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的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4575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的构造,其能够在生产工序中适当且简单地调整车身前部的外板主要构件与车颈侧板的分型台阶,能够确保商品价值较高的车身和谋求生产性的提高。该车身前部的构造具有配置于发动机罩面板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翼子板、配置于发动机罩面板的车身后方侧并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围上盖板、配置于翼子板和前围上盖板的车身后方侧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车身侧外板、以及沿翼子板和车身侧外板配置的车门前端部,在由发动机罩面板、翼子板、前围上盖板、车身侧外板以及车门前端部包围的区域配置有车颈侧板,车颈侧板的边部与发动机罩面板、翼子板以及前围上盖板相邻,且与车身侧外板和车门前端部相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的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的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在车辆的车身前部设有作为外板的主要构件的发动机罩面板、翼子板以及前围上盖板,并且设有将由这些板包围的部位覆盖的盖构件,该盖构件能够拆卸(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盖构件是为了在冲击载荷从车身上方施加于前围上盖板周边部的情况下提高前围上盖板周边部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或者为了容易地制造前围上盖板周边部的零件而设置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954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上述以往的车身前部的构造中成为如下的构造:在发动机罩面板、翼子板以及前围上盖板与将由这些板包围的部位覆盖的盖构件之间容易产生分型台阶、间隙,欲利用一个板零件来吸收分型台阶的偏移,因此存在如下问题:难以适当地进行分型台阶的偏移,由于分型台阶、间隙导致无法给予车身前部规整的印象,无法提高车辆的商品价值。此外,在以往的车身前部的构造中成为在车身的生产工序中难以简单地调整分型台阶的构造,因此存在难以提高车辆的生产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这样的车身前部的构造:在生产工序中能够适当且简单地调整配置于车身前部的外板的主要构件与车颈侧板之间的分型台阶,确保外观品质良好且商品价值较高的车身,并且能够谋求生产性的提高。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在上述以往技术中存在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的构造具有:发动机罩面板,其配置于车身前部的上部;翼子板,其配置于该发动机罩面板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前围上盖板,其由金属板制成,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罩面板的车身后方侧并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车身侧外板,其配置于所述翼子板和所述前围上盖板的车身后方侧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以及车门前端部,其配置为沿所述翼子板和所述车身侧外板,在该车身前部的构造中,在由所述发动机罩面板、所述翼子板、所述前围上盖板、所述车身侧外板以及所述车门前端部包围的区域配置有车颈侧板,所述车颈侧板的边部与所述发动机罩面板、所述翼子板以及所述前围上盖板相邻,并且还与所述车身侧外板和所述车门前端部中的至少一者相邻。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述那样,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的构造具有:发动机罩面板,其配置于车身前部的上部;翼子板,其配置于该发动机罩面板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前围上盖板,其由金属板制成,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罩面板的车身后方侧并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车身侧外板,其配置于所述翼子板和所述前围上盖板的车身后方侧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以及车门前端部,其配置为沿所述翼子板和所述车身侧外板,在由所述发动机罩面板、所述翼子板、所述前围上盖板、所述车身侧外板以及所述车门前端部包围的区域配置有车颈侧板,所述车颈侧板的边部与所述发动机罩面板、所述翼子板以及所述前围上盖板相邻,并且还与所述车身侧外板和所述车门前端部中的至少一者相邻。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的构造中,不仅能够利用车颈侧板来调整其与发动机罩面板、翼子板以及前围上盖板的分型台阶的偏移,还能够利用该车颈侧板来调整其与车身侧外板和车门前端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分型台阶的偏移,因此,能够在生产工序中适当且简单地调整配置于车身前部的外板的主要构件与车颈侧板的分型台阶。因而,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的构造,能够确保外观品质优异且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的车身,并且能够谋求车辆的生产性提高和成本下降。附图说明图1是从车身前方侧的斜上方对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身前部的右侧进行观察所得到的立体图。图2是从车身前方侧的斜上方观察应用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颈侧板所得到的放大立体图。图3是从车身前方侧的斜上方观察应用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第1保持件所得到的立体图。图4A、图4B表示应用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颈侧板的下部被第1保持件保持的状态,图4A是车身前方侧的突起卡合爪附近的立体图,图4B是车身后方侧的突起卡合爪附近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应用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颈侧板借助第2保持件保持于安装支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应用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颈侧板的上部安装于车身侧外板的状态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身前部;2、发动机罩面板;3、翼子板;3a、上部平面;3b、上部纵壁面;4、前围上盖板;4a、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5、车身侧外板;6、前侧车门;6A、车门前端部;7、车颈侧板;7A、沿车身上下方向和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边部;7B、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边部;7C、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边部;7D、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边部;7E、沿车门的前端部延伸的边部;8、第1保持件;9、第2保持件;11、车颈侧支架;12、螺栓;13、夹子;40、安装支架;40a、垂直片;40b、水平片;41、卡定爪;71、上方平面;71a、上侧凸缘部;72、侧方平面;72a、凸缘部;73、74、孔部;81、82、突起卡合爪;R、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来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图6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的构造。另外,在图中,箭头Fr方向表示车辆前方,箭头O方向表示车身外侧,箭头U方向表示车身上方。此外,箭头X方向表示车身宽度方向,箭头Y方向表示车身前后方向。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身前部1中,作为外板的主要构件,具有:发动机罩面板(发动机罩外板)2,其配置于该车身前部1的上部,构成将发动机室或者马达室的上部覆盖的前方开闭式的前发动机罩;前挡泥板的翼子板3,其在该发动机罩面板2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配置于左右两侧;金属板制的前围上盖板(前围上外板)4,其配置于发动机罩面板2的车身后方侧,并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车身侧外板(前柱外板)5,其配置于翼子板3和前围上盖板4的车身后方侧,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前侧车门6的车门前端部6A,其沿翼子板3和车身侧外板5的车身后方侧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1的构造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由发动机罩面板2、翼子板3、前围上盖板4、车身侧外板5以及车门前端部6A包围的空间部分的区域R配置有金属板制的车颈侧板7。该车颈侧板7的边部与发动机罩面板2、翼子板3以及前围上盖板4相邻,并且还与车身侧外板5和车门前端部6A中的至少一者(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者)相邻。即,车颈侧板7的边部相对于位于该车颈侧板7的前后左右的周边零件的端部空开微小的间隙的同时平行地配置。作为配置车颈侧板7的理由能够举出以下这几点。即,车颈侧板7不像前发动机罩那样设定内板,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和重量。此外,考虑到交换挡风玻璃时的服务水平,使车颈侧板7成为能够从车身前部1拆卸的构造,另一方面,车颈侧板7成为即使从车身上方被施加冲击载荷也不会脱落的构造,能够可靠地吸收冲击能量。并且,车颈侧板7与翼子板3独立地分割开,因此,车颈侧板7能够局部地增加板厚,能够更进一步吸收冲击能量,并且有助于翼子板3的成形,有助于翼子板3的成形性的提高。并且,车颈侧板7利用金属板件设定,能够与周边零件进行配色,因此能够确保具有良好的外观品质的车身前部1。因此,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颈侧板7具有朝向车身上方的上方平面71和朝向车身侧方的侧方平面72。该上方平面71和侧方平面72通过将车颈侧板7的车身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弯折而形成为从车身前方观察时呈字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的构造,该车身前部的构造具有:发动机罩面板,其配置于车身前部的上部;翼子板,其配置于该发动机罩面板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前围上盖板,其由金属板制成,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罩面板的车身后方侧并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车身侧外板,其配置于所述翼子板和所述前围上盖板的车身后方侧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以及车门前端部,其配置为沿所述翼子板和所述车身侧外板,该车身前部的构造的特征在于,在由所述发动机罩面板、所述翼子板、所述前围上盖板、所述车身侧外板以及所述车门前端部包围的区域配置有车颈侧板,所述车颈侧板的边部与所述发动机罩面板、所述翼子板以及所述前围上盖板相邻,并且还与所述车身侧外板和所述车门前端部中的至少一者相邻。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18 JP 2017-2419271.一种车身前部的构造,该车身前部的构造具有:发动机罩面板,其配置于车身前部的上部;翼子板,其配置于该发动机罩面板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前围上盖板,其由金属板制成,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罩面板的车身后方侧并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车身侧外板,其配置于所述翼子板和所述前围上盖板的车身后方侧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以及车门前端部,其配置为沿所述翼子板和所述车身侧外板,该车身前部的构造的特征在于,在由所述发动机罩面板、所述翼子板、所述前围上盖板、所述车身侧外板以及所述车门前端部包围的区域配置有车颈侧板,所述车颈侧板的边部与所述发动机罩面板、所述翼子板以及所述前围上盖板相邻,并且还与所述车身侧外板和所述车门前端部中的至少一者相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的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颈侧板具有通过弯折车身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形成的朝向车身上方的面和朝向车身侧方的面,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田拓也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