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及发动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423971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5 1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及发动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包括随形于缸体水套的形状,并沿缸体水套的深度方向设于缸体水套内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缸体水套内壁间距布置;还包括环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固连于所述第一隔板上的第二隔板,且所述第一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二隔板宽度方向的中部,于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形成有连通于所述第一隔板两侧间的出水缺口,相对于所述出水缺口,在所述第一隔板的另一端形成有进水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可使水套内冷却效果随水套深度增加而减小,能够避免水套中上热下冷的情况,以减小对发动机运行的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及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装设有该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的发动机。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缸体水套内的水流缺少精细化的调节,在使用中水套内存在上热下冷的情况,其容易导致发动机缸孔上下变形量不一致,进而导致活塞漏气量增大,机械损失增大等问题,水套上下温差也会减小发动机膨胀做功,以及限制发动机热效率的提升。目前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在使用时,低温冷却液进入缸体时还容易对缸孔造成直接降温冲击,其会恶化缸孔在同一深度截面的热变形情况,也同样对发动机漏气量和机械损失不利。另外,现有的水套结构,活塞在缸孔内部运行过程中的敲击声响会通过缸体传递至发动机外部,从而也会影响发动机的降噪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以能够优化水套内的冷却液流动情况,减小对发动机运行的不利影响。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其包括:第一隔板,随形于缸体水套的形状,并沿缸体水套的深度方向设于缸体水套内,且所述第一隔板与缸体水套内壁间距布置;第二隔板,环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固连于所述第一隔板上,且所述第一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二隔板宽度方向的中部,于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形成有连通于所述第一隔板两侧间的出水缺口,相对于所述出水缺口,在所述第一隔板的另一端形成有进水通孔。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隔板的外侧设有至少一条沿所述第一隔板的周向布置的第一导流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筋的位于所述第一隔板两端的部位具有向所述第一隔板顶部的平滑弯折。进一步的,在所述的第一隔板的外侧,于所述第一导流筋的至少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导流筋相交布置的第二导流筋。进一步的,沿至所述第一隔板顶部的方向,所述第二导流筋渐疏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流筋与所述第一导流筋垂直相交。进一步的,相对于所述出水缺口,在所述第二隔板的另一端设有呈弧形、且向远离所述第一隔板的方向延伸的进水导流板。进一步的,所述进水通孔切向布置于所述第一隔板端部的两侧。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隔板的至少一侧间相连通的出气孔。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设置,可在对水套内的冷却液进行上下分层的基础上,并对下层的冷却液进行内外分层,由此可通过冷却液流速的降低,使得水套内冷却效果随水套深度增加而减小,从而能够避免水套中上热下冷的情况,以减小对发动机运行的不利影响。(2)设置导流筋可进一步优化水套下部冷却液的流速。(3)第一隔板端部的第一导流筋弯折可实现对水套进水和出水的导流。(4)第二导流筋往上渐疏布置,可进一步避免上热下冷的情况发生。(5)设置进水导流板及使得进水通孔切向布置,可使冷却液沿切向进入水套中,避免冷却液对缸孔的直接降温冲击。(6)出气孔的设置可及时排除下层水套中的空气,避免出现高温死区,减小热点和穴蚀风险。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其包括装设有缸体的发动机主体,在所述缸体与所述发动机主体间形成有缸体水套,在所述缸体水套内装设有如上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本技术的发动机和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于发动机上布置时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于发动机上布置时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隔板,2-第二隔板,3-进水导流板,4-出水缺口,5-第一导流筋,6-第二导流筋,7-进水通孔,8-出气孔,9-凹陷部,10-缸体顶面,11-缸体侧面,12-水套进水口。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如图1和图2中所示,其包括随形于发动机缸体水套的形状,并可沿缸体水套的深度方向插设于缸体水套中的第一隔板1,以及环绕第一隔板1的顶部而固连在第一隔板1上的第二隔板2。第一隔板1和第二隔板2同为呈连续的环状结构,具体结构上,第一隔板1在设于缸体水套中时,其与缸体水套的内壁之间间距布置,而且第一隔板1也连接于第二隔板2宽度方向上的中部。由此,通过第一隔板1和第二隔板2,可使缸体水套内分为上下的两层,同时下层的缸体水套又进一步分为位于第一隔板1两侧的内外两层。在第二隔板2的一端形成有连通于第一隔板1两侧的出水缺口4,进入下层的冷却液可从出水缺口4处排出,而相对于出水缺口4,在第一隔板1的另一端也设置有连通第一隔板1两侧的内外层之间的进水通孔7,通过进水通孔7可使得下层的冷却液能够进入内层中,以实现与缸体的接触冷却。本实施例中,于进水通孔7同一端的,在第二隔板2上还设置有向背离于第一隔板1的一侧延伸的进水导流板3,进水导流板3沿第二隔板2的宽度方向,也趋近于第二隔板的中部设置,且进水导流板3也随形于第二导流板2的形状走势而呈弧形。本实施例中,形成有进水通孔7及进水导流板3的一端对应于发动机缸体水套的进水口布置,通过弧形的进水导流板3的设置,可对进入上层水套中的冷却液进行导流,以避免冷却液直接对缸孔进行冲击。而与进水导流板3相类似的,为避免进入下层内侧的冷却液对缸体直接冲击,如图1中所示的,进水通孔7也具体设置在第一隔板1端部的两侧,且为切向布置,以此使得冷却液切向进入内侧水套中,而不会直接冲击缸孔。如图1或图2中所示,在第一隔板1的外周壁上还设置有沿其周向布置的第一导流筋5,第一导流筋5可视需要而设计为多层或仅为一层,而除了第一导流筋5,在第一隔板1的外周壁上也设置有与第一导流筋5相交的第二导流筋6,第二导流筋6在设置时,其也视需要而在第一导流筋5的一侧或两侧布置便可。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筋5与第二导流筋6之间为垂直相交,如此可便于第二导流筋6的制造,此外,进一步的,第二导流筋6还为沿至第一隔板1顶部的方向渐疏布置,以此可使得下层水套中的冷却液随水套深度的增加,流速逐渐下降,从而可实现上部快速冷却,下部保温的作用,使得缸孔冷却液温度场分布更加均衡。本实施例中为便于冷却液的进入及流出,于第一隔板1的两端部位,第一导流筋5也均具有向第一隔板1顶部的平滑弯折,以起到对冷却液的导流作用。而为使得进入下层水套中的空气顺利排出,在第二隔板2上还设置有与第一隔板1两侧间均连通的出气孔8,出气孔8环第二隔板2的周长设置多个即可。此外,为与发动机缸体水套的结构相适应,在第一隔板1具有进水通孔7的一端的底部也设置有凹陷部9,凹陷部9随形于缸体水套底部的突起结构便可本实施例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在发动机缸体水套内的布置状态如图3和图4中所示,其中,第二隔板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及发动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隔板(1),随形于缸体水套的形状,并沿缸体水套的深度方向设于缸体水套内,且所述第一隔板(1)与缸体水套内壁间距布置;第二隔板(2),环所述第一隔板(1)的顶部固连于所述第一隔板(1)上,且所述第一隔板(1)连接于所述第二隔板(2)宽度方向的中部,于所述第二隔板(2)的一端形成有连通于所述第一隔板(1)两侧间的出水缺口(4),相对于所述出水缺口(4),在所述第一隔板(1)的另一端形成有进水通孔(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隔板(1),随形于缸体水套的形状,并沿缸体水套的深度方向设于缸体水套内,且所述第一隔板(1)与缸体水套内壁间距布置;第二隔板(2),环所述第一隔板(1)的顶部固连于所述第一隔板(1)上,且所述第一隔板(1)连接于所述第二隔板(2)宽度方向的中部,于所述第二隔板(2)的一端形成有连通于所述第一隔板(1)两侧间的出水缺口(4),相对于所述出水缺口(4),在所述第一隔板(1)的另一端形成有进水通孔(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隔板(1)的外侧设有至少一条沿所述第一隔板(1)的周向布置的第一导流筋(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筋(5)的位于所述第一隔板(1)两端的部位具有向所述第一隔板(1)顶部的平滑弯折。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隔板(1)的外侧,于所述第一导流筋(5)的至少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导流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大鹏耿齐月吕磊磊梅超超龙阳光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