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身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4575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前车身加强结构,其包括:一对前纵梁,其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布置在车辆的左侧和右侧;前围板,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延伸;前柱,其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延伸;挡泥板上部构件,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布置在所述一对前纵梁的每个的外侧,所述挡泥板上部构件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至所述一对前纵梁、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柱的每一个;以及第一加强构件,其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第一端部连接至所述挡泥板上部构件,第二端部连接至车辆的下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车身加强结构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7年12月15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173616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专利技术涉及前车身结构,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前车身加强结构,其改善车辆的前方重叠碰撞过程中的反作用性能。
技术介绍
通常,前车身基于车辆的纵向方向布置在前部,并且包括形成发动机室的车架结构。前车身包括前端模块和冷却模块,前照灯等安装在前车身中,所述前端模块形成发动机室的前端部。前挡泥板构件形成发动机室的左右两侧,并且提供了布置悬架系统和安装车轮的空间。前围板布置在发动机室后面并将乘客舱与发动机室隔开。另外,在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前纵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布置在发动机室下方,以增强前车身的结构强度。用于支撑悬架系统和安装在发动机室中的发动机及变速器的副车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布置在前纵梁的下部。前纵梁的前端部安装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梁上,以提高正面碰撞性能。保险杠梁通过碰撞吸能盒与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前端部连接。尤其是,当具有上述结构的前车身的车辆在操作过程中与碰撞物(例如障碍物或另一车辆)发生正面小重叠碰撞时(例如,当诸如小重叠障碍的碰撞物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偏离到一侧并与车身的外侧部分碰撞时),碰撞物使前纵梁移位从而与车身的较弱的外侧部分碰撞。因此,车辆在正面小重叠碰撞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运行,并且使乘员安全性受损,而且使车身发生过度碰撞损坏。为了解决上述缺陷,已经提出了加强车身的外部以应对小重叠碰撞。例如,具有前挡泥板构件的前端部的结构延伸至前纵梁的前端部并通过连接构件彼此连接,具有用于防止碰撞物侵入的加强构件的结构安装在前纵梁的外侧,或者提出了用于加强前柱或门槛的结构。然而,所提出的结构具有包括车身重量和成本的过度增加以及在小重叠碰撞过程中对乘员的保护不足的缺点。另一方面,在电动车辆的情况下,因为大容量电池安装在车身的地板板件上,所以在结构上提出了由于大容量电池而引起的车身加强,由此未能有效地应对正面碰撞和前方小重叠碰撞。公开于背景部分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加深对专利技术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以包含的信息并不构成在本国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车身加强结构,该前车身加强结构能够通过在车辆的正面碰撞中适当地分散碰撞载荷来有效地减小前围板的变形,在车辆的正面小重叠碰撞过程中通过抑制旋转行为(behavior)来防止车辆过度损坏,并且通过引起车辆的横向行为来更有效地保护乘员的安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前车身加强结构可以包括:一对前纵梁,其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设置成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在车辆的左侧和右侧;前围板,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延伸并且分隔发动机室和乘客舱;前柱,其在车辆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至所述前围板;挡泥板上部构件,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布置在所述一对前纵梁的每个的外侧,所述挡泥板上部构件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至所述一对前纵梁、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柱的每一个;以及第一加强构件,其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第一端部连接至所述挡泥板上部构件,第二端部接合至车辆的下部。侧下部构件可以接合在所述前围板的底部,侧外部构件可以接合至所述侧下部构件,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另一端部可以接合至所述侧下部构件和所述侧外部构件。所述侧下部构件和所述侧外部构件可以形成U形截面,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另一端部插入到所述U形截面中以接合至所述侧下部构件和所述侧外部构件。所述第一加强构件可以布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在左侧和右侧的第一加强构件可以通过第二加强构件彼此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构件形成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前围地板板件可以接合至前围板,所述前围地板板件可以接合至第三加强构件,所述第三加强构件形成为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前纵梁可以包括:前侧内部构件,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在内侧;以及前侧外部构件,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在外侧。第四加强构件可以接合至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围地板板件,所述第四加强构件的两个端部可以都接合至所述前侧内部构件。所述第四加强构件可以具有C形形状。所述第四加强构件可以布置在左右两侧,左侧和右侧的第四加强构件可以通过所述第三加强构件彼此连接。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副车架安装支架可以接合至所述前侧内部构件,所述第二加强构件可以与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架一起接合至所述前侧内部构件。第一加强构件可以插入到通过所述前侧内部构件与所述前侧外部构件形成的空间中并且接合至所述前侧内部构件和所述前侧外部构件。所述侧下部构件可以插置于所述第一加强构件与所述前侧内部构件之间以接合至所述第一加强构件和所述前侧内部构件。所述前侧外部构件和所述第一加强构件可以接合至所述前围地板板件。电池壳体可以安装在所述第二加强构件上。所述第二加强构件可以接合至所述前侧内部构件和所述第一加强构件。可以进一步包括形成为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门槛,门槛前部构件可以沿车辆的长度方向接合至门槛的前端部。所述侧下部构件的两个端部可以分别连接至所述门槛前部构件和所述前纵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前车身加强结构,当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与物体发生的正面碰撞或偏移碰撞时,碰撞载荷优先地被输入到前纵梁,并且输入到前纵梁的碰撞载荷经由连接到前纵梁的挡泥板上部构件有效地分散到车身的上部。另外,施加到前纵梁的载荷通过级联结构分散到前柱和侧下部构件,从而减少了传递到前围板的载荷,进而可以有效地减小前围板的变形。另一方面,施加到挡泥板上部构件的载荷由于级联结构适当地分散到车顶的上部、第二加强构件和侧下部构件,从而有效地减小了前围板的变形。另一方面,在车辆的前方小重叠碰撞中,碰撞载荷被分散到挡泥板上部构件和前纵梁,并且由第一加强构件、第二加强构件、第三加强构件和第四加强构件的级联结构引起车身的横向运动,由此防止对车身的过度损坏并且更安全地保护乘员。附图说明结合所附附图,根据以下详细描述,将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其他优点,其中: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前车身加强结构的示例性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前车身加强结构的一部分的示例性俯视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图2的示例性A-A线截面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前车身加强结构的示例性立体图;图5为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前车身加强结构的乘客舱观察的示例性立体图;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图4的示例性B-B线截面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前车身加强结构的另一示例性立体图;图8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图7的示例性C-C线截面图;图9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前车身加强结构的一部分的示例性下部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尽管本专利技术将与示例性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相反,本专利技术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示例性实施方案。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案的目的并且不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正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车身加强结构,包括:一对前纵梁,其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布置在车辆的左侧和右侧;前围板,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分隔发动机室和乘客舱;前柱,其在车辆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至所述前围板;挡泥板上部构件,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布置在所述一对前纵梁的每个的外侧,所述挡泥板上部构件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至所述一对前纵梁、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柱;以及第一加强构件,其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第一端部连接至所述挡泥板上部构件,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第二端部连接至车辆的下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15 KR 10-2017-01736161.一种前车身加强结构,包括:一对前纵梁,其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布置在车辆的左侧和右侧;前围板,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分隔发动机室和乘客舱;前柱,其在车辆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至所述前围板;挡泥板上部构件,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布置在所述一对前纵梁的每个的外侧,所述挡泥板上部构件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至所述一对前纵梁、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柱;以及第一加强构件,其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第一端部连接至所述挡泥板上部构件,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第二端部连接至车辆的下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车身加强结构,进一步包括:侧下部构件,其连接至所述前围板的底部;以及侧外部构件,其连接至所述侧下部构件,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第二端部连接至所述侧下部构件和所述侧外部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身加强结构,其中,所述侧下部构件和所述侧外部构件形成U形截面,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第二端部插入到所述U形截面中以连接至所述侧下部构件和所述侧外部构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身加强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构件成对地设置并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布置在车辆的左右两侧,在左侧和右侧的一对第一加强构件通过第二加强构件而彼此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构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车身加强结构,进一步包括:前围地板板件,其连接至前围板,其中,所述前围地板板件连接至第三加强构件,所述第三加强构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车身加强结构,其中,所述一对前纵梁的每个包括:前侧内部构件,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在所述一对前纵梁的每个的内侧;以及前侧外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丞玟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