变形,从而有利于保护端部的密封特 征,不会因为载荷过大引起密封不严。所述第二柱形管状部分250内侧从上到 下依次形成环形表面254和^1"面256。所述环形表面254与第二环状突出部150 外侧的环形表面154对应,并且其底缘低于第二环状部分240的底面244。所述密封圈50为橡胶材质的梯形截面结构,其设置于上、下支承座20、 10之间并与下支承座10的凸缘170上表面和第二环状突出部150外侧的环形 表面154贴合,用于密封上、下支承座20、 IO外缘。所述密封圈50包括与上 支承座20的斜面256过渡配合的锲面52。所述锲面52与所述斜面256倾斜的 角度一致,使密封圏50和上支承座20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大。所述密封圈50 上方与第二环状突出部150的外表面154和第二柱形管状部分250的斜面256 共同围成一空间60。所述密封圈50的锲口部分54在径向上伸出上、下支承座 20、 IO的最外端。即使当滑动体30发生磨损使得上、下支承座20、 IO的距离 减小,上支承座20向下支承座10方向移动,所述锲面52与所述斜面256仍然 能充分配合,保证上、下支承座20、 IO之间的密封性。本技术的轴承由于在上、下支承座20、 IO的外缘设置密封圈50,上、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滑动推力轴承,包括下支承座、叠加在所述下支承座上的上支承座和设置在所述上、下支承座之间的滑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下支承座外缘之间的密封圈,所述下支承座靠近所述轴承的内侧设置有台阶状内表面,所述上支承座设置有与下支承座的台阶状内表面对应的台阶状外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涛谢世滨廖银生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