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后扰流板及车身后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4921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用后扰流板及车身后顶结构,可以在保持车辆侧面曲线的造型美观的情况下提升空气动力学性能。该车身后扰流板包括扰流板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中部位置设有下压结构,所述下压结构的上方型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上方型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后扰流板,通过在扰流板本体的中部增加下压结构,下压结构与水平面的夹角比扰流板本体增大,可以引导车辆顶部气流向车尾下方流动,减少尾涡区,降低整车风阻,提升了车辆燃油经济性;而且设置的下压结构没有破坏原车的侧面曲线,在保持造型美观的情况的同时提升了空气动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后扰流板及车身后顶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车用后扰流板及车身后顶结构。
技术介绍
SUV和两厢轿车由于车尾高度较高,尾涡区较大,造成整车风阻比三厢轿车明显偏高,不利于燃油经济性。通常的方法是增加后扰流板,引导车顶气流向车尾下方流动,减小尾涡区,从而降低风阻。但后扰流板形状受到汽车整体造型的限制,通常难以最大化其空气动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首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车身后扰流板,可以在保持车辆侧面曲线的造型美观的情况下提升空气动力学性能。根据本技术提供的车身后扰流板,包括扰流板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中部位置设有下压结构,所述下压结构的上方型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上方型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本技术的车身后扰流板,通过在扰流板本体的中部增加下压结构,下压结构与水平面的夹角比扰流板本体增大,可以引导车辆顶部气流向车尾下方流动,减少尾涡区,降低整车风阻,提升了车辆燃油经济性;而且设置的下压结构没有破坏原车的侧面曲线,在保持造型美观的情况的同时提升了空气动力学性能。进一步的,所述下压结构的上方型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比所述扰流板主体的上方型面与水平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后扰流板,包括扰流板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中部位置设有下压结构,所述下压结构的上方型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上方型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后扰流板,包括扰流板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中部位置设有下压结构,所述下压结构的上方型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上方型面与水平面的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结构的上方型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比所述扰流板主体的上方型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1~2度。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敏田思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