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汽车的前保险杠安装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87595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2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型汽车的前保险杠安装支架,车身和底板骨架,所述车身前端设有相互平行的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上防撞梁上设有前保险杠安装上支架,下防撞梁上设有前保险杠安装中支架,底板骨架的前端设有前保险杠安装下支架,所述下防撞梁的两侧与底板骨架之间均设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倾斜设置,所述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的两侧连接有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为弯曲状,支撑立柱通过支撑架固定于车身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强度高,可以有效的避免汽车其他部件在撞击时受到损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碰到重压或强烈外力冲击时不变形塌陷,可减少行驶时颠簸对整个安装支架造成的冲击。

Front bumper mounting bracket for mini ca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mini car front bumper mounting bracket, the body and the bottom frame, the front end of the car body in parallel are arranged on the anti-collision beam and the lower beam, a front bumper mounted on the anticollision beam bracket is arranged on the front bumper anticollision beam under the installation bracket, the front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front frame bumper installation bracket, a support beam is arranged between both sides and bottom of the skeleton of anticollision beam, the supporting beam is inclined, the upper and lower sides of anticollision beam collision beam connected with the support column and the support column is bent, the support column through a support frame fixed on the vehicle body.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mpact structure, small space occupation, high strength,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damage to other parts of the car at the time of the crash, the utility model does not collapse in strong stress or deformation with external shocks, can reduce the running of the turbulence caused by the impact of mounting bra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型汽车的前保险杠安装支架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微型汽车的前保险杠安装支架。
技术介绍
汽车行驶时发生的碰撞会对人和车都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汽车的前后两头都装有塑料保险杠来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当车辆与另一车辆或固定物相撞时,前保险杠和后保险杠吸收冲击力以保证乘客的安全并使车身的变形最小化。保险杠在安装时需要将其准确地放在车身的特定位置,以保证保险杠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现有的汽车的保险杠安装支架结构复杂,占用的空间较大且成本高,不适用于微型汽车的实际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强度高且安装方便的微型汽车的前保险杠安装支架。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微型汽车的前保险杠安装支架,车身和底板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端设有相互平行的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上防撞梁上设有前保险杠安装上支架,下防撞梁上设有前保险杠安装中支架,底板骨架的前端设有前保险杠安装下支架,所述下防撞梁的两侧与底板骨架之间均设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倾斜设置,所述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的两侧连接有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为弯曲状,支撑立柱通过支撑架固定于车身上。进一步地优选,所述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内部中空,截面为矩形,所述矩形截面上设有与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一体成型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数量至少为2个,加强筋将矩形截面至少分隔成3个吸能腔,所述吸能腔内填充有海绵。进一步地优选,所述吸能腔内设有交错分布的隔板。进一步地优选,所述支撑立柱一体成型且其内部中空,包括第一直线段、第二直线段和第三直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之间圆弧过渡连接,第二直线段和第三直线段之间圆弧过渡连接且二者相互平行均竖直设置,第二直线段的中部与所述上防撞梁焊接连接,第三直线段的底部与所述下防撞梁焊接连接。进一步地优选,所述前保险杠安装上支架,前保险杠安装中支架和前保险杠安装下支架的数量均为2个且均设有安装孔。本技术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强度高,上下防撞梁可以有效的避免汽车其他部件在撞击时受到损伤,防撞梁截面加设有加强筋以及吸能腔内设有隔板,可以有效的提高强度,且具有吸能结构,本技术在碰到重压或强烈外力冲击时不变形塌陷。同时将支撑立柱弯曲,可减少行驶时颠簸对整个安装支架造成的冲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支撑立柱的结构示意图。图示说明:1-上防撞梁,2-前保险杠安装上支架,3-下撞梁,4-前保险杠安装中支架,5-前保险杠安装下支架,6-支撑梁,7-底板骨架,8-支撑立柱,801-第一直线段,802-第二直线段,803-第三直线段,9-车身,10-支撑架,11-加强筋,12-吸能腔。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微型汽车的前保险杠安装支架,车身(9)和底板骨架(7),车身(9)前端设有相互平行的上防撞梁(1)和下防撞梁(3)。上防撞梁(1)上设有前保险杠安装上支架(2),下防撞梁(3)上设有前保险杠安装中支架(4),底板骨架(7)的前端设有前保险杠安装下支架(5),前保险杠安装上支架(2),前保险杠安装中支架(4)和前保险杠安装下支架(5)的数量均为2个且均设有安装孔。下防撞梁(3)的两侧与底板骨架(7)之间均设有支撑梁(6),支撑梁(6)倾斜设置,增加下防撞梁(3)的强度。上防撞梁(1)和下防撞梁(3)的两侧连接有支撑立柱(8),为了减少冲击,将支撑立柱(8)设置为弯曲状,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支撑立柱(8)通过支撑架(10)固定于车身上。特别的是,上防撞梁(1)和下防撞梁(3)内部中空,截面为矩形,为了增加上防撞梁(1)和下防撞梁(3)的整体强度,矩形截面上设有与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一体成型的加强筋(11),加强筋(11)的数量至少为2个,加强筋(11)将矩形截面至少分隔成3个吸能腔(12),吸能腔(12)内填充有海绵。为了进一步使在碰到重压或强烈外力冲击时不变形塌陷,提高吸能效果,吸能腔(12)内设有交错分布的隔板。特别的是,支撑立柱(8)一体成型且其内部中空,包括第一直线段(801)、第二直线段(802)和第三直线段(803),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之间圆弧过渡连接,第二直线段和第三直线段之间圆弧过渡连接且二者相互平行均竖直设置,第二直线段的中部与上防撞梁(1)焊接连接,第三直线段的底部与下防撞梁(3)焊接连接,支撑立柱(8)和支撑梁(6)将保险杠的安装结构与底板骨架及车身同时连接,减少因颠簸对安装支架造成冲击。所述仅表达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微型汽车的前保险杠安装支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型汽车的前保险杠安装支架,车身和底板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端设有相互平行的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上防撞梁上设有前保险杠安装上支架,下防撞梁上设有前保险杠安装中支架,底板骨架的前端设有前保险杠安装下支架,所述下防撞梁的两侧与底板骨架之间均设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倾斜设置,所述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的两侧连接有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为弯曲状,支撑立柱通过支撑架固定于车身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汽车的前保险杠安装支架,车身和底板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端设有相互平行的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上防撞梁上设有前保险杠安装上支架,下防撞梁上设有前保险杠安装中支架,底板骨架的前端设有前保险杠安装下支架,所述下防撞梁的两侧与底板骨架之间均设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倾斜设置,所述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的两侧连接有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为弯曲状,支撑立柱通过支撑架固定于车身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型汽车的前保险杠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内部中空,截面为矩形,所述矩形截面上设有与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一体成型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数量至少为2个,加强筋将矩形截面至少分隔成3个吸能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友进徐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吉安大禾工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