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臂支承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3017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对支承托架赋予充分的支承强度,并且能够谋求紧凑化。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的支承托架(20)的上部从车外侧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外侧面(11a)接合。另外,后底板横梁(3)的端部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相比向下方延伸,支承托架(20)的下部在比该下侧面(11c)靠下方的位置与后底板横梁(3)的端部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架臂支承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悬架臂支承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悬架臂支承构造,公知有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其在配置于下纵梁后端部的支承托架的车宽方向外侧,轴支承悬架臂(拖曳臂)的前端部(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该悬架臂支承构造具备将下纵梁的后端部和在该下纵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车架连结的外伸叉架。另外,该悬架臂支承构造具备在外伸叉架的下方从后侧车架侧朝向下纵梁侧延伸的横梁的延长部。并且,所述支承托架的上表面与外伸叉架的靠下纵梁的下表面连接,所述支承托架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与横梁的延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连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26614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不过,在以往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中,如前所述,支承托架的车宽方向内侧仅由横梁的延长部支承。因此,为了对支承托架赋予充分的支承强度,存在横梁的延长部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变大的倾向。另外,若该延长部大型化,则易成形性会被阻碍。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对支承托架赋予充分的支承强度,并且能够谋求紧凑化。解决上述课题的悬架臂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支承托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承托架,其供后悬架装置的悬架臂安装;后侧车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横梁,其与所述后侧车架交叉地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后侧车架具备:外侧面,其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内侧面,其位于所述外侧面的车宽方向内侧;和下侧面,其将所述外侧面和所述内侧面连结,所述支承托架的上部配置于比所述外侧面靠车外侧的位置,并且从车宽方向与所述外侧面接合,所述横梁的端部与所述下侧面相比向下方延伸,所述支承托架的下部在比所述下侧面靠下方的位置与所述横梁的端部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05 JP 2017-1108451.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承托架,其供后悬架装置的悬架臂安装;后侧车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横梁,其与所述后侧车架交叉地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后侧车架具备:外侧面,其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内侧面,其位于所述外侧面的车宽方向内侧;和下侧面,其将所述外侧面和所述内侧面连结,所述支承托架的上部配置于比所述外侧面靠车外侧的位置,并且从车宽方向与所述外侧面接合,所述横梁的端部与所述下侧面相比向下方延伸,所述支承托架的下部在比所述下侧面靠下方的位置与所述横梁的端部接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托架具备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下侧面接合的上下凸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井敦志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