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纺纱转子的转子制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1665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纺纱转子的转子制动器。转子纺纱框架的纺纱转子的转子轴直接安装在转子外壳中,并且能通过作用在转子轴上的构成为制动块的转子制动器制动到静止状态。环绕纺纱转子的转子杯的纺纱腔在纺纱期间被铰接到转子外壳上的盖件闭合。阻止掣子(23)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在转子外壳上,并铰接到载有转子制动器(22)的制动衬面(27)的制动杆(26)上。在纺纱期间,制动衬面(27)不与转子轴接触。在打开纺纱腔时,盖件和转子外壳由于它们的铰接连接而同时摆动。转子外壳的运动受到转子纺纱框架的框架部分上的止动器的限制。在停止位置,制动杆(26)的制动衬面(27)由于弹簧件而压靠转子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转子制动器(22)能避免纺纱转子的轴承的突然过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用于转子纺纱机的纺纱转子的转子制动器。
技术介绍
在转子纺纱机的公知设计中,纺纱转子的轴安装在双排滚柱轴承中。通常借助于直接接合在纺纱转子的轴上的切向带来进行对这类结构的驱动。转子轴的轴承装置被夹持在保持于转子外壳中的弹性减震套筒内。转子外壳可枢转地安装在外壳部分上,该外壳部分包括用于供应、开松和喂给纤维材料的构件。该外壳部分本身可枢转地保持在转子纺纱机的静止框架部分上,并通过锁定在纺纱处理所要求的纺纱位置而固定。为了打开纺纱罐,应将锁定解除,并手动地将转子外壳和外壳部分枢转离开纺纱位置。在枢转预定路径后,制动掣子的突出凸起钩到机器部分的承板上。承板的凸起突然施加的接触压力使制动器掣子进行枢转运动,该制动器掣子因而通过其制动衬面而与转子轴突然接触,从而停止纺纱转子的转动。该制动过程防止了在打开纺纱罐的时候可能接触到逐渐停下来但仍然高速转动的纺纱转子。在该打开或停止位置处,制动掣子保持整个纺纱罐,而且纺纱罐通过支承轴而支承在制动掣子上。例如在同类的DE 24 05 499 A中描述了类似的转子纺纱单元。用于纺纱转子的轴承装置保持在轴承壳中。在轴承装置和轴承壳之间布置有弹性可变形的轴承环,该轴承环防止产生干扰振动或运行噪音。为了中断对纺纱转子的驱动并使纺纱转子处于静止状态,从纺纱单元的保持轴承壳的承载器去除其中布置有纤维供应装置的外壳部分,并且从驱动带提升转子轴并使其与制动块接触。为了能进行该制动过程,将外壳部分可转动地安装在纺纱单元的外壳框架的枢转销上。如果手动地使外壳部分绕枢转销枢转,则紧固到轴承壳上的钩通过布置在纺纱单元的外壳部分上的钩部分而接合,从而轴承壳枢转,于是转子轴突然与弹性悬挂的制动块接触。在该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风险,即,由于运动模块的质量惯性,转子轴将过于猛烈地撞击制动装置。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力峰值通过轴承装置而被引导。这类具有突然或陡然力的载荷可导致破坏,甚至导致快速运转的滚柱轴承失效。在轴承壳与轴承装置一起与纺纱转子撞击到止动器上的情形下,轴承壳的枢转运动被突然制动。由于质量惯性以及弹性可变形的轴承环,轴承装置的转动部分以及纺纱转子本身继续振动。从而在纺纱转子的轴上产生变化的制动力。在制动过程的最初阶段,无法精确地预先确定该制动力,而且该制动力由于撞击引起的部件的弹回而减小。在DE 24 05 499 A中还描述了另一实施例。在该另一实施例中,在与打开外壳部分相独立的附加操作步骤中,,手动操作制动装置的制动块并将其移向纺纱转子的轴。在与打开外壳部分相分离的这一制动力引入中,存在可能接触到仍然在运行的转子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改进用于纺纱转子的制动器。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转子制动器实现这一目的。从属权利要求针对转子制动器的有利结构。通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转子制动器,消除了对纺纱转子的轴承装置的突然过载。当阻止掣子(detent latch)钩在转子纺纱机的框架部分上时,转子外壳和盖件的运动停止,这是因为钩住动作触发的阻止掣子的枢转运动由于所述阻止掣子撞击所述转子外壳的止动器而终止。不会通过所述纺纱转子的轴承装置而产生力流(force flow)。此外,可通过同样的枢转运动使所述纺纱腔借助于所述盖件的运动而打开以及使所述纺纱转子处于静止状态。此外,无需单独的操作步骤来使所述纺纱转子处于静止状态。这样,总能确保所述纺纱转子在所述纺纱腔打开时处于静止状态,从而不会由于快速运行的纺纱转子而对操作者产生伤害或给操作者带来危险。这样选择所述弹簧的弹簧常数并这样进行所述弹簧的布置和所述阻止掣子的所述止动器的布置,即,使得从开始形成的制动力可施加在所述转子轴上且没有力峰值。从而可靠避免了对所述纺纱转子的轴承装置的破坏。根据权利要求2、3和4的制动器的结构允许以紧凑且节省空间的模式进行构造。根据权利要求3的预组装模块简化了组装,并允许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阻止掣子更换当前公知的制动器掣子。附图说明下文将借助于附图更加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附图中图1以简化视图表示处于纺纱位置的公知纺纱罐的侧视图;图2以剖视图表示处于打开位置的图1的纺纱罐;图3以剖视图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转子制动器;图4表示具有根据图3的转子制动器的纺纱罐处于纺纱位置的简化侧视图;图5以剖视图表示图3的纺纱罐;图6以剖视图表示处于制动位置的图4的纺纱罐;图7表示处于制动位置的图4的纺纱罐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和图2表示公知的纺纱罐1。承板3以及枢转管4作为框架的一部分紧固到转子纺纱机的横梁2上。盖件5包括用于纤维供应、纤维开松和将纤维喂给到纺纱转子6中的结构件,附图中没有详细示出这些结构件。纺纱转子6通过转子外壳中的轴承装置7安装,该轴承装置包括弹性减震套筒8以及滚珠列9、10。弹性减震套筒8在每一侧具有支承凸缘20、21,这些凸缘的直径稍小于转子外壳11的孔的直径。支承凸缘20、21起到了对轴承装置7在载荷作用下的偏转进行限制的作用。这可防止该偏转产生转子轴12的位置倾斜(在该倾斜位置中纺纱转子6例如接触喂给和取出喷嘴,为了简化的原因没有示出这些喷嘴,它们定位成稍微离开纺纱转子6),从而防止产生破坏。可借助于接合在纺纱转子6的转子轴12上的驱动带而使纺纱转子6转动。纺纱罐1具有制动掣子14,该制动掣子14可接合在转子轴12的自由端上。如图1所示,制动掣子14枢转离开转子轴12,从而不与其接触。只要纺纱罐1处于纺纱位置,则制动掣子14由于重力的作用将一直保持在该位置中。转子外壳11通过枢转销15可枢转地连接到盖件5上。盖件5又可枢转地保持在枢转管4上。图1表示处于纺纱位置的公知纺纱罐1,而图2表示处于打开或停止位置的纺纱罐1。为了从纺纱位置到达停止位置,通过手动致动,图1和图2所示的盖件5和枢转管4绕枢转管4沿顺时针方向枢转,而转子外壳11同时绕枢转销15沿逆时针方向枢转。在该过程中,转子外壳11的下侧沿承板3的开口17的下边缘16滑动,直到制动掣子14通过掣子钩18碰撞到承板3上。由于该手动致动,从而沿箭头F1的方向施加有力,在掣子钩18碰撞到承板3上时,该力产生沿箭头F2的方向的反作用力,掣子钩18通过这一反作用力而加载。使掣子钩18绕枢转销19枢转,从而掣子钩18被沿箭头F3方向的制动力按压在转子轴12的自由端上,从而使纺纱转子6处于静止状态。转子轴12在此过程中支承在轴承装置7的滚珠列9、10上。传统上进行手动打开。手动执行的运动以相对不受控制的方式进行,从而在制动掣子14与承板3接触之前,施加到盖件5和转子外壳11上的摆动运动没有手动制动,或者制动得不充分。因此,箭头F2所示的力是突然或陡然施加的,从而存在不利的、较高的力峰值。如所述的那样,该力流通过滚珠列9、10而扩展,而且力峰值导致支承凸缘20、21与转子外壳11接触。较高的力基本无减小地作用在滚珠列9、10的滚珠上,并作用在这些滚珠在转子轴12上的轨道上。从而可能破坏滚珠列9、10的滚珠以及轨道。这可导致轴承失效并引起对纺纱罐1的其他部件的损坏。当纺纱腔在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打开时,可以为了清洁的目的和其它维护工作而无阻碍地接触纺纱转子6。图3以剖视图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转子制动器22的一部分。转子制动器22包括具有掣子钩3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转子纺纱机的纺纱转子的转子制动器,所述转子纺纱机的转子轴直接安装在转子外壳中,并受到驱动带的驱动,而且能通过构成为制动块并作用在所述转子轴上的转子制动器而制动到静止状态,其中,环绕所述纺纱转子的转子杯的纺纱腔在纺纱操作期间被 铰接到所述转子外壳上的盖件闭合,而在打开所述纺纱腔时,所述盖件和转子外壳由于它们的铰接连接而一起枢转,其中,所述转子外壳的所述运动受到靠在所述转子纺纱机的框架部分上的止动器的限制,而且其中,在所述停止位置,一方面所述转子轴不 再与所述驱动带有任何接触,而且另一方面,所述制动块的制动衬面通过弹簧件而压靠所述转子轴,所述转子制动器的特征在于,阻止掣子(23)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转子外壳(11)上,并还铰接到带有所述转子制动器(22)的所述制动衬面(27)的制动 杆(26)上,而且所述制动杆(26)可相对于所述阻止掣子(23)枢转,所述阻止掣子(23)以及制动杆(26)在纺纱操作期间通过所述弹簧件的效应而在一枢转角度下彼此相对的定位,该枢转角度受到所述两个部分中的一个部分上的止动器(25)的限制,但所述阻止掣子(23)以及制动杆(26)共同处于所述制动衬面(27)不与所述转子轴(12)接触的角位置,而且,在打开所述纺纱腔后,所述阻止掣子(23)与所述转子纺纱机的框架部分上的止动器相配合,而且在此过程中,所述阻止掣子(23)自身枢转至这样的程度,即,所述联结的制动杆(26)的所述制动衬面(27)支承在所述转子轴(12)上,且所述阻止掣子(23)克服所述弹簧件的效应而减小了相对于所述制动杆(26)的角度,所述转子外壳上的止动器(30)对所述阻止掣子(23)的枢转路径进行限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威廉比肯马耶尔
申请(专利权)人:泰斯博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