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式气缸套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639585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6 11:3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干式气缸套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干式气缸套包括套体和刮碳环,所述刮碳环的环体上端设置有径向向外翻折的翻边;所述套体的上部内圈设置有去碳环槽,所述刮碳环的环体与所述去碳环槽配合安装,所述翻边的底面与所述套体的端面贴合;所述去碳环槽的内径大于所述套体的内径;所述刮碳环的内径小于所述套体的内径。通过在干式气缸套的套体的上部设置去碳环槽,在去碳环槽中设置刮碳环,实现了在干式气缸套上设置刮碳环,从而减少了积碳,减少了润滑油油耗。

Dry type cylinder line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ry cylinder sleeve and a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wherein the dry cylinder sleeve comprises a sleeve body and a carbon scraping ring, an upper end of the carbon scraping ring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radial outward turning flanging; the upper part of the inner ring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ring groove to carbon, the carbon scraping ring the ring and the ring groove to carbon with installation, end fitting the flange and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cover body; the carbon ring groove diameter greater than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sleeve; the carbon scraping ring diameter smaller than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sleeve body. A carbon scraping ring is arranged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leeve of the dry cylinder sleeve, and a carbon scraping ring is arranged in the carbon ring groove, so as to set a carbon scraping ring on the dry cylinder sleeve, thereby reducing the carbon deposition and reducing the oil consumption of the lubricating oi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干式气缸套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缸套
,特别涉及一种干式气缸套。还涉及一种干式气缸套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燃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发动机使用重油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使用重油将导致活塞头部的积碳现象更为严重,这不仅会加剧缸套与活塞的磨粒磨损,还会使润滑油耗进一步上升。因此,刮碳环技术应运而生,现代重型发动机的缸套都要求设计有刮碳环,这可使活塞头部的积碳在活塞往复运动中不断被刮碳环的内部刃口刮除,就形成不了厚厚的积碳层。而刮下来的积碳被排气吹走,活塞头部的剩余少量积碳基本上不会接触到缸套的表面,也就吸附不了润滑油中带进燃烧室燃烧,这就避免了大量润滑油泵进燃烧室烧掉这一泵油现象,还保证了缸套和活塞环始终保持良好的润滑状态,使缸套和活塞环的磨损以及润滑油油耗大大降低。目前刮碳环技术在湿式气缸套上应用比较普遍,而干式缸套由于壁厚较薄,一般壁厚在1.5-3mm,设计为刮碳环结构非常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式气缸套,具有刮碳环,从而减少了积碳,减少了润滑油油耗。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式气缸套的制备方法,以生产具有刮碳环的干式气缸套。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干式气缸套,包括套体,还包括刮碳环,所述刮碳环的环体上端设置有径向向外翻折的翻边;所述套体的上部内圈设置有去碳环槽,所述刮碳环的环体与所述去碳环槽配合安装,所述翻边的底面与所述套体的端面贴合;所述去碳环槽的内径大于所述套体的内径;所述刮碳环的内径小于所述套体的内径。优选地,在上述的干式气缸套中,所述刮碳环的环体的厚度为0.8~1.5mm,所述刮碳环的翻边的径向宽度为1.7~2.5mm。优选地,在上述的干式气缸套中,所述刮碳环翻边的外径比所述套体的外径小0.1~0.3mm。优选地,在上述的干式气缸套中,所述刮碳环内圈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尖角。优选地,在上述的干式气缸套中,所述刮碳环的轴向高度为4~6mm。优选地,在上述的干式气缸套中,所述刮碳环的轴向高度与所述去碳环槽的轴向高度一致。优选地,在上述的干式气缸套中,所述刮碳环由钢板制成。优选地,在上述的干式气缸套中,所述套体的材质按照重量百分比为:C为2.70-3.20%,Si为1.60-2.10%,Mn为0.50-0.90%,P为0.20-0.50%,S≤0.10%,Cr为0.20-0.50%,Cu+Ni为0.50-0.90%,Mo为0.20-0.60%,余量为Fe。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干式气缸套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00、将配比好的原料熔炼成铁液,出铁液时,分两次加入碳化硅和钡组成的混合物,所述混合物占铁液重量的0.3%~0.5%;S200、将熔炼好的铁液进行离心浇铸,得到套体铸件;S300、将套体铸件分别进行切割,得到多个套体毛坯;S400、对所述套体毛坯进行机加工,得到套体,所述套体加工出去碳环槽;S500、截取一段钢板,将所述钢板首尾焊接成圆筒,所述圆筒的外径等于去碳环槽的内径,将圆筒的一端向外翻折,得到刮碳环的环体和翻边;S600、将刮碳环的环体装入所述套体的去碳环槽中,所述刮碳环的翻边底面贴合于套体的端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干式气缸套中,包括套体和刮碳环,套体的上部内圈设置有去碳环槽,去碳环槽的内径大于套体的内径,刮碳环包括环体和翻边,刮碳环的环体配合设置于去碳环槽中,刮碳环的翻边的底面接触贴合于套体的端部,该干式气缸套的刮碳环与套体为一体式结构,刮碳环的内径小于套体的内径。通过在干式气缸套的套体的上部设置去碳环槽,在去碳环槽中设置刮碳环,实现了在干式气缸套上设置刮碳环,从而减少了积碳,减少了润滑油油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式气缸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式气缸套的刮碳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式气缸套的套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套体、11为去碳环槽、2为刮碳环、21为环体、22为翻边。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了一种干式气缸套,具有刮碳环,从而减少了积碳,减少了润滑油油耗。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该干式气缸套的制备方法,能够制造具有刮碳环的干式气缸套,从而减少了积碳,减少了润滑油油耗。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图3,一种干式气缸套,包括套体1和刮碳环2,其中,套体1的上部内圈设置有去碳环槽11,去碳环槽11的内径大于套体1的内径,即去碳环槽11与套体1内圈之间形成台阶面;刮碳环2包括环体21和翻边22,杯体21的一端径向向外翻折形成翻边22,环体21的外径与去碳环槽11的内径基本相同,刮碳环2的环体配合设置于去碳环槽11中,刮碳环2的翻边22底面与套体1的端部接触贴合,刮碳环与套体形成一体式结构;刮碳环2的内径小于套体1的内径,刮碳环2的环体21支撑于台阶面上,刮碳环2的环体21内圈边沿超出台阶面。该干式气缸套的套体1上部内圈设置去碳环槽11,将刮碳环2的环体21设置于设置去碳环槽11中,且翻边22接触贴合于套体1的端部,实现了刮碳环2在干式气缸套上的设置;刮碳环2的环体21内圈边沿超出去碳环槽11与套体1内圈之间形成的台阶面,刮碳环2的环体21的上端边沿和下端边沿能够对活塞头部的积碳进行刮除,刮下来的积碳被排气吹走,活塞头部的剩余少量积碳基本上不会接触到套体1的表面,也就吸附不了润滑油中带进燃烧室燃烧,这就避免了大量润滑油泵进燃烧室烧掉这一泵油现象,还保证了套体1和活塞环始终保持良好的润滑状态,使套体1和活塞环的磨损以及润滑油油耗大大降低。具体效果为,润滑油消耗率明显降低,和普通干式气缸套相比,节省润滑油在60%左右;该干式气缸体与活塞环的磨损率由普通干式气缸套的0.04mm/kh下降为0.015mm/kh,提高了缸套的耐磨性能,并延缓大修周期1倍以上;润滑油受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曲轴箱压力一般下降90%以上,燃气窜入大大减少,润滑油总减值比普通干式气缸套约提高近2个TBN值;该干式气缸套的刮碳环2由于其刮碳作用,显著降低了润滑油消耗率,改善发动机燃烧性能和使用工况,大大减轻了缸套的磨损。在本实施例中,刮碳环2的环体21的厚度为0.8~1.5mm,具体可以为0.8mm,1mm,1.2mm,1.5mm,优选为1mm;刮碳环2的翻边22的径向宽度为1.7~2.5mm,具体可以为1.7mm,2mm,2.5mm,优选为2mm。在本实施例中,刮碳环2的翻边22的外径比套体1的外径小0.1~0.3mm,即刮碳环2的最大外径比套体1的外径小0.1~0.3mm。翻边22的外圈与套体1的外圆不平齐。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平齐。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干式气缸套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干式气缸套,包括套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刮碳环(2),所述刮碳环(2)的环体(21)上端设置有径向向外翻折的翻边(22);所述套体(1)的上部内圈设置有去碳环槽(11),所述刮碳环(2)的环体(21)与所述去碳环槽(11)配合安装,所述翻边(22)的底面与所述套体(1)的端面贴合;所述去碳环槽(11)的内径大于所述套体(1)的内径;所述刮碳环(2)的内径小于所述套体(1)的内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式气缸套,包括套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刮碳环(2),所述刮碳环(2)的环体(21)上端设置有径向向外翻折的翻边(22);所述套体(1)的上部内圈设置有去碳环槽(11),所述刮碳环(2)的环体(21)与所述去碳环槽(11)配合安装,所述翻边(22)的底面与所述套体(1)的端面贴合;所述去碳环槽(11)的内径大于所述套体(1)的内径;所述刮碳环(2)的内径小于所述套体(1)的内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气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刮碳环(2)的环体(21)的厚度为0.8~1.5mm,所述刮碳环(2)的翻边(22)的径向宽度为1.7~2.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气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刮碳环(2)翻边(22)的外径比所述套体(1)的外径小0.1~0.3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气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刮碳环(2)内圈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尖角。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气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刮碳环(2)的轴向高度为4~6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气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刮碳环(2)的轴向高度与所述去碳环槽(11)的轴向高度一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气缸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治军刘栋张红菊高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