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车身结构以及汽车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94794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8 0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以及该汽车的制造方法,该车身结构能够提高铝合金制的减振器座对钢板制的车身的支承刚性。前侧车架(16)的车宽方向外壁(16b)和上部构件(18)的车宽方向内壁(18f)被铝合金制的减振器座(25)连接,在将前隔板上部侧构件(24)与下部构件(19)连接的部分的内部配置有下部构件内隔板(32),在将减振器座(25)的后端与上部构件(18)连接的部分的内部配置有上部构件内隔板(26),因此,即使铝合金制的减振器座(25)的刚性比钢板制的上部构件(18)和下部构件(19)的刚性高,也能够将从减震器输入减振器座(25)的载荷有效地向上部构件(18)、下部构件(19)和前隔板上部侧构件(24)传递并对其进行承载。

Body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utomobil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automobile body structure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automobile body, which can improve the supporting rigidity of an aluminum alloy shock absorber seat to a body made of steel plates. The front frame (16) of the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16b) and the outer wall of the upper member (18)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18F) is a Aluminum Alloy damper system (25) is connect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clapboard, front side member (24) and a lower member (19) part of the internal configuration is lower the inner diaphragm (32), the damper base (25) and the back end of the upper member (18) part of the internal configuration of connecting to the upper member plate (26), therefore, even if the damper base Aluminum Alloy system (25) rigid than upper member made of a steel plate (18) and the lower member (19) of the high rigidity, can also be input from shock absorber damper base (25) load effectively to the upper member (18) and lower member (19) and the front bulkhead upper side member (24) and the load transf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的车身结构以及汽车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以及该汽车的制造方法,该汽车的车身结构具有:前侧车架,其从底板向前方延伸;钢板制的上部构件,其从前支柱向前方呈大致水平延伸;钢板制的下部构件,其从所述上部构件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连接构件,其连接所述下部构件的前端和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之间;四边形框状的前隔板,其连接左右所述前侧车架之间;和前隔板上部侧构件(frontbulkheaduppersidemember),其将所述前隔板的上边的车宽方向端部与所述下部构件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连接。
技术介绍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已知:在用于支承前悬架的减震器上端的减振器座(滑柱壳体(struthousing)3)的上端被连接而成的闭合截面的机罩脊(hoodridge)20的内部,固定有前后2个隔板(加固件7、8),前后2个隔板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位于比连接左右前支柱1之间的气箱(airbox)2更靠前方、且比减振器座更靠后方的位置,并且使前后2个隔板中的后侧的隔板位于与气箱2的前壁邻接的位置,据此,当输入前面碰撞的碰撞载荷时,在前后2个隔板之间使机罩脊20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另外,根据下述专利文献2已知:支承前悬架的减震器上端的减振器座(滑柱壳体20)为铝合金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4329791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5119827号而当使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减振器座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减震器座那样是刚性比较高的铝合金制,并将该减振器座与钢板制的、刚性比较低的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内壁连接时,若从减震器向减振器座输入朝向车宽方向内的载荷,则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隔板的配置中,可能发生支承减振器座的上部构件因刚性不足而发生变形,从而无法将所述载荷从减振器座向车身有效地传递并对其进行承载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高铝合金制的减振器座对钢板制的车身的支承刚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其具有:前侧车架,其从底板向前方延伸;钢板制的上部构件,其从前支柱向前方呈大致水平而延伸;钢板制的下部构件,其从所述上部构件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连接构件,其连接所述下部构件的前端和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之间;四边形框状的前隔板,其连接左右所述前侧车架之间;和前隔板上部侧构件,其将所述前隔板的上边的车宽方向端部与所述下部构件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连接,该汽车的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壁和所述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内壁被铝合金制的减振器座连接,在将所述前隔板上部侧构件与所述下部构件连接的部分的内部配置有下部构件内隔板,在将所述减振器座的后端与所述上部构件连接的部分的内部配置有上部构件内隔板。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下部构件内隔板具有:四边形的隔壁部,其分隔四边形截面的所述下部构件的内部;两个第1凸缘部,其从所述隔壁部的彼此邻接的两边弯折而成;和两个第2凸缘部,其从所述隔壁部的彼此邻接的其他的两边折弯而成,所述第1凸缘部与所述下部构件的内表面连接,所述第2凸缘部在从内到外贯穿开口的状态下与所述下部构件的外表面连接,该开口在该下部构件上形成。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下部构件的上壁和车宽方向外壁之间的棱线上设置有侧视观察时呈L字状的连接支架,在所述连接支架上连接有所述前隔板上部侧构件。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3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具有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在上下方向上连接所述前侧车架和所述下部构件,所述加强构件的上端与所述下部构件内隔板相对。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4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上部构件内隔板具有:四边形的隔壁部,其分隔四边形截面的所述上部构件的内部;和四个凸缘部,其从所述隔壁部的四边折弯而成,三个所述凸缘部与所述上部构件的内表面连接,剩余的一个所述凸缘部与所述上部构件和所述减振器座在三层重叠的状态下被机械紧固。另外,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5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上部构件经由位于前围板(frontcowl)的车宽方向外端的矩形截面部件而与所述前支柱连接。另外,根据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6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汽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减振器座的车宽方向外壁通过铆钉紧固在所述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内壁上,并将钢板通过铆钉紧固在所述减振器座的车宽方向内壁上,且将所述钢板焊接在所述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壁上。另外,根据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7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钢板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和所述前侧车架的上壁上焊接L字状截面的加固件。另外,根据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7或技术方案8的结构的基础上,将所述减振器座、所述上部构件、所述下部构件和轮罩的一部分组装为组件(subassembly),并将所述组件焊接于所述前支柱和所述前侧车架。另外,实施方式的前支柱下构件13与本专利技术的前支柱对应,实施方式的轮罩的一部分34F与本专利技术的加强构件对应。根据技术方案1的结构,汽车的车身具有:前侧车架,其从底板向前方延伸;钢板制的上部构件,其从前支柱向前方呈大致水平而延伸;钢板制的下部构件,其从上部构件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连接构件,其连接下部构件的前端和前侧车架的前端之间;四边形框状的前隔板,其连接左右前侧车架之间;和前隔板上部侧构件,其将前隔板的上边的车宽方向端部与下部构件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连接。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壁和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内壁被铝合金制的减振器座连接,在将前隔板上部侧构件与下部构件连接的部分的内部配置有下部构件内隔板,在将减振器座的后端与上部构件连接的部分的内部配置有上部构件内隔板。因此,即使铝合金制的减振器座的刚性比钢板制的上部构件和下部构件的刚性高,也能够通过由上部构件内隔板和下部构件内隔板提高上部构件和下部构件的刚性,来将从减震器输入减震器座的载荷向上部构件、下部构件和前隔板上部侧构件有效地传递并对其进行承载。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结构,下部构件内隔板具有:四边形的隔壁部,其分隔四边形截面的下部构件的内部;两个第1凸缘部,其从隔壁部的彼此邻接的两边弯折而成;和两个第2凸缘部,其从隔壁部的彼此邻接的其他的两边折弯而成。第1凸缘部与下部构件的内表面连接,第2凸缘部在从内到外贯穿在下部构件上形成的开口的状态下与该下部构件的外表面连接。因此,不仅能够将下部构件内隔板的隔壁部的四边与下部构件的四个内表面连接来提高刚性,还能够容易地将下部构件内隔板配置在闭合截面的下部构件的内部。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结构,在下部构件的上壁和车宽方向外壁之间的棱线上设置有侧视观察时呈L字状的连接支架,在连接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具有:前侧车架(16),其从底板(11)向前方延伸;钢板制的上部构件(18),其从前支柱(13)向前方呈大致水平而延伸;钢板制的下部构件(19),其从所述上部构件(18)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连接构件(20),其连接所述下部构件(19)的前端和所述前侧车架(16)的前端之间;四边形框状的前隔板(23),其连接左右所述前侧车架(16)之间;和前隔板上部侧构件(24),其将所述前隔板(23)的上边框的车宽方向端部与所述下部构件(19)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连接,该汽车的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车架(16)的车宽方向外壁(16b)和所述上部构件(18)的车宽方向内壁(18f)被铝合金制的减振器座(25)连接,在将所述前隔板上部侧构件(24)与所述下部构件(19)连接的部分的内部配置有下部构件内隔板(32),在将所述减振器座(25)的后端与所述上部构件(18)连接的部分的内部配置有上部构件内隔板(26)。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2.01 JP 2016-0168941.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具有:前侧车架(16),其从底板(11)向前方延伸;钢板制的上部构件(18),其从前支柱(13)向前方呈大致水平而延伸;钢板制的下部构件(19),其从所述上部构件(18)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连接构件(20),其连接所述下部构件(19)的前端和所述前侧车架(16)的前端之间;四边形框状的前隔板(23),其连接左右所述前侧车架(16)之间;和前隔板上部侧构件(24),其将所述前隔板(23)的上边框的车宽方向端部与所述下部构件(19)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连接,该汽车的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车架(16)的车宽方向外壁(16b)和所述上部构件(18)的车宽方向内壁(18f)被铝合金制的减振器座(25)连接,在将所述前隔板上部侧构件(24)与所述下部构件(19)连接的部分的内部配置有下部构件内隔板(32),在将所述减振器座(25)的后端与所述上部构件(18)连接的部分的内部配置有上部构件内隔板(2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构件内隔板(32)具有:四边形的隔壁部(32a),其分隔四边形截面的所述下部构件(19)的内部;两个第1凸缘部(32b、32c),其从所述隔壁部(32a)的彼此邻接的两边弯折而成;和两个第2凸缘部(32d、32e),其从所述隔壁部(32a)的彼此邻接的其他的两边折弯而成,所述第1凸缘部(32b、32c)与所述下部构件(19)的内表面连接,所述第2凸缘部(32d、32e)在从内到外贯穿开口(19i、19j)的状态下与所述下部构件(19)的外表面连接,该开口(19i、19j)在该下部构件(19)上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部构件(19)的上壁(19a)和车宽方向外壁(19b)之间的棱线上设置有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立脇正章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