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7603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8 0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其前副车架本体的前方设置有一刚性的阻尼横梁,两控制臂通过后衬套直接与前副车架本体两侧的后部连接,通过前衬套与阻尼横梁的两端连接,阻尼横梁两端的后则与前副车架前端部固连。所述前副车架结构,轮胎与地面的摩擦产生的振动传递到控制臂后,两侧控制臂的反向振动可因阻尼横梁而吸收抵消,从而有效地减少传递到车前架和驾驶室的振动和噪声,提升汽车的舒适性。

A front subframe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front subframe structure, damping beam of a rigid set the front subframe body in front of two control arms through the Bush directly and both sides of the front subframe body connected, connected by the two ends of the front bushing and the damping of the beam, both ends of the beam damping after the front end of the front and side the frame is fixed. The front subframe structure, vibration transmission tire and ground friction produced to the control arm, reverse vibra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control arm can be absorbed by the damping beam offset, so as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vibration and noise of the cab and the front frame, improve vehicle comfo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底盘结构,特别是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技术介绍
前副车架为是车辆底盘系统的重要构件,是连接前后车桥的骨架,除了用于支撑连接汽车的多个零部件之外,还能够阻隔振动和噪声,减少其直接进入车厢,提高汽车舒适性。现有的前副车架结构,如图1所示,前副车架4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控制臂1,控制臂1设置有前衬套2和后衬套3,前衬套2和后衬套3连接前副车架4。行驶中产生的振动噪音,依次经左右轮胎、控制臂、前衬套,前副车架,再传导至车身。为了避免前副车架对汽车载荷带来的影响,前副车架设计会尽量减小其自重,通常前副车架的前部中间内凹,两侧外突形成突出部,控制臂的前衬套连接在两侧的突出部上。通过衬套传递来的振动,到达突出部后,经由副车架传递到车身,由于两个突出部彼此独立,因此其两侧振动传递到突出部,不同方向的振动也无法吸收抵消,其降振减燥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在给出一种降振减噪效果更好的前副车架结构,以进一步提高汽车内部空间特别是驾驶室的舒适性。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前副车架本体,分别设置在前副车架左右两侧的两个控制臂,两控制臂均设有前衬套和后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前副车架本体,分别设置在前副车架左右两侧的两个控制臂,两控制臂均设有前衬套和后衬套,其特征在于:前副车架本体的前方设置有一刚性的阻尼横梁,两控制臂通过后衬套直接与前副车架本体两侧的后部连接,通过前衬套与阻尼横梁的两端连接,阻尼横梁两端的后则与前副车架前端部固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前副车架本体,分别设置在前副车架左右两侧的两个控制臂,两控制臂均设有前衬套和后衬套,其特征在于:前副车架本体的前方设置有一刚性的阻尼横梁,两控制臂通过后衬套直接与前副车架本体两侧的后部连接,通过前衬套与阻尼横梁的两端连接,阻尼横梁两端的后则与前副车架前端部固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波利斯泰纳·弗朗西斯·安东尼奥任玮罗四军林学延
申请(专利权)人:马瑞利汽车零部件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