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因共表达质粒、构建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745156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同时含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和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酰化酶基因的双基因共表达质粒。该质粒是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使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酰化酶基因(acy)与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daao)置于同一个启动子或分别在各自的启动子的调控下获得。该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得到基因工程菌如CGMCC No.0533、CGMCC No.0534,可应用于直接转化头孢菌素C生成7-氨基头孢烷酸(7-ACA)。(*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分子生物学,具体的说是基因间共表达调控序列、DNA重组和质粒转化合适的宿主细胞等基因工程学,以及通过基因工程学方法重组的双基因共表达质粒的用途。7-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7-ACA)是半合成头孢类抗生素的母核,在临床医药的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使用生物转化法取代传统的化学法裂解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CPC)生产7-ACA的工艺路线,由于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不接触有毒有害化学药品和溶剂,无环境污染等优点,其研究一直受到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共同重视。生物转化CPC生成7-ACA的过程,分为一步酶法与两步酶法两种(见图1),其中一步酶法,即用CPC酰化酶催化CPC脱去7-位的D-α-氨基己二酰侧链,直接生成产物7-ACA的方法,步骤简单,可使反应一步完成,是生产中最理想的工艺路线。然而,四十余年来,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催化该反应的CPC酰化酶,活力均十分低,远不能达到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尚无工业化应用的可能。两步酶法,是指使用不同微生物来源的D-氨基酸氧化酶(D-amino acid oxidase,DAO)和戊二酰-7-氨基酸头孢烷酸酰化酶(glutaryl-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 acylase,GA)分两步对CPC进行转化,最终生成7-ACA。首先,CPC被DAO酶促氧化脱氨,生成相应的α-酮基-己二酰-7ACA(α-keto-adipyl-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AKA-7ACA)和H2O2,AKA-7ACA再在H2O2的作用下非酶促氧化脱羧,生成戊二酰-7-ACA(glutaryl-7-aminocephalosporanicacid,GL-7ACA)。而后,经GA催化,水解GL-7ACA的戊二酰基侧链生成7-ACA。该法在当前7-ACA的工业生产中,是切实可行的工艺路线。然而如图所示,因微生物中的过氧化氢酶对H2O2的破坏活性而对转化反应产生干扰。早在1994年,魏中荻等设计了利用产DAO的三角酵母和产GA的基因工程菌细胞在同一反应器内直接转化CPC为7-ACA的酶法转化过程(CN专利申请号94112285.9),但需使用叠氮化钠等有毒物质抑制过氧化氢酶活力。随着GL-7ACA酰化酶基因(acy)与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daao)先后被克隆(杨蕴刘等,生物工程学报,1991;刘洪波等,生物工程学报,15(3),337-342,1999),以及适合应用于CPC转化反应的基因工程宿主菌E.coli MMR204和E.coli D11的成功构建(CN 98110964.0,1998年;CN 98122876.3,1998年),利用产双酶的基因工程菌细胞,直接转化CPC为7-ACA已成为可能。将两菌二次发酵变为单菌一次发酵,并使双反应罐的两步酶反应在单一反应罐中一步完成,达到简化产酶菌的发酵和酶促转化工艺之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同时含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和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酰化酶基因的双基因共表达质粒。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上述共表达质粒的构建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三是提供上述共表达质粒的用途。本专利技术的双基因共表达质粒是一种包含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GL-7ACA)酰化酶基因(acy)与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daao)的质粒,结构如下所示 ,式中,n=0或1,P=0或Not I,R=EcoR I或HindIII;(daao-acy)m两个基因相连接的顺序及其多变体可以按多聚体形式存在于质粒中,其中m=1-3。当n=0,P=Not I,R=EcoR I时,所述重组质粒为pMSS,结构式是 ,该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可得到含双基因共表达质粒的菌种,该菌种已于2001年1月18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其简称为CGMCC,保藏号为No.0533,分类命名为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当n=1,P=0,R=HindIII时,所述重组质粒为pMSTO,结构式是 ,该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可得到含双基因共表达质粒的菌种,该菌种已于2001年1月18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其简称为CGMCC,保藏号为No.0534,分类命名为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上述重组质粒转化的宿主菌可以是大肠杆菌E.coli JM109、E.coli MMR204或E.coli D11等。本专利技术采用基因重组的方法,使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酰化酶基因(acy)与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daao)置于同一个启动子或分别在各自的启动子的调控下,获得双基因共表达质粒,该双基因共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得到基因工程菌后,接种于培养基并经生长培养,可同时表达DAO与GA的活力。下面通过六个方面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进行详细阐述,即重组质粒pMSS与pMSTO的构建、表达方法及其应用于对CPC的转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研究材料见表1表1菌株与质粒 重组质粒pMSS的构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的重组质粒pMSS,它是双链环状DNA,长度为8.2kb。它的构建过程如图2所示。我们设计将daao及acy基因重组到一个DNA载体质粒上,以使同一个基因工程菌细胞中同时产生DAO与GA两种酶,使得转化CPC生成7-ACA的两步酶反应能在同一细胞中一步完成。为此,我们利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HindIII分别消化含acy基因的质粒pKKCAIS,并将所得acy基因片断与经同样酶切的载体质粒pET28b相连,得到重组质粒pMST。接着再用限制性内切酶NheI和NotI将acy基因片断从pMST上切下,与经SpeI和NotI酶切,含dao基因的重组质粒pJL相连。由于经NheI和SpeI酶切的末端可以互补,经T4DNH连接酶催化的连接反应,acy基因片断被插入到pJL中,并位于daao基因的下游,与daao基因串联,该两基因的转录均处于trc启动子控制之下。重组质粒pMSTO的构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的重组质粒pMSTO,它是双链环状DNA,长度为8.3kb,它的构建过程如图3所示。在本工作1项构建所得重组质粒pMSS中,由于acy基因距离trc启动子较远,由trc启动子控制的acy基因的表达可能偏弱。因此,在重组质粒pMSTO的构建设计中,使daao和acy基因分别受各自的启动子所控制。先用NdeI与NotI将acy基因从质粒pMST上切下,与经同样酶切的载体pALTER-Ex1相连,使acy基因插入pALTER-Ex1中tac启动子下游部位。再用HindIII将acy基因连同tac启动子一齐切下,与经同样酶切的受体质粒pJL相连,使tac启动子和acy基因插在daao基因下游,得到重组质粒pMSTO。重组质粒pMSS、pMSTO在E.coli MMR204中的表达分别用pMSS与pMSTO质粒DNA转化E.coli MMR204,转化子经纯化后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组成成分为胰胨0.5%、酵母粉1.0%、NaCl1%,PH7.0),37℃振摇培养过夜,再以1%接种量移种到装60mlLB的500ml三角瓶中,继续于37℃振摇培养,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包含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酰化酶基因(acy)与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daao)的双基因共表达质粒,结构如下所示: ***,式中,n=0或1,P=0或NotⅠ,R=EcoRⅠ或Hind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含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酰化酶基因(acy)与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daao)的双基因共表达质粒,结构如下所示 ,式中,n=0或1,P=0或Not I,R=EcoR I或HindIII。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基因共表达质粒,其特征是具有如下结构式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基因共表达质粒,其特征是具有如下结构式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基因共表达质粒,其特征是该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得到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CGMCC No.0533。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基因共表达质粒,其特征是该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得到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CGMCC No.0534。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基因共表达质粒,其特征是(daao-acy)m两个基因相连接的顺序及其多变体可以按多聚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蕴刘朱彤波张益棻姜卫红陈军焦瑞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