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8002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7 02:23
一种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包括发动机罩外板和设置在发动机罩外板的背面的发动机罩内板。在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发动机罩内板包括布置在发动机罩内板的外周部分中的外周框架、相对于外周框架布置在内部并且接合到外板的背面的邻接面、以及连接构造外周框架的内周缘的内周竖直壁和邻接面的连接竖直壁。

Vehicle hood structure

A vehicle hood structure includes the outer plate of the engine hood and the inner plate of the engine hood set on the back of the outer plate of the engine hood. In the vehicle engine hood structure, the back of the engine cover inner plate arranged on the hood inner panel including the peripheral part of the peripheral frame, relative to the peripheral frame arranged inside and is joined to the outer plate of the adjacent surface, and the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peripheral frame of the inner circumference inner vertical wall and adjacent surfaces connect the vertical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发动机罩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发动机罩。
技术介绍
打开和关闭车身的前侧室的发动机罩包括发动机罩外板和设置在发动机罩外板的背面的发动机罩内板(参见JP-A-2013-1215)。发动机罩内板包括布置在发动机罩内板的外周部分中的外周框架、相对于外周框架布置在内部以接合到外板的背面的邻接面、以及连接构造外周框架的内周缘的内周竖直壁与邻接面的连接竖直壁。内周竖直壁和连接竖直壁具有前侧竖直壁和侧面竖直壁,该前侧竖直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车辆前侧部分的外周框架与邻接面,该侧面竖直壁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车辆侧面部分的外周框架与邻接面。在对发动机罩的行人保护性能测试中,以这样的方式评价冲击吸收性能,即,移动冲击器以在斜后方向上从车辆的上侧与发动机罩碰撞。在对发动机罩外板位于前侧竖直壁上方的一部分输入冲击器的负载的情况下,考虑到负载的输入方向和前侧竖直壁的延伸方向,该负载由前侧竖直壁的表面接收。为此,前侧竖直壁沿负载的输入方向容易地变形,并且不难获得所需的冲击吸收性能。另一方面,在对发动机罩外板位于侧面竖直壁上方的一部分输入冲击器的负载的情况下,考虑到负载的输入方向和侧面竖直壁的延伸方向,该负载沿侧面竖直壁的延伸方向接收。侧面竖直壁几乎不沿负载的输入方向变形,并且不容易获得所需的冲击吸收性能。因此,就在对发动机罩外板位于侧面竖直壁的上侧上的部分输入冲击器的负载的情况下提高冲击吸收性能而言存在改进的空间。本专利技术是考虑到上述情形而做出的,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车辆的发动机罩,其在提高冲击吸收性能方面是有利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包括发动机罩外板和设置在发动机罩外板的背面的发动机罩内板。在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发动机罩内板包括布置在发动机罩内板的外周部分中的外周框架、相对于外周框架布置在内部并且接合到外板的背面的邻接面、以及连接构造外周框架的内周缘的内周竖直壁和邻接面的连接竖直壁。内周竖直壁和连接竖直壁在邻接面的车辆前侧部分处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侧竖直壁,并且在邻接面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部分处形成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面竖直壁。侧面竖直壁被形成为具有包括平坦表面的阶梯形状,并且平坦表面的区域随着该区域的测量位置更接近前侧竖直壁而变得更小。二、在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一中,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侧面竖直壁的中央相比,平坦表面设置在邻接面侧。三、在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一或二中,第一通孔形成于平坦表面中。四、在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三中,第一通孔包括连接邻接面和侧面竖直壁的连接部分。五、在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一至四的任一个中,第二通孔形成于连接前侧竖直壁和侧面竖直壁的连接部分中,并且平坦表面的终端与第二通孔连接。六、在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一至五的任一个中,内周竖直壁和连接竖直壁在邻接面的车辆后侧部分处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后侧竖直壁,并且平坦表面通过侧面竖直壁和后侧竖直壁形成为连续的。根据上述专利技术一,侧面竖直壁被形成为具有阶梯形状(其具有平坦表面),从而具有多个弯曲点。因此,在向发动机罩外板位于侧面竖直壁上方的部分输入负载的情况下,侧面竖直壁容易地变形,使得有利地保证了冲击吸收性能。此外,侧面竖直壁的平坦表面被形成使得其区域随着该区域的测量位置更接近前侧竖直壁而变得更小。因此,由于侧面竖直壁的冲击吸收性能得到提高,所以关于侧面竖直壁和前侧竖直壁之间的负载的输入,容易发生变形,即,冲击吸收性能可以是均一的,使得在整个发动机罩外板中提高冲击吸收性能。根据上述专利技术二,由于侧面竖直壁的弯曲点布置在接近邻接面的部分中,所以在向发动机罩外板位于侧面竖直壁上方的部分输入负载的情况下,侧面竖直壁立即变形以吸收冲击。因此,有利地保证了冲击吸收性能。根据上述专利技术三,由于第一通孔形成于平坦表面中,所以在向发动机罩外板位于侧面竖直壁上方的部分输入冲击器的负载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冲击吸收性能。根据上述专利技术四,除平坦表面外,第一通孔包括连接邻接面和侧面竖直壁的连接部分,并且许多弯曲点被包括在该通孔中。因此,在向发动机罩外板位于侧面竖直壁上方的部分输入冲击器的负载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冲击吸收性能。根据上述专利技术五,由于第二通孔形成于连接侧面竖直壁和前侧竖直壁的连接部分中,所以在向连接部分附近上方的发动机罩外板输入负载的情况下,侧面竖直壁和前侧竖直壁之间的转角的刚性减少以使得促进变形。因此,有利地保证了冲击吸收性能。根据上述专利技术六,由于平坦表面从侧面竖直壁到后侧竖直壁连续地形成以产生弯曲点,所以在向连接侧面竖直壁和后侧竖直壁的连接部分附近上方的发动机罩外板输入负载的情况下,侧面竖直壁和后侧竖直壁之间的转角的刚性减少以促进变形。因此,有利地保证了冲击吸收性能。附图说明图1A是当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切开时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发动机罩的截面图。图1B是当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切开时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发动机罩的截面图。图2是当从发动机罩外板侧观察时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内板的透视图。图3是当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切开时发动机罩的截面图并且是外周框架和竖直壁的部分放大图。图4A是当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切开时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发动机罩的截面图。图4B是当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切开时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发动机罩的截面图。图5是当从发动机罩外板侧观察时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内板的透视图。图6是当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切开时发动机罩的截面图并且是外周框架和竖直壁的部分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车辆具有由车厢的前侧上的前围板(dashpanel)分隔开的前侧室。在前侧室中,在车辆是电动车的情况下布置有逆变器,并且在车辆具有内燃机作为驱动源的情况下布置有散热器和发动机。发动机罩用于打开和关闭前侧室。发动机罩的后端通过可开闭的铰接件(未示出)可旋转地固定到车身。将参考图1A至图3描述第一实施例。在图1A至图3中,参考标号FR指示车辆前方向,参考标号UP指示车辆上方向,并且参考标号HL指示车辆宽度方向。发动机罩10包括发动机罩外板12、发动机罩内板14、发动机罩锁加强件16、撞击件(striker)18以及撞击件加强件19。发动机罩外板12形成车辆外部上的表面。发动机罩内板14包括邻接面20、外周框架22和连接竖直壁36。外周框架22是布置在发动机罩外板12的背面的外周部分中的部分。外周框架22的外缘的整个周边通过卷边方式(hemming)接合到发动机罩外板12的整个外周边。外周框架22具有底壁28、从底壁28的外周边直立的外部直立壁32、以及从底壁28的内周缘直立的内周竖直壁34,从而具有向上凹陷的形状。底壁28定位在外周框架22的中间部分中,并且在邻接面20附近环状地延伸。底壁28设置在外周框架22的离发动机罩外板12的最远部分处。外部直立壁32从底壁28的位于外周框架22的外缘附近的部分直立。外部直立壁32与外周框架22的外缘连接,并且外部直立壁32在底壁28与外周框架22的外缘之间环状地延伸。外部直立壁32包括前侧外部直立壁32A、一对侧面外部直立壁32B以及后侧外部直立壁32C,前侧外部直立壁定位在车辆前侧上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一对侧面外部直立壁定位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上并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后侧外部直立壁定位在车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发动机罩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包括:发动机罩外板;以及发动机罩内板,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罩外板的背面,其中,所述发动机罩内板包括:外周框架,布置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的外周部分中;邻接面,相对于所述外周框架布置在内部并且接合到所述发动机罩外板的所述背面;以及连接竖直壁,连接构造所述外周框架的内周缘的内周竖直壁与所述邻接面,所述内周竖直壁和所述连接竖直壁在所述邻接面的车辆前侧部分处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侧竖直壁,并且在所述邻接面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部分处形成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面竖直壁,所述侧面竖直壁形成为具有包括平坦表面的阶梯形状,并且所述平坦表面的区域随着该区域的测量位置更接近所述前侧竖直壁而变得更小。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9.09 JP 2016-1762821.一种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包括:发动机罩外板;以及发动机罩内板,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罩外板的背面,其中,所述发动机罩内板包括:外周框架,布置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的外周部分中;邻接面,相对于所述外周框架布置在内部并且接合到所述发动机罩外板的所述背面;以及连接竖直壁,连接构造所述外周框架的内周缘的内周竖直壁与所述邻接面,所述内周竖直壁和所述连接竖直壁在所述邻接面的车辆前侧部分处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侧竖直壁,并且在所述邻接面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部分处形成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面竖直壁,所述侧面竖直壁形成为具有包括平坦表面的阶梯形状,并且所述平坦表面的区域随着该区域的测量位置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迫诚稻垣英孝中村义弘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