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汽车后副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8284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31 1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后副车架,包括后横梁总成、前横梁总成、上管梁总成及下管梁总成;上横梁总成前端向下弯折并焊接在下横梁总成上,焊接位置为距离下横梁总成前部1/3总管长处;两个下管梁总成的后部穿过后横梁总成本体上的两个开孔并焊接固定,开孔位置为后横梁总成横向长度的1/4及3/4处,上下方向1/2位置处;上管梁总成后部与后横梁总成两侧上方圆弧位置配合并焊接固定,前横梁总成两端搭接在上管梁总成的前端位置。由于采用上、下管梁双层布置,使得控制臂支架的位置自由度更高,支架长度更短,有利于提高控制臂连接点的刚度和强度;将下管梁总成焊接固定在后横梁总成的中部,也大幅提高后横梁总成强度以及后副车架整体侧向刚度。

A new type of rear sub frame of automobi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ew type of car rear sub frame, including beam assembly, front beam assembly, tube beam assembly and tube Liang Zongcheng; on the assembly beam front downward bending and welded on the lower beam assembly, welding position for distance beam assembly front 1/3 total length; two under the rear part of the tube beam assembly through the total cost of the beam body on the two hole and welded, hole position for beam assembly of 1/4 and 3/4 on the transverse length, under the direction of 1/2 position; on the tube Liang Zongcheng back and beam assembly and welding arc with the two sides above the position fixed and before the assembly beam ends overlapped on the front position of tube beam assembly. The double beam pipe layout using the upper and lower position, the degree of freedom control arm bracket is higher, stent length shorter,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trol arm connection stiffness and strength; the lower tube is fixed on the beam central Liang Zongcheng welding assembly, has greatly improved after the assembly beam strength and sub frame the whole lateral stiff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汽车后副车架
本技术属于汽车悬架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后驱(或四驱)的汽车后副车架。
技术介绍
副车架为悬架系统的核心部件,连接悬架各杆系、车身、动力总成及其附件等,在满足整车操控性要求的同时,增加车辆的乘坐舒适性。一般来说,框架式后副车架多用于采用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的中高级车型,主要由前横梁总成,后横梁总成,左、右管梁总成组成。这四部分之间通过焊接互相搭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框架结构。目前,由于后驱(或四驱)车后悬架需要布置驱动半轴,故左、右管梁总成结构设计时需要向上或向下弯曲来避让驱动轴的摆动范围,为兼顾控制臂的连接,必须加长部分控制臂的连接支架,导致支架本体刚度下降,连接支架与管梁焊接处受力情况恶化,进而影响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汽车后副车架,采用上、下管梁双层布置,使得控制臂支架位置的自由度更高,从而提高悬架系统几何架构的自由度,同时支架长度大幅缩短,有利于提高控制臂连接点的刚度和强度,进而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技术通过如下方案实现:一种新型汽车后副车架,应用于后驱(或四驱)汽车的多连杆独立后悬架系统,包括后横梁总成1、前横梁总成4、一对上管梁总成2及一对下管梁总成3;上横梁总成2前端向下弯折并焊接在下横梁总成3上,焊接位置为距离下横梁总成3前部1/3总管长处;两个下管梁总成3的后部穿过后横梁总成1本体上的两个开孔并焊接固定,开孔位置为后横梁总成1横向长度的1/4及3/4处(左右对称),上下方向1/2位置处;上管梁总成2后部与后横梁总成1左右两侧上方圆弧位置配合并焊接固定,前横梁总成4两端搭接在上管梁总成2的前端位置。进一步地,所述上管梁总成2上焊接有上控制臂固定支架、下管梁总成3上焊接有前束臂支架、下臂前支架、后横梁总成1本体上集成下臂后支架,所有支架负责螺栓连接固定悬架控制臂类零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如下:1、采用上、下管梁双层布置,使得控制臂支架设计位置的自由度更高,从而提高悬架系统几何架构的设计自由度,同时支架长度大幅缩短,有利于提高控制臂连接点的刚度和强度,进一步有利于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和稳定性。2、将下管梁总成焊接固定在后横梁总成的中部,解决了后横梁总成高度方向落差大、强度差的问题,从而提高后横梁总成1的强度和副车架的整体侧向刚度。3、由于上管梁总成、下管梁总成、前横梁总成采用内高压管梁工艺,截面形状设计自由度较高,有利于上管梁总成与下管梁总成、前横梁总成与上管梁总成的焊接匹配,使得搭接处的焊缝更长、更均匀,零件强度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汽车后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汽车后副车架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汽车后副车架的的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汽车后副车架的主视图;图中:后横梁总成1、上管梁总成2、下管梁总成3、前横梁总成4、上控制臂连接点a、下控制臂后连接点b、下控制臂前连接点c、前束控制臂连接点d。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地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汽车后副车架,应用于后驱(或四驱)汽车的多连杆独立后悬架系统,包括后横梁总成1、前横梁总成4、一对上管梁总成2及一对下管梁总成3;上横梁总成2前端向下弯折并焊接在下横梁总成3上,焊接位置为距离下横梁总成3前部1/3总管长处;两个下管梁总成3的后部穿过后横梁总成1本体上的两个开孔并焊接固定,开孔位置为后横梁总成1横向长度的1/4及3/4处(左右对称),上下方向1/2位置处;上管梁总成2后部与后横梁总成1两侧上方圆弧位置配合并焊接固定,从图1可以看出,与下管梁总成3一起构成框架式中空结构;前横梁总成4两端搭接在上管梁总成2的前端位置,从图2的俯视图可以看出,与后横梁总成1、上管梁总成2构成矩形框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上管梁总成2上焊接有上控制臂固定支架、下管梁总成3上焊接有前束臂固定支架、下臂前固定支架、后横梁总成1本体上集成下臂后固定支架,所有支架负责螺栓连接固定悬架控制臂类零件。其中,上控制臂固定支架两侧冲孔的中间点为上控制臂内侧硬点,即上控制臂连接点a;下臂后固定支架两侧冲孔的中间点为下控制臂内后侧硬点,即下控制臂后连接点b;下臂前固定支架两侧冲孔的中间点为下控制臂内前侧硬点,即下控制臂前连接点c;前束臂固定支架两侧冲孔的中间点为前束控制臂内侧硬点,即前束控制臂连接点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汽车后副车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横梁总成(1)、前横梁总成(4)一对上管梁总成(2)及一对下管梁总成(3);上横梁总成(2)前端向下弯折并焊接在下横梁总成(3)上,焊接位置为距离下横梁总成(3)前部1/3总管长处;两个下管梁总成(3)的后部穿过后横梁总成(1)本体上的两个开孔并焊接固定,开孔位置为后横梁总成(1)横向长度的1/4及3/4处,上下方向1/2位置处;上管梁总成(2)后部与后横梁总成(1)左右两侧上方圆弧位置配合并焊接固定,前横梁总成(4)两端搭接在上管梁总成(2)的前端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横梁总成(1)、前横梁总成(4)一对上管梁总成(2)及一对下管梁总成(3);上横梁总成(2)前端向下弯折并焊接在下横梁总成(3)上,焊接位置为距离下横梁总成(3)前部1/3总管长处;两个下管梁总成(3)的后部穿过后横梁总成(1)本体上的两个开孔并焊接固定,开孔位置为后横梁总成(1)横向长度的1/4及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成林王念强陈志刚侯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