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0270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16: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促进车辆的小型化的同时,将从车辆前方输入的碰撞载荷传递到轮胎的车身前部构造。该车身前部构造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2、12)、在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2、12)的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上构件(14、14)以及位于各上构件(14)的车辆前方且车辆前方端部(16b)与各前侧车架(12)连结的左右一对下构件(16、16),各下构件(16)由管部件构成,各下构件(16)的车辆前方端部(16b)在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例如汽车等车辆的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连结上构件的前端和前侧梁的前端的连结机构的车身前部构造。该上构件由管部件构成,借助后凸缘将后方端部与挡板上构件连结。上构件(管部件)的前方端部在俯视观察下,处于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向斜内侧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的状态,借助前侧接合部与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949956号公报(参照图3)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身前部构造而言,令人担心的是,因为管部件的前端朝向面向车辆前方侧的方向(所谓的侧向固定),所以车辆前部的尺寸对应于固定管部件的前端的管固定部分而伸长,从而妨碍车辆的小型化。另外,当从车辆前方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在想要使变形了的管部件抵接于轮胎以传递载荷的情况下,有可能变形了的管部件移动至轮胎的上方而不与轮胎抵接。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促进车辆小型化的同时,将从车辆前方输入的碰撞载荷传递到轮胎的车辆前部构造。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前侧车架,其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上构件,其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左右一对下构件,其位于各所述上构件的车辆前方,且该左右一对下构件的车辆前方端部与各所述前侧车架连结,各所述下构件由管部件构成,各所述下构件的车辆前方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27 JP 2017-125262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前侧车架,其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上构件,其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左右一对下构件,其位于各所述上构件的车辆前方,且该左右一对下构件的车辆前方端部与各所述前侧车架连结,各所述下构件由管部件构成,各所述下构件的车辆前方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连结部件,其设置在各所述前侧车架的车辆前方端部,与前保险杠机构连结,各所述下构件具有:第1弯曲部,其从各所述下构件的车辆后方端部侧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以及第2弯曲部,其与所述第1弯曲部相比位于车辆前方且朝向下方弯曲,所述第2弯曲部与所述连结部件相比位于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角撑板,其与各所述前侧车架的车辆前方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结,所述角撑板具有在俯视观察下以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靠近各所述前侧车架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所述下构件的车辆前方端部位于所述倾斜部的延长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矢隆行芳贺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