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车体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7623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车体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下车体结构包括下车体内板和下车体外板,下车体内板为碳纤维结构,下车体外板的下车体外板上板、前围外板、中通道搭接板和前纵梁均为碳纤维结构,下车体外板的后围外板和侧围外板从车外到车内依次包括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二外碳纤维加强层、第一蜂窝金属层、第二内碳纤维加强层、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下车体外板的地板从车外到车内依次包括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七外碳纤维加强层、第二蜂窝金属层、第七内碳纤维加强层、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下车体结构,在保证下车体结构具有合适的使用强度的情况下减轻了重量。

Bodywork structure and vehicle with i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isembarkation body structure and a vehicle with it. The disembarkation body structure includes the disembarkation body panel and the disembarkation body panel. The disembarkation body panel is carbon fiber structure. The disembarkation body panel, the front peripheral panel, the middle passage overlap panel and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re carbon fiber structure. The rear peripheral panel and the side peripheral panel of the disembarkation body panel in turn include the first one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of the vehicle. External carbon fiber decoration layer, second external carbon fiber reinforcement layer, first honeycomb metal layer, second internal carbon fiber reinforcement layer and first internal carbon fiber decoration layer. The floor of the alighting outer panel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of the car includes the first external carbon fiber decoration layer, the seventh external carbon fiber reinforcement layer, the second honeycomb metal layer, the seventh internal carbon fiber reinforcement layer and the first internal carbon fiber decoration layer.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car body under the present invention, the weight is reduce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car body structure under the present invention has suitable service streng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车体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下车体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为了延长车辆的最大行驶距离,需要减轻车辆的整体重量。现有的下车体为金属结构,虽然保证下车体具有较强强度,但下车体整体重量过高。同时,车辆的下车体作为乘员舱主要区域,是整个车身结构中最为关键的部件,需要对下车体的各个部分分别进行设计,以在保证下车体具有合适的使用强度的情况下,更好地减轻下车体整体的重量,便于车辆的轻量化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在保证合适的使用强度的情况下具有较轻重量的下车体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下车体结构的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包括下车体内板和下车体外板,所述下车体内板为碳纤维结构,所述下车体外板包括下车体外板上板、前围外板、后围外板、侧围外板、中通道搭接板、下车体外板下边、前纵梁、地板,其中,所述下车体外板上板从车外到车内依次包括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一碳纤维加强层、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所述后围外板和所述侧围外板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车体内板和下车体外板,所述下车体内板为碳纤维结构,所述下车体外板包括:下车体外板上板、前围外板、后围外板、侧围外板、中通道搭接板、下车体外板下边、前纵梁、地板;其中,所述下车体外板上板从车外到车内依次包括: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一碳纤维加强层、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所述后围外板和所述侧围外板从车外到车内依次包括:所述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二外碳纤维加强层、第一蜂窝金属层、第二内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所述前围外板从车外到车内依次包括:所述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三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车体内板和下车体外板,所述下车体内板为碳纤维结构,所述下车体外板包括:下车体外板上板、前围外板、后围外板、侧围外板、中通道搭接板、下车体外板下边、前纵梁、地板;其中,所述下车体外板上板从车外到车内依次包括: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一碳纤维加强层、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所述后围外板和所述侧围外板从车外到车内依次包括:所述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二外碳纤维加强层、第一蜂窝金属层、第二内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所述前围外板从车外到车内依次包括:所述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三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通道搭接板从车外到车内依次包括:所述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四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所述下车体外板下边从车外到车内依次包括:所述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五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所述前纵梁从车外到车内依次包括:所述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六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所述地板从车外到车内依次包括:所述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七外碳纤维加强层、第二蜂窝金属层、第七内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二外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二内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三碳纤维加强层和所述第四碳纤维加强层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多层T700碳纤维织物层,所述第五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六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七外碳纤维加强层和所述第七内碳纤维加强层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多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和多层200gsm单向碳纤维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碳纤维加强层和所述第四碳纤维加强层均包括五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所述第二内碳纤维加强层和所述第二外碳纤维加强层均包括四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所述第三碳纤维加强层包括十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所述第五碳纤维加强层包括十四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和四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所述第六碳纤维加强层包括十六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和四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所述第七内碳纤维加强层和所述第七外碳纤维加强层均包括四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和两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六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七外碳纤维加强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宇威谷鹏飞葛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