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发动机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98446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8 05: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发动机及汽车,该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采用塑料制成的进气歧管本体;所述进气歧管本体内部形成一第一稳压腔和第二稳压腔;所述第一稳压腔与所述第二稳压腔之间设置有一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一稳压腔与所述第二稳压腔通过所述通孔连通;固定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上的油气管和碳罐电磁阀管,所述油气管和所述碳罐电磁阀管均与所述第一稳压腔相连通;设置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上的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第二稳压腔相连通。采用塑料制成的进气歧管本体大大降低了重量,进而达到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改善发动机性能,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发动机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是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发动机及汽车。
技术介绍
进气歧管是发动机进气系统最关键的零部件,其功能在于保证发动机均匀进气和正常运转。传统的发动机采用铸铝进气歧管,重量较重;同时,进气歧管结构复杂,铸铝进气歧管铸造过程中成品率难保证。并且,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进气歧管,由于进气歧管内只有一个稳压腔,且该稳压腔的布置空间较小,导致曲轴箱废气、燃油蒸汽和新鲜空气在稳压腔中未能混合均匀便进入发动机缸燃烧,导致性能、经济型、排放及NVH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发动机及汽车,用以实现降低发动机进气歧管重量,同时,保证进入发动机气缸中的混合气体浓度均匀。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采用塑料制成的进气歧管本体;所述进气歧管本体内部形成一第一稳压腔和第二稳压腔;所述第一稳压腔与所述第二稳压腔之间设置有一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一稳压腔与所述第二稳压腔通过所述通孔连通;固定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上的油气管和碳罐电磁阀管,所述油气管和所述碳罐电磁阀管均与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发动机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塑料制成的进气歧管本体(1);所述进气歧管本体(1)内部形成一第一稳压腔(11)和第二稳压腔(12);所述第一稳压腔(11)与所述第二稳压腔(12)之间设置有一第一挡板(13),所述第一挡板(13)上设有通孔(131),所述第一稳压腔(11)与所述第二稳压腔(12)通过所述通孔(131)连通;固定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1)上的油气管(14)和碳罐电磁阀管,所述油气管(14)和所述碳罐电磁阀管均与所述第一稳压腔(11)相连通;设置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1)上的进气孔(15),所述进气孔(15)与所述第二稳压腔(12)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塑料制成的进气歧管本体(1);所述进气歧管本体(1)内部形成一第一稳压腔(11)和第二稳压腔(12);所述第一稳压腔(11)与所述第二稳压腔(12)之间设置有一第一挡板(13),所述第一挡板(13)上设有通孔(131),所述第一稳压腔(11)与所述第二稳压腔(12)通过所述通孔(131)连通;固定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1)上的油气管(14)和碳罐电磁阀管,所述油气管(14)和所述碳罐电磁阀管均与所述第一稳压腔(11)相连通;设置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1)上的进气孔(15),所述进气孔(15)与所述第二稳压腔(12)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进气歧管还包括:固定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1)上的第二挡板(16),所述第二挡板(16)设置于所述第一稳压腔(11)内,且所述第二挡板(16)与所述油气管(14)相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板(16)为弧形挡板,且所述弧形挡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航官通姜麟麟兰燕杰张艳青贺燕铭李斌李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