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机舱碰撞吸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41537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5 0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机舱碰撞吸能结构,包括左右两根机舱纵梁、用以固定水箱的水箱固定框,所述水箱固定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二个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的安装螺孔,两根机舱纵梁的前端分别设有缓冲连接件,所述缓冲连接件包括与机舱纵梁连接的固定连接部以及和水箱固定框连接的缓冲连接部,缓冲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安装螺孔对应的长圆形的缓冲固定通孔,缓冲固定通孔内设有和对应的安装螺孔螺纹连接的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靠近缓冲固定通孔的前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充分地吸收碰撞时作用在水箱以及水箱固定框上的冲击力和碰撞能量,有利于减小或避免对机舱纵梁的破坏,进而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

A crash absorption structure for car body cabi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vehicle cabin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including two cabin stringer, the fixed frame is fixed to the tank water tank, the water tank fixing screw fixed frame at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t least two spaced vertically arranged, two front cabin longitudinal beam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buffer connecting piece. The buffer connector comprises a fixed connection pa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engine and the water tank is fixed and longitudinal frame buffer buffer connection and fixed through hole buffer connecting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mounting screw hole corresponding to oblong, fixed bolt screw thread fixing through holes are arranged in the buff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nection, the the fixed bolt hole fixed near the front buffer. The utility model can fully absorb the impact force and the impact energy on the water tank and the fixed frame of the water tank when the collision occur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reduce or avoid the damage to the longitudinal beam of the engine room, thereby improving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机舱碰撞吸能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机舱碰撞吸能结构。
技术介绍
为了吸收碰撞时的能量,现有的,汽车车身通常采用承载式车身结构,以便使汽车车身在遭到碰撞时可通过使车身构件的折叠和破裂来吸收冲击能量。承载式车身结构由金属薄板冲压成形后焊接而成。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车身前部的保险杠、发动机罩以及前翼子板总成等构成的车身机舱结构中的各部件会产生弯曲、溃缩、挤压等,从而可吸收碰撞时的冲击能量,避免对驾驶室内的驾车人以及副驾驶位置的乘员造成伤害。然而现有的汽车车身机舱结构在碰撞吸能方面仍然存在如下缺陷:由于在车身机舱前部竖直地设置用于冷却的大致呈矩形的水箱,而为了方便安装水箱,通常先在水箱的外围设置一个矩形的水箱固定框,然后将水箱固定框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左右两根汽车机舱纵梁的前端。这样,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位于车身机舱前部的水箱以及水箱固定框在受到强烈碰撞后会将碰撞能量刚性地传递给汽车机舱纵梁,进而容易引起汽车纵梁的弯曲变形和损坏,甚至造成对乘员的伤害。也就是说,现有技术的机舱结构在发生碰撞时,水箱以及水箱固定框的碰撞吸能效果差,不利于提高车辆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机舱结构所存在的水箱以及水箱固定框的碰撞吸能效果差,影响整车安全性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身机舱碰撞吸能结构,可充分地吸收碰撞时作用在水箱以及水箱固定框上的冲击力和碰撞能量,有利于减小或避免对机舱纵梁的破坏,进而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身机舱碰撞吸能结构,包括左右两根机舱纵梁、用以固定水箱的水箱固定框,所述水箱固定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二个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的安装螺孔,两根机舱纵梁的前端分别设有缓冲连接件,所述缓冲连接件包括与机舱纵梁连接的固定连接部以及和水箱固定框连接的缓冲连接部,缓冲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安装螺孔对应的长圆形的缓冲固定通孔,缓冲固定通孔内设有和对应的安装螺孔螺纹连接的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靠近缓冲固定通孔的前侧。本技术的水箱固定框通过一个缓冲连接件与机舱纵梁相连接,并且在缓冲连接件的缓冲连接部上设置长圆形的缓冲固定通孔,这样,安装有水箱的水箱固定框即可通过固定螺栓安装在缓冲连接部的缓冲固定通孔上。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水箱以及水箱固定框受到冲击后会向汽车的后侧移动,由于本技术的缓冲固定通孔长长圆形,并且安装时的固定螺栓靠近缓冲固定通孔的前侧,因此,受到碰撞冲击的水箱固定框会首先带动固定螺栓在长圆形的缓冲固定通孔内滑动,直至固定螺栓滑动至缓冲固定通孔的后侧,滑动时的摩擦力可极大地消耗汽车碰撞的冲击能量,从而显著地降低对机舱纵梁的冲击力,避免因刚性连接使机舱纵梁弯曲变形和损坏。另外,在水箱固定框受到碰撞时,缓冲连接件的缓冲连接部与固定连接部之间会首先产生弯曲变形,从而形成类似弹簧的效果,进一步消耗碰撞时的冲击能量,同时降低对机舱纵梁的冲击力,以提高车辆在碰撞时的安全性能。作为优选,所述缓冲固定通孔的轴线水平布置,并且缓冲固定通孔的宽度从前至后逐渐减小。当发生碰撞事故时,固定螺栓会沿着缓冲固定通孔从前向后移动,由于长圆形的缓冲固定通孔的宽度从前至后逐渐减小,因此,在固定螺栓的移动过程中,缓冲固定通孔与固定螺栓之间会产生一个逐步增加的挤压力,从而将缓冲固定通孔撑开,固定螺栓移动时的摩擦力逐步增大,以有效地消耗碰撞时的能量有效地缓冲对机舱纵梁的冲击力,进一步改善吸能效果。作为优选,缓冲连接部的至少一个缓冲固定通孔的轴线从前至后向上倾斜,缓冲连接部的至少一个缓冲固定通孔的轴线从前至后向下倾斜。由于至少有二个缓冲固定通孔是倾斜布置的,并且倾斜的方向相反而呈八字形,因此,当发生碰撞事故时,固定螺栓会沿着缓冲固定通孔从前向后移动,此时倾斜的缓冲固定通孔的一个侧边与固定螺栓之间会产生一个逐步增加的挤压力,固定螺栓将缓冲固定通孔撑开,固定螺栓移动时的摩擦力逐步增大,以有效地消耗碰撞时的能量有效地缓冲对机舱纵梁的冲击力,进一步改善吸能效果。作为优选,在缓冲连接部位于缓冲固定通孔的旁侧设有与缓冲固定通孔的侧边平行的溃缩长孔。由于在缓冲固定通孔的旁侧设有与缓冲固定通孔的侧边平行的溃缩长孔,因此,缓冲固定通孔的侧边的宽度显著减小。当车辆发生碰撞、固定螺栓对缓冲固定通孔的侧边产生挤压作用时,侧边可形成一个良好的弹性形变而使缓冲固定通孔撑开,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碰撞时的吸能效果和整车的安全性能。作为优选,所述缓冲连接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固定连接部沿前后方向延伸,从而使缓冲连接件的横截面呈L形,所述缓冲固定通孔在缓冲连接部上水平延伸。由于缓冲连接件的横截面呈L形,因此,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水箱固定框受到冲击而向后侧移动,从而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缓冲连接部向后侧弯折变形,此时水箱固定框上的固定螺栓则沿着水平的缓冲固定通孔移动。也就是说,固定螺栓移动时的阻力以及缓冲连接部的弯曲变形同时形成吸收碰撞能量的效果,因而有利于改善和提高缓冲吸能效果以及整车的安全性。作为优选,所述缓冲连接部上设有竖直地间隔布置的若干形变长孔。由于缓冲连接部上设有竖直地间隔布置的若干形变长孔,从而形成一个形变长孔串,因此缓冲连接部在该形变长孔串处会比较容易产生弯曲变形。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水箱固定框首先使缓冲连接部向后侧弯曲变形,与此同时,固定螺栓沿着水平的缓冲固定通孔由外端向内端移动;当固定螺栓移动到缓冲固定通孔的内端而止位时,缓冲连接部自身在形变长孔串处产生弯曲变形,以充分地吸收碰撞能量,当然,形变长孔串应设置在靠近缓冲固定通孔内端的位置。因此,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可充分地吸收碰撞时作用在水箱以及水箱固定框上的冲击力和碰撞能量,有利于减小或避免对机舱纵梁的破坏,进而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缓冲连接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缓冲连接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2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2中的缓冲连接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舱纵梁2、水箱固定框3、缓冲连接件31、固定连接部32、缓冲连接部321、缓冲固定通孔322、溃缩长孔323、形变长孔4、固定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车身机舱碰撞吸能结构,包括左右两根机舱纵梁1、用以固定水箱的水箱固定框2,水箱固定框大致呈矩形并竖直布置,水箱则竖直地固定在水箱固定框内。水箱固定框的左右两侧边框的外侧面上分别设置上下两个间隔布置的安装螺孔,以便固定连接到机舱纵梁上。为了便与描述,我们将车辆的前后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将车辆的左右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相应地,将靠近车辆左侧或有侧的一侧称为外侧,而将靠近车辆中间的一侧称为内侧。此外,在左右两根机舱纵梁的前端分别设置一个缓冲连接件3,缓冲连接件为冲压成型的钣金件。如图2所示,该缓冲连接件包括用于和机舱纵梁连接的固定连接部31以及和水箱固定框连接的缓冲连接部32,缓冲连接部和固定连接部相交成90度,从而使缓冲连接件的横截面呈L形。固定连接部通过螺栓与机舱纵梁的前端面相连接,从而使固定连接部呈左右方向布置,相应地,缓冲连接部则呈前后方向布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车身机舱碰撞吸能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机舱碰撞吸能结构,包括左右两根机舱纵梁、用以固定水箱的水箱固定框,所述水箱固定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二个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的安装螺孔,其特征是,两根机舱纵梁的前端分别设有缓冲连接件,所述缓冲连接件包括与机舱纵梁连接的固定连接部以及和水箱固定框连接的缓冲连接部,缓冲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安装螺孔对应的长圆形的缓冲固定通孔,缓冲固定通孔内设有和对应的安装螺孔螺纹连接的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靠近缓冲固定通孔的前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机舱碰撞吸能结构,包括左右两根机舱纵梁、用以固定水箱的水箱固定框,所述水箱固定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二个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的安装螺孔,其特征是,两根机舱纵梁的前端分别设有缓冲连接件,所述缓冲连接件包括与机舱纵梁连接的固定连接部以及和水箱固定框连接的缓冲连接部,缓冲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安装螺孔对应的长圆形的缓冲固定通孔,缓冲固定通孔内设有和对应的安装螺孔螺纹连接的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靠近缓冲固定通孔的前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机舱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缓冲固定通孔的轴线水平布置,并且缓冲固定通孔的宽度从前至后逐渐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德胜鲍文光闫优胜樊晓浒何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