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及发动机缸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1655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3 0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缸盖,包括缸盖主体;排气歧管,用于将燃烧室产生的气体排出;主冷却通道,用于冷却燃烧室;副冷却通道,用于冷却所述排气歧管,至少所述副冷却通道的一部分与所述排气歧管的外轮廓相匹配;所述主冷却通道、所述排气歧管、所述副冷却通道均集成在所述缸盖主体中。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缸盖,能够有效对排气歧管中的排气进行冷却,控制排气温度,以免其超过排气歧管等零部件的耐温极限,且无需在高负荷情况下多喷油,降低了油耗。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发动机缸盖的发动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及发动机缸盖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发动机缸盖,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发动机缸盖的发动机。
技术介绍
目前,能源问题成为制约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降成本、降油耗、降排放已成为现代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方向,而发动机排放性能的高低成为判别发动机性能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响应全球节能减排的口号,市场上多数发动机都在不断提到自身的排放水平,来满足资源环境的要求。现有技术中的缸盖与排气歧管多为单独布置,并通过螺柱相连。由于材料耐温限制,需要控制排气的温度不能超过限值,现有技术中多通过在大负荷时多喷燃油以控制排气的温度,以免排温超过排气歧管等零部件的耐温极限。然而,采用喷油的方式以为排气降温会导致油耗的明显增高。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排温控制造成油耗高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缸盖,该发动机缸盖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排温控制造成的油耗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发动机缸盖的发动机。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缸盖,包括:缸盖主体;排气歧管,用于将燃烧室产生的气体排出;主冷却通道,用于冷却燃烧室;副冷却通道,用于冷却所述排气歧管,至少所述副冷却通道的一部分与所述排气歧管的外轮廓相匹配;所述主冷却通道、所述排气歧管、所述副冷却通道均集成在所述缸盖主体中。优选地,上述发动机缸盖中,所述主冷却通道的一侧分别通过入口连通通道及出口连通通道与所述副冷却通道连通,所述主冷却通道与所述副冷却通道为经铸造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且所述入口连通通道与所述出口连通通道均经铸造连通。优选地,上述发动机缸盖中,所述副冷却通道环绕所述排气歧管的四周设置,且包括呈环状包裹所述排气歧管的总排气道的环状冷却通道,所述总排气道用于将所述排气歧管内的气体汇总排出。优选地,上述发动机缸盖中,所述入口连通通道及所述出口连通通道均位于所述副冷却通道的顶部。优选地,上述发动机缸盖中,包括一个所述入口连通通道及一个所述出口连通通道,且所述入口连通通道及所述出口连通通道分别位于所述副冷却通道的两端。优选地,上述发动机缸盖中,所述主冷却通道通过主冷却通道芯铸造成型,所述副冷却通道通过副冷却通道芯铸造成型,且所述主冷却通道芯上设置有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所述副冷却通道芯上设置有第三搭接部和第四搭接部,所述入口连通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第三搭接部配合经铸造成型,所述出口连通通道通过所述第二搭接部与所述第四搭接部配合经铸造成型。优选地,上述发动机缸盖中,所述第一搭接部和所述第二搭接部的搭接面均为平面,且所述第三搭接部和所述第四搭接部的搭接面均为相应的平面。优选地,上述发动机缸盖中,所述第一搭接部和所述第二搭接部的搭接面均为锯齿面,所述第三搭接部和所述第四搭接部的搭接面为分别与所述第一搭接部和所述第二搭接部配合的据齿面。优选地,上述发动机缸盖中,包括一个所述第三搭接部和一个所述第四搭接部,且所述第三搭接部和所述第四搭接部分别位于所述副冷却通道芯的顶部两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缸盖包括缸盖主体、排气歧管、主冷却通道和副冷却通道。其中,排气歧管用于将燃烧室产生的气体排出;主冷却通道用于冷却燃烧室,副冷却通道用于冷却排气歧管,其至少部分与排气歧管的外轮廓相匹配,以与排气歧管进行热量交换;主冷却通道、排气歧管、副冷却通道均集成在缸盖主体中。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缸盖,通过主冷却通道为燃烧室散热,副冷却通道为排气歧管散热,且主冷却通道、排气歧管、副冷却通道均集成在缸盖主体中。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将排气歧管集成在缸盖内,并通过副冷却通道有效对排气歧管中的排气进行冷却,控制排气温度,以免其超过排气歧管等零部件的耐温极限,且无需在高负荷时多喷油,有效降低了油耗。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主冷却通道的一侧与缸体冷却通道连通,另一侧通过入口连通通道和出口连通通道与副冷却通道连通,因而冷却介质流经主冷却通道并通过入口连通通道进入副冷却通道,而后由出口连通通道与主冷却通道汇合排出,能够有效对排气歧管中的排气进行冷却,控制排气温度。主冷却通道与副冷却通道为经铸造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且入口连通通道与出口连通通道均经铸造连通,成型工艺简单,降低了发动机零部件数量及发动机零部件的装配工序,减小了开发成本,同时节省了发动机排气歧管布置空间,使整机设计更加紧凑。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上述任一种发动机缸盖。由于上述的发动机缸盖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发动机缸盖的发动机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用于成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发动机缸盖的型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主冷却通道芯与副冷却通道芯的组芯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如下:主冷却通道芯1,副冷却通道芯2,总排气道芯部3,第一搭接部11,第二搭接部12,第三搭接部21,第四搭接部22;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为冷却介质流向。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缸盖,以避免排气温控产生较高油耗。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缸盖包括缸盖主体、排气歧管、主冷却通道和副冷却通道。其中,缸盖主体即为发动机缸盖的主体结构,排气歧管用于将燃烧室产生的气体排出。主冷却通道用于冷却燃烧室,具体可以包裹燃烧室以与其进行热量交换。副冷却通道的至少部分与排气歧管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对排气歧管进行冷却。主冷却通道、排气歧管、副冷却通道均集成在缸盖主体中。排气歧管集成在缸盖主体内,改善了燃烧温度,降低了油耗的同时,便于冷却通道的布局,进而能够通过副冷却通道的设置对排气歧管降温。根据需要,排气歧管具体可以包括多个分排气道和将多个分排气道内的气体汇总并排出的总排气道。则排气歧管集成于缸盖主体内可以为各个分排气道及总排气道均集成于缸盖主体内。具体主冷却通道及副冷却通道的形状结构等可根据实际需要及空间布局等因素进行设置,此处不作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主冷却通道及副冷却通道均用于冷却介质流动,具体冷却介质可以为水等冷却液,根据需要也可以为其他用于与燃烧室及排气歧管进行热量交换的冷却介质,此处不作具体限定。发动机缸盖的其他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缸盖结构,此处不作具体限定。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缸盖,通过主冷却通道为燃烧室散热,副冷却通道为排气歧管散热,且主冷却通道、排气歧管、副冷却通道均集成在缸盖主体中。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将排气歧管集成在缸盖内,并通过副冷却通道有效对排气歧管中的排气进行冷却,控制排气温度,以免其超过排气歧管等零部件的耐温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发动机及发动机缸盖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缸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盖主体;排气歧管,用于将燃烧室产生的气体排出;主冷却通道,用于冷却燃烧室;副冷却通道,用于冷却所述排气歧管,至少所述副冷却通道的一部分与所述排气歧管的外轮廓相匹配;所述主冷却通道、所述排气歧管、所述副冷却通道均集成在所述缸盖主体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缸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盖主体;排气歧管,用于将燃烧室产生的气体排出;主冷却通道,用于冷却燃烧室;副冷却通道,用于冷却所述排气歧管,至少所述副冷却通道的一部分与所述排气歧管的外轮廓相匹配;所述主冷却通道、所述排气歧管、所述副冷却通道均集成在所述缸盖主体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冷却通道的一侧分别通过入口连通通道及出口连通通道与所述副冷却通道连通,所述主冷却通道与所述副冷却通道为经铸造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且所述入口连通通道与所述出口连通通道均经铸造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冷却通道环绕所述排气歧管的四周设置,且包括呈环状包裹所述排气歧管的总排气道的环状冷却通道,所述总排气道用于将所述排气歧管内的气体汇总排出。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连通通道及所述出口连通通道均位于所述副冷却通道的顶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所述入口连通通道及一个所述出口连通通道,且所述入口连通通道及所述出口连通通道分别位于所述副冷却通道的两端。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帅王照坤钟野李杰
申请(专利权)人: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