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5995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5 08: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能够提高上车身和车身安装件固定部的刚性,能够提高车辆前部的振动特性等,并且能够在车辆前部使向车身安装件的输入有效地分散。在车辆前部构造中,上车身通过车身安装件(40)固定于底盘架,在上车身的下部配置有用于固定车身安装件的车身安装件固定部(4)。车身安装件固定部(4)具有:安装件固定面(41),其具有固定车身安装件(40)的固定孔;侧壁部,其位于安装件固定面的宽度方向上,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纵壁部(43),其位于安装件固定面的前后方向,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侧壁部接合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的托架构件(34),纵壁部接合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的横梁(35)。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front structure of a vehicle, which can improve the rigidity of the upper body and the fixed part of the body fittings, improve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ont part of the vehicle, and effectively disperse the input to the body fittings in the front part of the vehicle. In the front structure of the vehicle, the upper body is fixed to the chassis frame through the body mounting part (40),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uppe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body mounting part (4) for fixing the body mounting part. The fixing part (4) of the body mounting part has: the fixing surface (41) of the mounting part, which has a fixing hole for fixing the body mounting part (40); the side wall,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fixing surface of the mounting part and extends along the upper and lower directions; and the longitudinal wall (43),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and rear directions of the fixing surface of the mounting part and extends along the upper and lower directions, and the side wall is jointed with a closed section extending along the upper and lower directions. A bracket member (34) with a longitudinal wall joined by a cross beam (35) with a closed cross-section shape extending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前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在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公知一种如下的构造:在发动机舱部的车身的前部两侧配置挡泥板,在该挡泥板的内侧部设置与这些挡泥板协同动作地构成封闭截面构造的侧部加强构件,借助车身安装架使该侧部加强构件的前后端部与底盘架相连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6713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上述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发动机舱部的车身和底盘架只不过是借助车身安装架或者车身安装构件相连结,因此存在难以提高车身安装件固定部的刚性、无法谋求提高车辆前部的振动特性等问题。此外,在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中,是在挡泥板的内侧部设置侧部加强构件的构造,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车辆前部的刚性提高是有限的,并且需要侧部加强构件,导致部件件数的增加和高成本。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现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上车身和车身安装件固定部的刚性、能够提高车辆前部的振动特性等、并且能够在车辆前部使向车身安装件的输入有效地分散的车辆前部构造。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构造具有底盘架和上车身,所述上车身通过车身安装件固定于所述底盘架上,在所述上车身的下部配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车身安装件的车身安装件固定部,在该车辆前部构造中,所述车身安装件固定部具有:安装件固定面,其具有固定所述车身安装件的固定孔;侧壁部,其位于该安装件固定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上,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纵壁部,其位于所述安装件固定面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侧壁部接合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的托架构件,并且所述纵壁部接合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的横梁。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上车身和车身安装件固定部的刚性,能够提高车辆前部的振动特性等,并且能够在车辆前部使向车身安装件的输入有效地分散。如上述那样,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构造具有底盘架和上车身,所述上车身通过车身安装件固定于所述底盘架上,在所述上车身的下部配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车身安装件的车身安装件固定部,所述车身安装件固定部具有:安装件固定面,其具有固定所述车身安装件的固定孔;侧壁部,其位于该安装件固定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上,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纵壁部,其位于所述安装件固定面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侧壁部接合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的托架构件,并且所述纵壁部接合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的横梁。因而,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构造中,车身安装件固定部的周围被壁部和封闭截面形状的构件包围,因此不必另外使用加强构件就能够容易地提高车辆前部和车身安装件固定部的刚性,能够提高车辆前部的振动特性等,并且能够降低部件成本。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构造中,车身安装件固定部和车辆前部通过封闭截面形状的构件连接,因此能够在车辆前部使向车身安装件的输入有效地分散,能够防止应力向车身安装件固定部的集中,并且能够谋求提高耐久性。附图说明图1是从车辆前方侧的斜上方对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底盘架和上车身进行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2是在图1的车辆前部从车辆上方观察位于车辆左侧的前侧车身安装件固定部及其周边部而得到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A―A线剖视图。图4是图2的B―B线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辆前部;2、底盘架;3、上车身;4、车身安装件固定部;4A、前侧车身安装件固定部;5、紧固构件;6、安装件侧构件;31、挡板纵梁;34、托架构件;35、横梁;40、车身安装件;41、安装件固定面;41a、固定孔;42、侧壁部;42a、内侧侧壁部;42b、外侧侧壁部;43、纵壁部;43a、车辆前方侧的纵壁部;S、动力单元搭载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另外,在图中,箭头Fr方向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方向表示车辆上方,箭头X方向表示车辆宽度方向,箭头Y方向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如图1所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辆前部1主要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动力单元搭载空间S的下部分别设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的底盘架2和设于动力单元搭载空间S的上部的上车身3,该上车身3借助车身安装件40固定于底盘架2上。因此,在上车身3的下部配置有用于固定车身安装件40的车身安装件固定部4。上车身3由设于车辆前部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的挡板纵梁31和挡泥板面板32、设于车辆前部1的车辆前方侧的机壳锁止构件33、托架构件34以及横梁35、设于车辆前部1的车辆后方侧的前围板36和前围侧板37等构成。机壳锁止构件33和横梁35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机壳锁止构件33在横梁35的上方位置与横梁35平行地配置。并且,机壳锁止构件33构成为,其固定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并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托架构件34的上端部,并且搭接左右两侧的托架构件34。由此,后述的左右的前侧车身安装件固定部4A彼此间连接,因此能够进一步谋求提高车身安装件固定部4的刚性。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安装件固定部4构成为,分别具有配置于上车身3的车辆前方侧的左右一对的前侧车身安装件固定部4A和配置于上车身3的车辆后方侧的左右一对的后侧车身安装件固定部4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对左右一对的前侧车身安装件固定部4A中的、车辆左侧的前侧车身安装件固定部4A进行说明,车辆右侧的前侧车身安装件固定部4A也构成为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说明。如图2~图4所示,前侧车身安装件固定部4A具有:安装件固定面41,其具有供车身安装件40利用长条的螺栓等紧固构件5等固定的固定孔41a,并在俯视时呈大致四边形;侧壁部42,其在该安装件固定面41的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左右两侧,并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纵壁部43,其在安装件固定面4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前后两侧,并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侧壁部42和纵壁部43的上端形成为,在车身安装件40固定于安装件固定面41的固定孔41a的状态下,成为比车身安装件40的上部高的位置。即,车身安装件40的周围在车身安装件40固定于安装件固定面41的固定孔41a的状态下被左右的侧壁部42和前后的纵壁部43包围。在车辆内方侧(车辆中央侧)的内侧侧壁部42a接合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的托架构件34,并且在车辆前方侧的纵壁部43a接合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的横梁35。并且,托架构件34与横梁35互相接合。由此,车身安装件40之间与沿不同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的构件相连结,并且封闭截面形状的构件彼此间接合,因此前侧车身安装件固定部4A构成为能够设为刚性更高的构造。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侧壁部42由相对于安装件固定面41的固定孔41a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侧壁部42a和相对于安装件固定面41的固定孔41a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侧壁部42b构成。在内侧侧壁部42a接合有封闭截面形状的托架构件34,在外侧侧壁部42b接合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的挡板纵梁31。由此,相对于安装件固定面41的固定孔41a,在内侧侧壁部42a设有封闭截面形状的托架构件34,在外侧侧壁部42b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该车辆前部构造具有底盘架和上车身,所述上车身通过车身安装件固定于所述底盘架上,在所述上车身的下部配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车身安装件的车身安装件固定部,该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安装件固定部具有:安装件固定面,其具有固定所述车身安装件的固定孔;侧壁部,其位于该安装件固定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上,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纵壁部,其位于所述安装件固定面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侧壁部接合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的托架构件,并且所述纵壁部接合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的横梁。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06 JP 2017-234268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该车辆前部构造具有底盘架和上车身,所述上车身通过车身安装件固定于所述底盘架上,在所述上车身的下部配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车身安装件的车身安装件固定部,该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安装件固定部具有:安装件固定面,其具有固定所述车身安装件的固定孔;侧壁部,其位于该安装件固定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上,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纵壁部,其位于所述安装件固定面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侧壁部接合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的托架构件,并且所述纵壁部接合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的横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构件与所述横梁互相接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由相对于所述安装件固定面的固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仓康平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