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纵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5070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7 18: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纵梁,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所述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形成第一前纵梁,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形成第二前纵梁,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一体成形,第一段和第六段均向第四段向外延伸,所述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和第二前纵梁形成三角T形,所述前纵梁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这样的结构能够很好的承受侧部力以及径向力,有效保证整体结构强度,且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和第二前纵梁形成三角T形,三具有很强的结构稳定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前纵梁,在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在车体受到撞击时,可以保证第一前纵梁区域先变形,减少乘员舱的吸能,保证车内乘员生命安全,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结构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好且安全性能高。

A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front rail, comprising a first section, second section, third section, fourth section, fifth section and the sixth section, the first section, second section and third section forming the first front rails, the fifth section and the sixth section formed second front rails, the first section, second section, third and fourth section, fifth section and sixth section is integrally formed, the first section and the sixth section to the fourth section of the fourth section extends outward with the first beam before and second beam to form a triangular T shape, the front upper section is provided with third longitudinal induced deformation zone. This structure can well withstand side force and radial force,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strength of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the fourth section with the first beam before and second beam to form a triangular shape of T, three has strong structural stability, the invention of the front rail, in the third section is arranged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induced deformation zone in the body on impact, the first region of the first front longitudinal deformation, suction can reduce the cabin, ensure the vehicle occupant safety advantages compared to the current technology are: the structure of high strength, good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high safety perform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纵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前纵梁。
技术介绍
目前,由于纵梁前、后段的抗弯强度相差不大,导致纵梁后段可能比纵梁前段先发生压溃变形,从而使发动机舱吸能少,连接纵梁后段的乘员舱吸能增加,乘员舱变形严重,车内乘员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好且安全性能高的前纵梁。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前纵梁,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所述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形成第一前纵梁,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形成第二前纵梁,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一体成形,所述第一段和第六段均向第四段向外延伸,所述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和第二前纵梁形成三角T形,所述前纵梁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前纵梁还可以是:所述诱导变形区为诱导变形孔,所述诱导变形孔横向贯穿所述第三段上部。所述诱导变形区为沿所述第三段上部横向设置的凹槽。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设置有前加强板,所述前加强板与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右侧内表面贴合且固定连接。所述前加强板为“U”形。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设置有下加强板,所述下加强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内侧下表面。所述下加强板为“几”字形,所述下加强板“几”字形下部与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内侧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设置有上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的中部,所述上加强板两侧与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内部两侧固定连接。所述上加强板下表面与下加强板“几”字形上部上表面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前纵梁,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所述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形成第一前纵梁,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形成第二前纵梁,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一体成形,所述第一段和第六段均向第四段向外延伸,所述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和第二前纵梁形成三角T形,所述前纵梁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这样,由于所述第一段和第六段均朝向第四段向外延伸,这样的结构能够很好的承受侧部力以及径向力,有效保证整体结构强度,且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和第二前纵梁形成三角T形,当车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三角形在结构受力中,一部分力得到分散,仅一小部分需要车身抗受,具有很强的结构稳定性。现有技术中,由于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的抗弯强度相差不大,导致第二前纵梁可能比第一前纵梁先发生压溃变形,从而使发动机舱吸能少,连接纵梁后段的乘员舱吸能增加,乘员舱变形严重,车内乘员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前纵梁在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在车体受到撞击时,可以保证第一前纵梁区域先变形,减少乘员舱的吸能,保证车内乘员生命安全。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结构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好且安全性能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前纵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前纵梁的分段示意图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前纵梁的剖截位置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前纵梁的A-A位置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前纵梁的G-G位置截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前纵梁的F-F位置截面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前纵梁的C-C位置截面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前纵梁的B-B位置截面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前纵梁的D-D位置截面示意图;图中:1:第一前纵梁;2:第二前纵梁;3:前加强板;4:上加强板;5:下加强板;6:诱导变形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一种前纵梁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如图1-9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前纵梁,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所述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形成第一前纵梁1,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形成第二前纵梁2,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一体成形,所述第一段和第六段均向第四段向外延伸,所述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和第二前纵梁形成三角T形,所述前纵梁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6。这样,由于所述第一段和第六段均向第四段向外延伸,这样的结构能够很好的承受侧部力以及径向力,有效保证整体结构强度,且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1和第二前纵梁2形成三角T形,三角形在结构受力中,具有很强的结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前纵梁,由于第一前纵梁1、第二前纵梁2的抗弯强度相差不大,导致第二前纵梁2可能比第一前纵梁1先发生压溃变形,从而使发动机舱吸能少,连接纵梁后段的乘员舱吸能增加,乘员舱变形严重,车内乘员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在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6,在车体受到撞击时,可以保证第一前纵梁1区域先变形,减少乘员舱的吸能,保证车内乘员生命安全,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结构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好且安全性能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前纵梁,如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诱导变形区6为诱导变形孔,所述诱导变形孔横向贯穿所述第三段上部。这样,在车体受到外力撞击时,力在车体传递,当力传递至第三段时,由于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孔,其结构强度相对于其他位置相对薄弱,所以在受到力的作用时,第三段先发生变形,迫使第一前纵梁1发生变形,保证第一前纵梁1区域先变形,减少乘员舱的吸能,保证车内乘员生命安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前纵梁,如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诱导变形区6为沿所述第三段上部横向设置的凹槽。这样,在车体受到外力撞击时,力在车体传递,当力传递至第三段时,由于第三段上部设置有凹槽,其结构强度相对于其他位置相对薄弱,所以在受到力的作用时,第三段先发生变形,迫使第一前纵梁1发生变形,保证第一前纵梁1区域先变形,减少乘员舱的吸能,保证车内乘员生命安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前纵梁,如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设置有前加强板3,所述前加强板3与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右侧内表面贴合且固定连接。这样,在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设置有前加强板3,可有通过改变其结构厚度,来增强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的结构强度,而且相对于现有技术,减短1/2区域上的加强板,可以有效减轻重量、从而降低成本,同时增加电泳液进排速度,改善腐蚀性能。更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前加强板3为“U”形。“U”形结构相对于单板结构,其强度远远大于单板结构,当“U”形结构受到外力时,其两侧的翻边相当于在单板结构上设置了加强筋,可以有效的承受及缓冲外力,保证结构强度。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前纵梁,如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设置有下加强板5,所述下加强板5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内侧下表面。这样,在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设置有下加强板5,可有通过改变其结构厚度,来增强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的结构强度。更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下加强板5为“几”字形,所述下加强板5“几”字形下部与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内侧下表面固定连接。“几”字形结构相对于单板结构,其强度远远大于单板结构,当“几”字形结构受到外力时,其两侧的翻边相当于在单板结构上设置了加强筋,可以有效的承受及缓冲外力,保证结构强度,同时增加电泳液进排速度,改善腐蚀性能。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前纵梁,如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前纵梁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所述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形成第一前纵梁,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形成第二前纵梁,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一体成形,所述第一段和第六段均向第四段向外延伸,所述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和第二前纵梁形成三角T形,所述前纵梁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所述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形成第一前纵梁,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形成第二前纵梁,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一体成形,所述第一段和第六段均向第四段向外延伸,所述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和第二前纵梁形成三角T形,所述前纵梁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变形区为诱导变形孔,所述诱导变形孔横向贯穿所述第三段上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变形区为沿所述第三段上部横向设置的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设置有前加强板,所述前加强板与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右侧内表面贴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蔚唐春柳和丽梅梁小妮廖贤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