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气缸体的水套结构,包括气缸体,所述的气缸体一侧设有相互独立的机油冷却器前水道腔和后水道腔,所述的前水道腔一端设有气缸体进水口,另一端设有可与外挂式机油冷却器相连的前水道腔出水口,所述的后水道腔一端设有可与外挂式机油冷却器相连的后水道腔进水口;所述气缸体内的每个缸均设有气缸套水套腔,每个所述气缸套水套腔上均设有与后水道腔相连通的水套腔引水口,相邻所述的气缸套水套腔之间设有将它们连通的连通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发动机冷却水全部通过外挂式机油冷却器,冷却水流量大、流速快,各缸一致性好,冷却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气缸体的水套结构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冷却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发动机气缸体的水套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发动机气缸体水套结构的进水管腔大,在冷却水进入气缸套水套腔和机油冷却器前,每缸各有1个上水孔直接进入气缸盖水套;同时在冷却水进入机油冷却器前,每缸各有1个引水孔连通气缸套水套腔;冷却水进入各缸气缸套水套腔的流量少、各缸一致性差,气缸套换热效率低。并且,机油冷却器布置在气缸体侧面进水总管的末端,机油冷却器散热片浸入在进水总管内,冷却水到达机油冷却器前,已经从各缸水套处、气缸盖上水口处分流,机油冷却器散热片处冷却水流动性差、流速低,机油冷却器散热片换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布局合理,可有效提高发动机各缸冷却效果的发动机气缸体水套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发动机气缸体的水套结构,包括气缸体,所述的气缸体一侧设有相互独立的机油冷却器前水道腔和后水道腔,所述的前水道腔一端设有气缸体进水口,另一端设有可与外挂式机油冷却器相连的前水道腔出水口,所述的后水道腔一端设有可与外挂式机油冷却器相连的后水道腔进水口;所述气缸体内的每个缸均设有气缸套水套腔,每个所述气缸套水套腔上均设有与后水道腔相连通的水套腔引水口,相邻所述的气缸套水套腔之间设有将它们连通的连通口。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前水道腔位于后水道腔的上方,前水道腔的气缸体进水口位于所述气缸体的前端,所述的前水道腔出水口和后水道腔进水口均位于所述气缸体的后侧。进一步地,所述的水套腔引水口和连通口均位于所述气缸套水套腔的底部,并且,所述的水套腔引水口均位于所述气缸套水套腔的同一侧。进一步地,所述的水套腔引水口根据与后水道腔进水口之间距离的远近具有使各气缸套水套腔水流量基本一致的不同流通面积。进一步地,所述的气缸体有四个气缸,后端两个气缸套水套腔的水套腔引水口的开口朝向所述的后水道腔进水口,所述气缸体前端的两个气缸套水套腔的水套腔引水口的开口朝所述气缸体的前端倾斜。进一步地,所述各气缸套水套腔的顶部左侧均设有一对第一上水孔,各气缸套水套腔的顶部右侧均设有一个第二上水孔,并且,所述的第一上水孔和第二上水孔的流通面积不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水孔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上水孔的流通面积。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中,发动机的冷却水经气缸体进水口压入机油冷却器的前水道腔,全部通过机油冷却器的前水道腔出水口,流入外挂式机油冷却器,充分冷却机油后,通过机油冷却器后水道腔进水口流入机油冷却器后水道腔,机油冷却器散热片处的冷却水流动性好,流速高,各缸冷却水一致性好,机油冷却器的换热效率更高;2、本技术中,气缸体各缸的气缸套水套腔与后水道腔之间设有将它们连通的水套腔引水口,各缸的水套腔引水口的引入方向、流通面积不同,可提升各缸冷却水流量的均匀性和缸与缸之间冷却水流速的均匀性;3、本技术中,在相邻的气缸套水套腔之间设有将其连通的连通口,既可以起到平衡各缸冷却水的作用,又可以减少缸套体积,从而提高水套内冷却水的流速和散热效率;4、本技术通过在气缸套水套腔两侧分别设置不同数量和流通面积的第一上水孔和第二上水孔,缩小各缸气缸套水套腔和气缸盖水套内冷却水的流速偏差,不用通过气缸盖垫片过水孔直径来调节冷却水的流速,实用性强,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气缸体的轴测图;图2为本技术气缸体机油冷却器前水道腔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气缸体机油冷却器后水道腔的局部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气缸体水套芯组合的轴测图;图5为本技术气缸体机油冷却器前水道芯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气缸体机油冷却器后水道芯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气缸体气缸套水套芯的轴测图。其中:1-气缸体、2-气缸体进水口、3-前水道腔出水口、4-后水道腔进水口、5-水套腔引水口、6-连通口、7-第一上水孔、8-第二上水孔、a-前水道腔、b-后水道腔、c-气缸套水套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参阅图1-7,本技术的一种发动机气缸体的水套结构,包括气缸体1,在气缸体1的一侧设有相互独立的机油冷却器前水道腔a和后水道腔b,在前水道腔a的一端设有气缸体进水口2,另一端设有可与外挂式机油冷却器相连的前水道腔出水口3,在后水道腔b的一端设有可与外挂式机油冷却器相连的后水道腔进水口4,发动机的冷却水经气缸体1的气缸体进水口2压入机油冷却器的前水道腔a,然后全部通过机油冷却器前水道腔出水口3,流入外挂式机油冷却器进行充分冷却,最后通过机油冷却器的后水道腔进水口4流入机油冷却器后水道腔b;气缸体1内的每个缸均设有气缸套水套腔c,对应各缸的气缸套水套腔c上均设有与后水道腔b相连通的水套腔引水口5,使后水道腔b的冷却水充分流入气缸套水套腔c内,确保各缸具有充足的冷却水,同时,相邻气缸套水套腔c之间设有将它们连通的连通口6,既起到平衡各缸冷却水的作用,又可以减少缸套的体积,从而提高水套内冷却水流速,提升散热效率。本技术中的发动机冷却水全部通过外挂式机油冷却器,机油冷却器散热片处的冷却水流动性好、流速高,机油冷却器的换热效率高;经过机油冷却器后的冷却水全部进入气缸套水套腔c,冷却水流量大、流速快、各缸一致性好,气缸套水套腔c换热效率高,冷却效果好。具体的,其前水道腔a位于后水道腔b的上方,并且,前水道腔a和后水道腔b均自发动机气缸体1的前端向气缸体1的后端横向并列布置,前水道腔a的气缸体进水口2位于气缸体1的前端,前水道腔出水口3和后水道腔进水口4均位于气缸体1的后侧,利于前水道腔a和后水道腔b与外挂式机油冷却器连接,合理优化了发动机气缸体1的水套结构,其水套腔引水口5和连通口6均位于气缸套水套腔c的底部,并且,对应各缸气缸套水套腔c的水套腔引水口5均位于气缸套水套腔c的同一侧,便于设置前水道腔a和后水道腔b,使整个气缸体1的水套结构更加紧凑;其水套腔引水口5根据与后水道腔进水口4之间距离的远近具有使各气缸套水套腔c水流量基本一致的不同流通面积,并且,其气缸体1具有四个气缸,后端两个气缸套水套腔c的水套腔引水口5的开口朝向后水道腔进水口4,前端两个气缸套水套腔c的水套腔引水口5的开口朝气缸体1的前端倾斜,通过改变水套腔引水口5的引入方向和流通面积,提升各缸冷却水流量、流速的均匀性,达到平衡各气缸套水套腔c的水流量一致性,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各气缸套水套腔c的顶部左侧设有一对第一上水孔7各气缸套水套腔c的顶部右侧设有一个第二上水孔8,其第一上水孔7和第二上水孔8均与气缸盖水套相连通,用于将冷却水流通到气缸套水套中去,以构成完整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第一上水孔7和第二上水孔8的流通面积不同,具体的,第一上水孔7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二上水孔8的流通面积,通过在气缸套水套腔c的两侧分别设置不同数量和流通截面积的第一上水孔7和第二上水孔8,缩小各缸气缸套水套腔c和气缸盖水套内冷却水的流速偏差,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上水孔的大小,保证水流的通畅和流量控制,不用通过气缸盖垫片过水孔直径来调节冷却水流速,实用性强,同时,其第一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气缸体的水套结构,包括气缸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缸体(1)一侧设有相互独立的机油冷却器前水道腔(a)和后水道腔(b),所述的前水道腔(a)一端设有气缸体进水口(2),另一端设有可与外挂式机油冷却器相连的前水道腔出水口(3),所述的后水道腔(b)一端设有可与外挂式机油冷却器相连的后水道腔进水口(4);所述气缸体(1)内的每个缸均设有气缸套水套腔(c),每个所述气缸套水套腔(c)上均设有与后水道腔(b)相连通的水套腔引水口(5),相邻所述的气缸套水套腔(c)之间设有将它们连通的连通口(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气缸体的水套结构,包括气缸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缸体(1)一侧设有相互独立的机油冷却器前水道腔(a)和后水道腔(b),所述的前水道腔(a)一端设有气缸体进水口(2),另一端设有可与外挂式机油冷却器相连的前水道腔出水口(3),所述的后水道腔(b)一端设有可与外挂式机油冷却器相连的后水道腔进水口(4);所述气缸体(1)内的每个缸均设有气缸套水套腔(c),每个所述气缸套水套腔(c)上均设有与后水道腔(b)相连通的水套腔引水口(5),相邻所述的气缸套水套腔(c)之间设有将它们连通的连通口(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气缸体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水道腔(a)位于后水道腔(b)的上方,前水道腔(a)的气缸体进水口(2)位于所述气缸体(1)的前端,所述的前水道腔出水口(3)和后水道腔进水口(4)均位于所述气缸体(1)的后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气缸体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套腔引水口(5)和连通口(6)均位于所述气缸套水套腔(c)的底部,并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增亮,肖耿,陈剑涛,胡国强,钟秀俊,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