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排气管组件、下车体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排气管组件、下车体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0714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气管组件、下车体结构和车辆,排气管组件包括:排气主管和冷却结构,所述冷却结构设置于至少部分所述排气主管的外侧且与所述排气主管之间形成冷却通道。其中,排气主管和冷却结构之间形成至少一层冷却通道,冷却通道内有冷却介质对废气降温隔热,降低对排气管组件周围部件的热害,避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排气管组件、下车体结构和车辆


技术介绍

1、发动机目前来看仍是驱动汽车行驶的重要零部件,只要有发动机的存在,就势必需要排气系统的存在,它的功能是将汽车尾气排出的co等有害气体变成无害的水、氮气和二氧化碳,随着各国对汽车尾气排气的重视,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也越来越低。混动车由于增加了电池包,使得底盘空间更加紧张,而且排气管内由于流通的是高温的废气,对周围部件有热害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排气管组件,排气主管和冷却结构之间形成至少一层冷却通道,冷却通道内有冷却介质对废气降温隔热,降低对排气管组件周围部件的热害,避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2、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下车体结构。

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出了一种车辆。

4、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排气管组件,包括:排气主管和冷却结构,所述冷却结构设置于至少部分所述排气主管的外侧且与所述排气主管之间形成至少一层冷却通道。

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下车体结构,排气主管和冷却结构之间形成至少一层冷却通道,冷却通道内有冷却介质对废气降温隔热,降低对排气管组件周围部件的热害,从而可以减小与周围部件的间隙,从而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管包括:排气外管,所述排气外管和所述排气主管之间形成冷却液通道,所述冷却液通道内流通有冷媒,以对排气主管进行降温。

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结构还包括:排气中管,所述排气中管和所述排气主管之间形成真空通道。

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结构包括:排气外管,所述排气外管设置在所述排气中管远离所述排气主管的一侧,所述排气外管和所述排气中管之间封闭连接以形成冷却液通道。

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外管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分别设置于所述排气外管的轴向两端且与所述冷却液通道连通。

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管组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连接所述排气外管、所述排气中管及所述排气主管。

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件在所述排气管组件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和/或,多个所述固定件在所述排气管组件的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12、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下车体结构,包括门槛梁及所述的排气管组件,所述排气管组件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在所述门槛梁内,所述冷却结构设置在排气主管与所述门槛梁之间。

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主管包括第一段及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发动机的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段连接且设置在所述门槛梁内。

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管组件还包括:第三段及消音件,所述第三段连接在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侧,所述第三段与所述消音件连接。

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管组件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支撑在所述排气管组件与所述门槛梁之间。

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管组件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门槛梁及所述支撑结构以与所述排气管组件抵接。

17、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所述下车体结构。

18、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气管组件(30),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主管(31)和冷却结构(32),所述冷却结构(32)设置在至少部分所述排气主管(31)的外侧且与所述排气主管(31)之间形成至少一层冷却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包括:排气中管(322),所述排气中管(322)与所述排气主管(31)之间封闭连接以形成真空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管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32)还包括:排气外管(321),所述排气外管(321)设置在所述排气中管(322)远离所述排气主管(31)的一侧,且所述排气外管(321)与所述排气中管(322)之间封闭连接以形成冷却液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管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外管(321)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分别设置于所述排气外管(321)的轴向两端且与所述冷却液通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管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组件(30)还包括:固定件(33),所述固定件(33)用于连接所述排气外管(321)、所述排气中管(322)及所述排气主管(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气管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3)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件(33)在所述排气管组件(30)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和/或,多个所述固定件(33)在所述排气管组件(30)的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7.一种下车体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槛梁(20)及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排气管组件(30),所述排气管组件(30)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在所述门槛梁(20)内,所述冷却结构(32)设置在排气主管(31)与所述门槛梁(2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主管(31)包括第一段及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发动机的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段连接且设置在所述门槛梁(20)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下车体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主管(31)还包括第三段及消音件(40),所述第三段连接在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侧,所述第三段与所述消音件(40)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组件(30)还包括:支撑结构(34),所述支撑结构(34)支撑在所述排气管组件(30)与所述门槛梁(20)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组件(30)还包括:紧固件(35),所述紧固件(35)穿过所述门槛梁(20)及所述支撑结构(34)以与所述排气管组件(30)抵接。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车体结构(10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管组件(30),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主管(31)和冷却结构(32),所述冷却结构(32)设置在至少部分所述排气主管(31)的外侧且与所述排气主管(31)之间形成至少一层冷却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包括:排气中管(322),所述排气中管(322)与所述排气主管(31)之间封闭连接以形成真空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管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32)还包括:排气外管(321),所述排气外管(321)设置在所述排气中管(322)远离所述排气主管(31)的一侧,且所述排气外管(321)与所述排气中管(322)之间封闭连接以形成冷却液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管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外管(321)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分别设置于所述排气外管(321)的轴向两端且与所述冷却液通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管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组件(30)还包括:固定件(33),所述固定件(33)用于连接所述排气外管(321)、所述排气中管(322)及所述排气主管(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气管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3)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件(33)在所述排气管组件(30)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德毅张清涟廖银生黄泰硕赵庆宇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