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LDMOS的JFET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2938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LDMOS的JFET器件,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该JFET器件中LDMOS和JFET共用的漂移区形成于P型衬底中的N型深阱中,LDMOS和JFET共用的漏区由N型深阱表面的N型重掺杂区形成,LDMOS的沟道区形成于N型深阱中的P型阱区中、源区和体区分别由该P型阱区表面的两个重掺杂区形成;JFET的沟道区形成于P型衬底中的P型阱区中、源区和体区分别由N型深阱和该P型阱区表面的两个重掺杂区形成;本申请将超高压LDMOS直接集成到了超高压JFET当中,通过两种晶体管的集成,总面积相比较两种晶体管的面积和大幅减小,提高了芯片集成度,降低了电路设计难度和制造成本,两种晶体管的融合还能够提升器件之间的兼容性,提升芯片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LDMOS的JFET器件
本技术涉及半导体
,尤其是一种集成LDMOS的JFET器件。
技术介绍
在BCD集成电路的应用中,常常同时将超高压的LDMOS(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及JFET(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器件集成到同一颗芯片当中,分别用作开关管和启动管。超高压的LDMOS是指耐压超过500V的LDMOS器件,为了保证器件的耐压,需要在场极板、漂移区结深、漂移区尺寸、漂移区浓度匹配等许多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器件表面电场强度。目前典型的非外延超高压LDMOS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各标号对应含义如下:10-P型衬底(Psub),11-N型深阱(DNW),12-P型阱区(PW),13-场氧化层,14-P型top层,15-体区,16-源区,17-漏区,18-多晶硅栅。轻掺杂的N型深阱构成了它的长漂移区,能够保证其承受足够的耐压,为了能承受500V以上的耐压,该N型深阱构成的长漂移区的长度通常在60μm以上。多晶硅栅下方的P型阱区是LDMOS的沟道,通过栅极的偏压可以控制LDMOS的开启与关闭,控制漏源电流的大小,在模拟电路当中,经常被用作开关管进行PWM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LDMOS的JFET器件,其特征在于,LDMOS的漂移区和JFET的漂移区共用,LDMOS的漏区和JFET的漏区共用,所述器件包括:P型衬底,所述P型衬底上开设有接触孔;N型深阱,所述N型深阱形成于所述P型衬底中,JFET的漂移区形成于所述N型深阱中,所述N型深阱包括JFET沟道浅结和LDMOS沟道深结并形成阶梯型结构;第一P型阱区,所述第一P型阱区形成于所述N型深阱中,LDMOS的沟道区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阱区中,所述LDMOS的沟道区表面形成有多晶硅栅;第二P型阱区,所述第二P型阱区形成于所述P型衬底中,所述第二P型阱区位于所述N型深阱的JFET沟道浅结的外侧,JFET的沟道区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LDMOS的JFET器件,其特征在于,LDMOS的漂移区和JFET的漂移区共用,LDMOS的漏区和JFET的漏区共用,所述器件包括:P型衬底,所述P型衬底上开设有接触孔;N型深阱,所述N型深阱形成于所述P型衬底中,JFET的漂移区形成于所述N型深阱中,所述N型深阱包括JFET沟道浅结和LDMOS沟道深结并形成阶梯型结构;第一P型阱区,所述第一P型阱区形成于所述N型深阱中,LDMOS的沟道区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阱区中,所述LDMOS的沟道区表面形成有多晶硅栅;第二P型阱区,所述第二P型阱区形成于所述P型衬底中,所述第二P型阱区位于所述N型深阱的JFET沟道浅结的外侧,JFET的沟道区形成于所述第二P型阱区中;LDMOS的源区由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阱区表面的N型重掺杂区形成,LDMOS的体区由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阱区表面的P型重掺杂区形成,LDMOS的源区与所述多晶硅栅的第一侧自对准,LDMOS的源区通过所述P型衬底上的接触孔引出为LDMOS的源极,LDMOS的体区通过所述P型衬底上的接触孔引出为LDMOS的体区;LDMOS的漏区由形成于所述N型深阱的LDMOS沟道深结表面的N型重掺杂区形成,所述LDMOS的漏区位于所述多晶硅栅的第二侧的外部,所述LDMOS的漏区通过所述P型衬底上的接触孔引出为LDMOS的漏极;所述第一P型阱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捷万立宏王绍荣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丽隽功率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