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用夹钳体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109127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5: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用夹钳体,包括连接板、定位卡槽及强化筋板,所述的连接板、定位卡槽及强化筋板为一体式结构,连接板下端面与定位卡槽上端面连接,强化筋板分别与连接板后表面和定位卡槽上端面相互连接,强化筋板侧表面与连接板侧表面平齐分布,并与连接板共同构成横截面为矩形的导向槽,上端面左右两端位置出均设一个连接轴孔,导向槽所对应的连接板的侧表面顶部设第一定位孔,定位卡槽前侧面后表面与导向槽对应位置处设第二定位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安装及更换作业效率高,具有良好的承载定位能力,可有效的提高制动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有助于提高制动力输出力矩和制动力输出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用夹钳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动设备,确切地说是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用夹钳体。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的各类轨道交通工具所采用的制动设备中的夹钳往往均采用的传统结构,虽然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但整体结构复杂,加工及使用维护难度大,成本高,同时还存在结构强度相对较弱,承载能力和抗冲击能力差等不足,从而导致当前轨道交通所使用的制动器在运行时,一方面运行成本高,维护难度大,另一方面也易导致轨道交通工具制动时的制动力输出稳定性相对较差,从而不但严重影响了制动反应距离,同时也导致制动时车辆运行平稳性和舒适性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开发一种专利技术轨道交通制动器夹钳结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用夹钳体,该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能灵活方便,安装及更换作业效率高,具有良好的承载定位能力,可有效的提高制动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有助于提高制动力输出力矩和制动力输出的稳定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用夹钳体,包括连接板、定位卡槽及强化筋板,所述的连接板、定位卡槽及强化筋板为一体式结构,连接板下端面与定位卡槽上端面连接,且连接板轴线与定位卡槽轴线相互平行分布,连接板轴线与定位卡槽轴线间距为0—20毫米,定位卡槽宽度为连接板宽度的3—5倍,强化筋板分别与连接板后表面和定位卡槽上端面相互连接,且强化筋板共两条,相互平行分布,且强化筋板侧表面与连接板侧表面平齐分布,并与连接板共同构成横截面为矩形的导向槽,强化筋板为直角梯形结构,其下端面与定位卡槽上端面相互连接,且强化筋板下端面的前侧面与定位卡槽的后侧面平齐分布,强化筋板下端面长度为强化筋板上端面长度的2—5倍,定位卡槽为横截面呈“冂”字型的槽状结构,其上端面左右两端位置出均设一个连接轴孔,各连接轴孔轴线均与定位卡槽前侧面垂直分布,且其中一个连接轴孔孔径为另一个连接轴孔孔径的1.5—3倍,定位卡槽上端面和后侧面与导向槽对应位置处均设连接缺口,且连接缺口与导向槽同轴分布且宽度相同,定位卡槽两端位置对应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处均设连接螺孔,且定位卡槽两端位置对应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处的连接螺孔同轴分布,导向槽所对应的连接板的侧表面顶部设第一定位孔,且第一定位孔轴线与导向槽轴线垂直分布,所述的定位卡槽前侧面后表面与导向槽对应位置处设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圆心均分布在导向槽轴线上,第二定位孔为盲孔,且第二定位孔底部与位卡槽前侧面表面间距为位卡槽前侧面厚度的1/3—1/4,第二定位孔对应的定位卡槽前侧面位置处均布三个透孔,且三个透孔均布在第二定位孔轴线方向上,并沿导向槽轴线方向分布。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板、强化筋板及定位卡槽前侧面和后侧面厚度均相同。进一步的,所述的定位卡槽前侧面高度为后侧面高度的1.5—3倍。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定位孔对应的定位卡槽前侧面的后表面设直径为第二定位孔直径3—10倍的圆弧凸台,且所述的圆弧凸台高度为定位卡槽前侧面厚度的1/6—1/3,圆弧凸台与定位卡槽后侧面间间距为定位卡槽宽度的1/15—1/10。进一步的,所述的定位卡槽前侧面设两条导向条,所述的导向条以导向槽轴线相互平行,并易导向槽轴线对称分布,所述的导向条分别与第二定位孔相切。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能灵活方便,安装及更换作业效率高,具有良好的承载定位能力,可有效的提高制动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有助于提高制动力输出力矩和制动力输出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为本专利技术前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后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如图1和2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用夹钳体,包括连接板1、定位卡槽2及强化筋板3,连接板1、定位卡槽2及强化筋板3为一体式结构,连接板1下端面与定位卡槽2上端面连接,且连接板1轴线与定位卡槽2轴线相互平行分布,连接板1轴线与定位卡槽2轴线间距为0—20毫米,定位卡槽2宽度为连接板1宽度的3—5倍,强化筋板3分别与连接板1后表面和定位卡槽2上端面相互连接,且强化筋板3共两条,相互平行分布,且强化筋板3侧表面与连接板1侧表面平齐分布,并与连接板1共同构成横截面为矩形的导向槽4,强化筋板3为直角梯形结构,其下端面与定位卡槽2上端面相互连接,且强化筋板3下端面的前侧面与定位卡槽2的后侧面平齐分布,强化筋板3下端面长度为强化筋板3上端面长度的2—5倍,定位卡槽2为横截面呈“冂”字型的槽状结构,其上端面左右两端位置出均设一个连接轴孔5,各连接轴孔5轴线均与定位卡槽2前侧面垂直分布,且其中一个连接轴孔5孔径为另一个连接轴孔5孔径的1.5—3倍,定位卡槽2上端面和后侧面与导向槽4对应位置处均设连接缺口6,且连接缺口6与导向槽4同轴分布且宽度相同,定位卡槽2两端位置对应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处均设连接螺孔7,且定位卡槽2两端位置对应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处的连接螺孔7同轴分布,导向槽4所对应的连接板1的侧表面顶部设第一定位孔8,且第一定位孔8轴线与导向槽4轴线垂直分布,定位卡槽2前侧面后表面与导向槽4对应位置处设第二定位孔9,第一定位孔8与第二定位孔9圆心均分布在导向槽4轴线上,第二定位孔9为盲孔,且第二定位孔9底部与位卡槽2前侧面表面间距为位卡槽2前侧面厚度的1/3—1/4,第二定位孔9对应的定位卡槽2前侧面位置处均布三个透孔10,且三个透孔10均布在第二定位孔9轴线方向上,并沿导向槽4轴线方向分布。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板1、强化筋板3及定位卡槽2前侧面和后侧面厚度均相同。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定位卡槽2前侧面高度为后侧面高度的1.5—3倍。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定位孔9对应的定位卡槽前侧面的后表面设直径为第二定位孔9直径3—10倍的圆弧凸台11,且所述的圆弧凸台11高度为定位卡槽2前侧面厚度的1/6—1/3,圆弧凸台11与定位卡槽2后侧面间间距为定位卡槽2宽度的1/15—1/10。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定位卡槽2前侧面设两条导向条12,所述的导向条125以导向槽4轴线相互平行,并易导向槽4轴线对称分布,所述的导向条12分别与第二定位孔9相切。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时,首先根据使用需要通过铸造加工进行整体铸造加工成型作业,获得夹钳的毛坯件,然后对毛坯件通过机加工设备进行静加工和热处理对毛坯件的结构强度进行调制并消除内部应力后即可得到成品的夹钳。本专利技术夹钳在具体使用时,首先通过连接板的定位孔、定位卡槽的连接轴孔和定位卡槽前侧面的导向条将夹钳安装到制动器设备相位部件的指定位置处即可,然后通过第二定位孔与制动器相关设备进一步连接即可。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能灵活方便,安装及更换作业效率高,具有良好的承载定位能力,可有效的提高制动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有助于提高制动力输出力矩和制动力输出的稳定性。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用夹钳体

【技术保护点】
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用夹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用夹钳体包括连接板、定位卡槽及强化筋板,所述的连接板、定位卡槽及强化筋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的连接板下端面与定位卡槽上端面连接,且所述的连接板轴线与定位卡槽轴线相互平行分布,连接板轴线与定位卡槽轴线间距为0—20毫米,所述的定位卡槽宽度为连接板宽度的3—5倍,所述的强化筋板分别与连接板后表面和定位卡槽上端面相互连接,且所述的强化筋板共两条,相互平行分布,且所述的强化筋板侧表面与连接板侧表面平齐分布,并与连接板共同构成横截面为矩形的导向槽,所述的强化筋板为直角梯形结构,其下端面与定位卡槽上端面相互连接,且强化筋板下端面的前侧面与定位卡槽的后侧面平齐分布,所述的强化筋板下端面长度为强化筋板上端面长度的2—5倍,定位卡槽为横截面呈“冂”字型的槽状结构,其上端面左右两端位置出均设一个连接轴孔,各连接轴孔轴线均与定位卡槽前侧面垂直分布,且其中一个连接轴孔孔径为另一个连接轴孔孔径的1.5—3倍,所述的定位卡槽上端面和后侧面与导向槽对应位置处均设连接缺口,且所述的连接缺口与导向槽同轴分布且宽度相同,所述的定位卡槽两端位置对应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处均设连接螺孔,且定位卡槽两端位置对应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处的连接螺孔同轴分布,所述的导向槽所对应的连接板的侧表面顶部设第一定位孔,且所述的定位孔轴线与导向槽轴线垂直分布,所述的定位卡槽前侧面后表面与导向槽对应位置处设第二定位孔,所述的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圆心均分布在导向槽轴线上,所述的第二定位孔为盲孔,且第二定位孔底部与位卡槽前侧面表面间距为位卡槽前侧面厚度的1/3—1/4,所述的第二定位孔对应的定位卡槽前侧面位置处均布三个透孔,且三个透孔均布在第二定位孔轴线方向上,并沿导向槽轴线方向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用夹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用夹钳体包括连接板、定位卡槽及强化筋板,所述的连接板、定位卡槽及强化筋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的连接板下端面与定位卡槽上端面连接,且所述的连接板轴线与定位卡槽轴线相互平行分布,连接板轴线与定位卡槽轴线间距为0—20毫米,所述的定位卡槽宽度为连接板宽度的3—5倍,所述的强化筋板分别与连接板后表面和定位卡槽上端面相互连接,且所述的强化筋板共两条,相互平行分布,且所述的强化筋板侧表面与连接板侧表面平齐分布,并与连接板共同构成横截面为矩形的导向槽,所述的强化筋板为直角梯形结构,其下端面与定位卡槽上端面相互连接,且强化筋板下端面的前侧面与定位卡槽的后侧面平齐分布,所述的强化筋板下端面长度为强化筋板上端面长度的2—5倍,定位卡槽为横截面呈“冂”字型的槽状结构,其上端面左右两端位置出均设一个连接轴孔,各连接轴孔轴线均与定位卡槽前侧面垂直分布,且其中一个连接轴孔孔径为另一个连接轴孔孔径的1.5—3倍,所述的定位卡槽上端面和后侧面与导向槽对应位置处均设连接缺口,且所述的连接缺口与导向槽同轴分布且宽度相同,所述的定位卡槽两端位置对应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处均设连接螺孔,且定位卡槽两端位置对应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处的连接螺孔同轴分布,所述的导向槽所对应的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述全孙雄高峰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市金贸流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