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2859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门,包括:具有外板的门板件,该外板具有容纳使用者手部的凹陷部;把手件,其设置在外板外侧并延伸跨过凹陷部;基体件,其固定在外板的内表面上并在凹陷部的两边上支撑把手件的端部,该基体件被形成为,具有从凹陷部一端绕开凹陷部到达凹陷部另一端,并且在门板件厚度方向上不超过凹陷部深度的范围的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把手装置开启和关闭的车辆门
技术介绍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出版物No.2001-354035,公开了一种设置在交通工具例如汽车上的把手装置的实例。此现有技术包括作为把手件的握紧把手,其打开门锁机构的锁;以及作为基体件的壳体,可旋转地支撑该握紧把手。通常,车辆门包括门板件、门锁机构、和上述把手装置及类似物。门板件包括朝向车辆外侧的外板,及朝向车辆内侧的内板。把手装置的基体件固定在外板的内表面上,并包含在门板件中。在大多数采用这种结构的车辆门中,在外板的安装把手部分的部位形成有方便将手插入把手装置的凹陷部。这种车辆门结构已被许多类型的车辆所采用。然而,上述车辆门结构存在一个问题,即需要将内板和外板之间的距离增加到足够大以便可以在门板件中容纳基体件,从而,门板件的厚度就增加了。此外,尽管仅容纳基体件不会使门板件的厚度增加很多,但是还是需要在基体件的安装部位中设置凹陷部。因此,增加门板件的厚度是不可避免的。基体件需要保持预定的强度以支撑把手件,而不能轻易地变薄。在上述情况下,存在的问题是,门板件厚度增加了,车辆内部的空间减小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形式为基体件固定在外板内表面上且门板件厚度可以较小的车辆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门包括门板件,其具有外板,该外板具有容纳使用者手部的凹陷部;把手件,设置在外板外侧并延伸越过凹陷部;基体件,固定在外板的内表面上并将把手件端部支撑于凹陷部两边,所形成的基体件具有的形状为,在凹陷部沿门板件厚度方向的深度范围内,从凹陷部一端绕开凹陷部到达凹陷部另一端。根据上述结构,基体件绕开了凹陷部,因此,与将基体件固定在门板件凹陷部外部的结构相比,就可能避免由于基体件厚度引起的门板件厚度的增加。另外,由于基体件形成为低于凹陷部的深度,所以连接状态下的基体件沿门板件厚度方向不会超出凹陷部。这种结构可以避免由于将基体件设置在门板件内部而引起的车辆门厚度的增加。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在随后的说明中给出,部分地可从该说明中明显看出,或可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中得知。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可通过以下书面说明并结合后面特别给出的结构来理解、获得。附图说明并入本说明书并构成其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同时和上述概括说明以及下述优选实施例的详细叙述一起,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门的前视图; 图2是图1所示车辆门中的把手装置及其周围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3是图2所示把手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4为沿图2中所示A-A面剖切的车辆门的横截面视图;图5为沿图2中所示B-B面剖切的车辆门的横截面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图1至图5介绍采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门的车辆,例如汽车。为了便于说明,本文的前、后、左、右、顶和底是基于车辆移动方向和重力方向而限定的。如图1所示,汽车11包括车体12和多个安装在车体12侧面的车辆门13。图1仅示出了一个为前门的车辆门13。通过门铰链件,车辆门13相对于车体12是可开启的和可关闭的。如图1至图4所示,每个车辆门13包括门板件14、作为窗件的门玻璃(door glass)15、把手装置16、和门锁机构17。门板件14具有朝向车辆外部的外板21和朝向车辆内部的内板22。门板件14为盒形。如图1所示,外板21上有凹陷部23和本体部25。门玻璃15位于车辆门13的上半部。门玻璃15相对于门板件14可沿垂直方向移动。门锁机构17可将车门13锁定在关闭状态。把手装置16被安装在外板21侧表面的靠近后部的部位。把手装置16,通过下文将描述的臂件46和连接件,被连接至作为插销(latch)的门锁机构17。通过门锁机构17,把手装置16可以实现锁紧和打开门板件14的操作。凹陷部23位于安装把手装置16的位置。本体部25位于凹陷部23周围。本体部25与车体12的本体24齐平。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门13上的把手装置16及其周围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把手装置16的分解透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凹陷部23具有半球形状,其尺寸足够使用者的手放入。如图3所示,在凹陷部23的左边和右边形成有用于固定把手装置16的一对低凹部28。如图3所示,凹陷部23的左低凹部28内形成有用于固定螺钉的螺钉孔26和用于供把手件41插入的连通孔27。另外,在图3中,凹陷部23的右低凹部28内形成有将下面将要描述的杆件31插入其中的插入孔32。如图4和图5所示,凹陷部23包括被压下至最靠近内板22处的底部33,以及从底部33向本体部25升高并将底部33和本体部25连接起来的外围部34。如图3所示,通过螺钉35将把手装置16固定在外板21上。把手装置16包括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作为握持部的把手件41,及可旋转地支撑把手件41的基体件42。把手件41被设置在外板21的外侧。基体件42固定于外板21的朝向内板22的表面上。具体地,基体件42被设置于门板件14的内部。如图4所示,基体件42上设置有可旋转地支撑把手件41的铰链机构43。把手件41具有整体弯曲,向其两端逐渐变平的棒状。把手件41从前至后延伸跨过凹陷部23,且设置于低凹部28的上方。把手件41具有固定在外板21上的固定块47和通过铰链机构43旋转的旋转块44。固定块47的长度是把手件41总长度的1/3,且位于后部,旋转块的长度是把手件41总长度的2/3,且位于前部。图4是沿图2中A-A面剖切的车辆门13的横截面视图。如图4所示,旋转块44通过铰链机构43由基体件42可旋转地支撑。旋转块44在其后端部具有杆件31,其是沿门板件14厚度方向延伸的插销松开杠杆。杆件31超出底部33向内板22凸出。杆件31的末端具有向凹陷部23凸出的勾部45。下面所描述的臂件46的旋转端46A位于勾部45和外板21之间。此外,杆件31限制旋转块44的旋转范围。如图3和图4所示,从门板件14的内侧将基体件42固定在外板21的内表面上。基体件42具有环形部51、与环形部51相邻的铰链支撑部52、由铰链支撑部52所支撑的铰链机构43、在铰链支撑部52相反侧上的与环形部51邻近的臂支撑部53、以及臂支撑部53所支撑的臂件46。通过铰链支撑部52和臂支撑部53,基体件42将把手件41支撑在凹陷部23的两边。如图3和图4所示,铰链支撑部52在其中心沿门板件14厚度方向上具有孔,因此就具有了框架的形状。臂支撑部53所具有的框架形状的深度大于铰链支撑部52的深度。基体件42在臂支撑部53处与外板21紧密接触。如图4所示,臂件46围绕设置于臂支撑部53上的铰链轴48是可旋转的。臂件46与把手件41的杆件31接合。臂件46通过连接件与门锁机构17连接。当拉动把手装置16时,杆件31的勾部45与臂件46的旋转端46A接合,于是臂件46被转动。当臂件46被转动时,门锁机构17将门板件14的锁开启。环形部51为圆环形,且向上和向下绕开凹陷部23。圆形开口54形成于环形部51的中心。如图4所示,基体件42固定于外板21上,此时的状态是底部33突出并穿过开口54。图4中的箭头R指示此状态下的凹陷部23的圆周方向。在此状态下的安装在外板21上的基体件42沿圆周方向R绕开凹陷部23。基体件42为绕开凹陷部23的形状,并从凹陷部23的与铰链支撑部52相应的一端到达与臂支撑部53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门,包括:门板件,具有外板,所述外板上具有用于容纳使用者手部的凹陷部;把手件,设置在所述外板的外部,并延伸跨过所述凹陷部;基体件,固定在所述外板的内表面上,并在所述凹陷部的两边上支撑所述把手件的端部,所述基体件形成的形状为,从所述凹陷部的一端绕开所述凹陷部到达所述凹陷部的另一端,并在所述门板件厚度方向上不超过所述凹陷部的深度的范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田健介足立俊之石原克尚古川敦彦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