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7476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2 20: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缸盖,适用于增压中冷结构发动机,包括气缸盖本体,在气缸盖本体的底部的与进气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进气门阀座,在气缸盖本体的底部的与排气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排气门阀座,在气缸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水套,在气缸盖本体上开设有多个冷却水孔,各个冷却水孔分别与冷却水套的内部连通形成冷却水循环通道,在气缸盖本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套设在排气门阀座上的防穴蚀套管,在防穴蚀套管与排气门阀座之间形成有冷却水腔,在防穴蚀套管上开设有一端与冷却水腔连通且另一端与冷却水循环通道连通的通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减缓穴蚀对气缸盖造成的影响,大幅度提升气缸盖使用寿命。

The cylinder cover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ylinder cover, is suitable for the cold engine structure, comprises a cylinder head body, the cylinder at the bottom of the cover body and the inlet valve are arranged on the posi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inlet valve seat, the cylinder at the bottom of the cover body and the exhaust valve are arranged on the posi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exhaust valve seat, inside the cylinder cover body. The setting of cooling water jacket in the cylinder cove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cooling holes, each cooling hole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internal cooling water jacket to form a cooling water circulation channel, in the cylinder at the bottom of the cover body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set of anti cavitation valve located in the exhaust casing seat, a cooling water chamber is formed between the control points corrosion of casing and the exhaust valve seat, in the anti cavitation casing is arranged on the end of the cooling water cavity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through hole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cooling water circulation channels connected. The invention can reduce the effect of cavitation on the cylinder head,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cylinder he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缸盖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缸盖。
技术介绍
气缸盖的作用是密封气缸套并与活塞共同形成燃烧室空间,其结构及形状复杂,除须承受高温高压燃气作用外,还须承受很大的螺栓预紧力。气缸盖各部分的温度分布很不均匀,如底面燃烧室部分温度很高,而冷却水套部分温度较低,进、排气道温度相差也很大,因此气缸盖承受的机械应力和热应力都很大。气缸盖工作环境极为复杂,对冷却系统要求较高,目前同类机型均采用淡水冷却结构,特别是远洋航行使用的气缸盖大多存在气缸盖阀座穴蚀导致气缸盖失效的现象。因穴蚀大幅度降低气缸盖使用寿命,成为目前制约气缸盖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进气门座圈非水冷结构减小上述的穴蚀现象,但是该结构只针对进气门座圈结构进行改进,不能够完全有效解决穴蚀问题,甚至可能引发排气门座圈处穴蚀问题更为严重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缸盖,其能够减缓穴蚀对气缸盖造成的影响,大幅度提升气缸盖使用寿命。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为一种气缸盖,适用于增压中冷结构发动机,包括气缸盖本体,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进气道、排气道以及分别与所述进气道和所述排气道连通的进气门和排气门,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底部的与所述进气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进气门阀座,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底部的与所述排气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排气门阀座,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水套,在所述气缸盖本体上开设有多个冷却水孔,各个所述冷却水孔分别与所述冷却水套的内部连通形成冷却水循环通道,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套设在所述排气门阀座上的防穴蚀套管,在所述防穴蚀套管与所述排气门阀座之间形成有冷却水腔,在所述防穴蚀套管上开设有一端与所述冷却水腔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水循环通道连通的通孔。另外,技术方案2的气缸盖,在技术方案1的气缸盖中,所述通孔为两个,两个所述通孔以所述防穴蚀套管的中心点为对称中心相互对称开设。另外,技术方案3的气缸盖,在技术方案1的气缸盖中,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内部开设有能够固定所述防穴蚀套管的环形凹槽,所述防穴蚀套管以嵌入所述环形凹槽的内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内部。另外,技术方案4的气缸盖,在技术方案3的气缸盖中,所述环形凹槽的深度不小于所述防穴蚀套管的套管厚度。另外,技术方案5的气缸盖,在技术方案1的气缸盖中,所述防穴蚀套管由不锈钢制成。另外,技术方案6的气缸盖,在技术方案1的气缸盖中,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侧面上开设有用于清洁所述冷却水腔的清洁孔。另外,技术方案7的气缸盖,在技术方案1的气缸盖中,所述进气门阀座的阀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排气门阀座的阀孔的直径。另外,技术方案8的气缸盖,在技术方案1的气缸盖中,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底板,各个所述冷却水孔分别开设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冷却水循环通道在所述底板的内部形成为三层结构。另外,技术方案9的气缸盖,在技术方案8的气缸盖中,在所述冷却水循环通道的内部安装有冷却水套管。另外,技术方案10的气缸盖,在技术方案1的气缸盖中,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底板,在所述底板的下方设置有环状的密封凸肩。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缸盖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实践表明,对于增压中冷结构发动机,进入气缸盖的进气温度由于中冷器的作用进气温度较低,其温度一般在50℃左右,可以有效地达到冷却效果,经仿真分析验证进气门采用非水冷结构是可行的,气缸盖及气门温度场满足设计要求,进气门座圈采用非水冷结构可以完全消除穴蚀故障;但排气侧温度较高,热负荷严重,故须采用水冷结构。为了防止排气侧气泡的产生和湮灭引发的高频、高强度压力波对气缸盖本体造成直接影响,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缸盖,适用于增压中冷结构发动机,其包括气缸盖本体,在气缸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进气道、排气道以及分别与进气道和排气道连通的进气门和排气门,在气缸盖本体的底部的与进气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进气门阀座,在气缸盖本体的底部的与排气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排气门阀座,在气缸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水套,在气缸盖本体上开设有多个冷却水孔,各个冷却水孔分别与冷却水套的内部连通形成冷却水循环通道,在气缸盖本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套设在排气门阀座上的防穴蚀套管,在防穴蚀套管与排气门阀座之间形成有冷却水腔,在防穴蚀套管上开设有一端与冷却水腔连通且另一端与冷却水循环通道连通的通孔。在以上结构中,通过设置防穴蚀套管并在该防穴蚀套管上开设通孔,可使冷却液气泡在该防穴蚀套管的内侧破裂后再通过开设的通孔与气缸盖本体接触从而降低气缸盖本体的温度,降低热负荷,整个过程能够有效防止气缸盖本体与冷却水腔中的冷却液直接接触,从而有效防止气泡的产生和湮灭引发的高频、高强度压力波对气缸盖本体造成直接影响,减缓穴蚀对气缸盖造成的损伤,使气缸盖更加经久耐用。且通过出厂试验验证,该结构能够保证气缸盖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穴蚀问题,有效地解决了气缸盖由于阀座穴蚀造成的严重故障,大大提高了气缸盖寿命。根据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上述通孔为两个,两个通孔以防穴蚀套管的中心点为对称中心相互对称开设,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保证冷却水腔与冷却水循环通道之间的连通性,从而保证排气门阀座处的冷却水腔与气缸盖整体冷却水腔之间的通畅性,保证冷却效果。根据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在气缸盖本体的内部开设有能够固定防穴蚀套管的环形凹槽,防穴蚀套管以嵌入该环形凹槽的内部的方式设置在气缸盖本体的内部。通过以上结构,能够使防穴蚀套管与气缸盖本体稳定连接,保证冷却水腔中的冷却液对气缸盖本体和排气门阀座保持有良好稳定的冷却效果。根据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上述的环形凹槽的深度不小于防穴蚀套管的套管厚度,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保证安装防穴蚀套管之后防穴蚀套管与排气门阀座之间形成的冷却水腔的容积不会小于安装防穴蚀套管之前气缸盖本体与排气门阀座之间形成的冷却水腔的容积,从而能够保证本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冷却液对气缸盖本体和排气门阀座进行冷却的效果,另外,可保证在安装过程中,进气门阀座与防穴蚀套管之间不会相互干涉,从而满足装配要求。根据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防穴蚀套管由不锈钢制成,可尽量避免防穴蚀套管长时间与水接触的过程中快速被锈蚀的现象,从而保证防穴蚀套管防止穴蚀功能的长期有效性。根据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通过在气缸盖本体的侧面上开设有用于清洁冷却水腔的清洁孔,使可通过该清洁孔结构对冷却水腔进行定时清洁,避免冷却水腔中的杂质堵塞冷却水循环通道,从而保证冷却水循环通道中的冷却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根据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进气门阀座的阀孔的直径大于排气门阀座的阀孔的直径,能够减小气体的流动损失,增加进气量。根据技术方案8的专利技术,在气缸盖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底板,各个冷却水孔分别开设在底板上,冷却水循环通道在底板的内部形成为三层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可通过该三层结构扩大冷却水循环通道在气缸盖本体的内部的分布空间,增加冷却液的流动面积,从而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根据技术方案9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8的基础上,在冷却水循环通道的内部安装有冷却水套管,通过这样的结构,可避免冷却液直接在底板的内部流动,有利于减缓冷却液对底板的冲蚀。根据技术方案10的专利技术,在气缸盖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底板,在底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气缸盖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缸盖,适用于增压中冷结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盖本体,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进气道、排气道以及分别与所述进气道和所述排气道连通的进气门和排气门,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底部的与所述进气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进气门阀座,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底部的与所述排气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排气门阀座,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水套,在所述气缸盖本体上开设有多个冷却水孔,各个所述冷却水孔分别与所述冷却水套的内部连通形成冷却水循环通道,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套设在所述排气门阀座上的防穴蚀套管,在所述防穴蚀套管与所述排气门阀座之间形成有冷却水腔,在所述防穴蚀套管上开设有一端与所述冷却水腔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水循环通道连通的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缸盖,适用于增压中冷结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盖本体,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进气道、排气道以及分别与所述进气道和所述排气道连通的进气门和排气门,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底部的与所述进气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进气门阀座,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底部的与所述排气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排气门阀座,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水套,在所述气缸盖本体上开设有多个冷却水孔,各个所述冷却水孔分别与所述冷却水套的内部连通形成冷却水循环通道,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套设在所述排气门阀座上的防穴蚀套管,在所述防穴蚀套管与所述排气门阀座之间形成有冷却水腔,在所述防穴蚀套管上开设有一端与所述冷却水腔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水循环通道连通的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两个,两个所述通孔以所述防穴蚀套管的中心点为对称中心相互对称开设。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内部开设有能够固定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宗辉史长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潍柴发动机有限公司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