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4793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8 07:45
一种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提高后立柱外侧件的收缩部的刚性,抑制收缩部的刚性下降,使得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平缓且较长的造型的大型的举升门的设计变得容易。形成车辆的行李厢开口的侧缘的后立柱中的车辆外侧所设置的后立柱外侧件和形成车辆外侧侧面的侧外面板各自的突缘彼此接合,在其一部分设置有行李厢开口向车宽方向内侧收缩的收缩部,在侧外面板侧的突缘的收缩部设置有切缺,后立柱外侧件的收缩部在上下方向上隆起成形,在后立柱外侧件的外框形成有纵壁部,该纵壁部从收缩部朝向后窗楣以直线地从内框远离的方式延伸,在后立柱外侧件设置有扩宽部。

Car body structure at the back of a car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rigid parts of the outside of the post contraction increase, inhibit the decrease of contraction of the rigidity of the Department, which makes the design in the direction with gentle and long shape of large lifting door, easy. After the outside of the pos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outside of the vehicle side outer panel vehicle after vehicle lateral column to form the luggage compartment of the side edge of the opening set by the respective flanges are bonded to each other, a luggage compartment opening to the constriction direction inside the vehicle width contraction in a part of the flange is shrinking in the lateral side of the outer panel is provided with cutting, after the column lateral constriction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in the uplift forming,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frame column lateral vertical wall section, the longitudinal wall toward the rear window lintel from contraction portion extending in a straight line away from the box from the inside, in the post column the outer piece is provided with a widening depar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该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在后立柱外侧件和侧外面板(sideouterpanel)各自的突缘彼此所接合的接合部的一部分设置有行李厢开口向车宽方向内侧收缩的收缩部,该后立柱外侧件设置在形成车辆的行李厢开口的侧缘的后立柱的车辆外侧,该侧外面板形成车辆外侧侧面。
技术介绍
在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中,在仓背型车、旅行车、一厢车等中常见到通过举升门来开闭的行李厢开口。在具有这样的行李厢开口的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之中,如专利文献1所例示,已知侧缘向车宽方向内侧收缩的造型的行李厢开口。在专利文献1的汽车的后部设置有后门开口部(行李厢开口),该后门开口部以下部相对于上部宽度变小的方式,从上部朝向上下方向的中间部逐渐收缩而形成,在后门开口部的左右各侧的上部角落部(侧缘的上部)连接着减震器,该减震器用于吸收将举升门(后门)开闭时的振动。然而,汽车的后部所设置的行李厢开口的侧缘,除了必须确保例如能够经由减震器支承举升门的刚性之外,还必须确保对于举升门关闭时的冲击不易挠曲的刚性、以及能够维持防水条的密接状态的刚性以在举升门关闭状态下能够确保举升门和行李厢开口的缘部之间的车门密封性。另一方面,在沿着车辆的行李厢开口的纵方向延伸的侧缘的一部分所形成的收缩部,形成在将侧外面板和后立柱外侧件的各突缘接合的接合部,上述侧外面板形成车辆外侧侧面,上述后立柱外侧件形成行李厢开口的侧缘,并且设置在比侧外面板稍稍向车辆内侧凹陷的后立柱的车辆外侧。但是,在车辆的行李厢开口的侧缘的一部分构成这样的收缩部时,由于侧外面板成形时的制约,无法在该侧外面板的收缩部适当地设置突缘,所以收缩部的刚性可能会下降,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收缩部的详细构造没有任何记载,特别是举升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平缓而较长的造型而体型较大时,更需要确保车辆的行李厢开口的侧缘的刚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专利文献1:CN201657116U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抑制后立柱外侧件的收缩部的刚性,抑制收缩部的刚性下降,使得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较长造型的大型的举升门的设计变得容易。此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课题,提供一种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设置下部宽阔而容易使用、且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向车宽方向收缩而具有紧凑的造型的行李厢开口,并且确保减震器的安装性。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在后立柱外侧件和侧外面板各自的突缘彼此接合的接合部的一部分设置有行李厢开口向车宽方向内侧收缩的收缩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设置在形成车辆的行李厢开口的侧缘的后立柱的车辆外侧,所述侧外面板形成车辆外侧侧面,在所述侧外面板侧的突缘的所述收缩部设置有切缺,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所述收缩部与该收缩部的前后方向的两侧相比在上下方向上隆起成形,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框形成有纵壁部,该纵壁部从所述收缩部起朝向后窗楣以直线地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框远离的方式延伸,从而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设置了扩宽部。根据上述构造,提高了车门侧面板的收缩部的刚性,抑制收缩部的刚性下降,使得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平缓而较长的造型的大型的举升门的设计变得容易。详细地说,在收缩部,侧外面板侧的突缘由于成形上的制约而被切缺,所以收缩部的刚性下降。与此相对,后立柱外侧件的收缩部与该收缩部的前后方向的两侧相比在上下方向上隆起成形,强化了上下方向的刚性。进而,纵壁部从所述收缩部起朝向后窗楣以直线地从内框远离而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设置扩宽部,所以在收缩部被输入了车宽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从收缩部到后窗楣沿着直线地延伸的内框将载荷有效地传递到车宽方向上刚性较高的扩宽部,能够抑制较窄地形成的收缩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刚性下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比所述收缩部更靠后部的部分,所述纵壁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地形成,并且与所述侧外面板侧的突缘接合。根据上述构造,纵壁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地形成,所以在车宽方向上能够提高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比所述收缩部更靠后部的部分的刚性,而且,由于这样的弯曲形成的纵壁部与所述侧外面板侧的突缘接合,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后立柱外侧件的比收缩部更靠后部的部分的刚性。此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后端部形成为朝向后方内侧的V字形状(锐角状)。根据上述构造,能够由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后端部承受在车宽方向上对收缩部输入的载荷而实现高刚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在所述行李厢开口的侧缘具备两端部与所述后立柱和举升门连结的减震器,在所述举升门关闭时,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框和减震器在俯视时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后方延设,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框从与所述减震器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对应的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减震器中间位置起,相对于所述内框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前方延设,所述扩宽部设置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比所述减震器中间位置更靠车辆前方,所述扩宽部在车宽方向上的宽度与该减震器中间位置相比更宽,所述后立柱外侧件在所述扩宽部构成减震器安装部,并且后方的后部从所述减震器中间位置起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下方鼓出。根据上述构造,下部在车宽方向上较宽而容易使用,能够设置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在车宽方向上收缩而具有紧凑的造型的行李厢开口,并且能够确保减震器的安装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车宽方向外侧形成的纵壁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上方倾斜,在该纵壁部的所述减震器中间位置,其下部比上部更接近于铅垂。根据上述构造,能够兼顾车宽方向的刚性和减震器的布局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前部连结到后窗楣侧的加强件、或者与后窗楣侧的加强件连接的后立柱侧的加强件,并且在比与该加强件的连结部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部位设置有减震器支承加强部。根据上述构造,能够在减震器支承加强部构成减震器安装部,所以能够提高行李厢开口的侧缘的刚性。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后立柱外侧件的收缩部的刚性,抑制收缩部的刚性下降,使得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平缓且较长的造型的大型的举升门的设计变得容易。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设置下部较宽而容易使用、且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向车宽方向收缩而具有紧凑的造型的行李厢开口,并且能够确保减震器的安装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的右侧的平面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的上部的右侧面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的右侧的背面图。图4是表示在图1的状态下将侧外面板等取下后的后部车体构造的右侧的平面图。图5是在图4的状态下从右后下方观察右侧后立柱的立体图。图6是图1中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扩大截面图。图7是相对于图1中的B-B线向视方向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截面图。图8是图1中的C-C线的主要部分的扩大截面图。图9是图1中的D-D线的主要部分的扩大截面图。图10是图1中的E-E线的主要部分的扩大截面图。图11是表示以往的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的右侧的平面图。符号的说明:V…车辆;1…行李厢开口;1s…行李厢开口的侧缘;3…后窗楣;4…接合部;5…后立柱;7…收缩部;51…后立柱外侧件;51R…后立柱外侧件的后端部;51b…后立柱外侧件的外侧突缘;51o…外框;51i…内框;54W…扩宽部;55…纵壁部;61…侧外面板;61a…侧外面板的突缘;62…切缺缘部具体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在后立柱外侧件和侧外面板各自的突缘彼此接合的接合部的一部分设置有行李厢开口向车宽方向内侧收缩的收缩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设置在形成车辆的行李厢开口的侧缘的后立柱的车辆外侧,所述侧外面板形成车辆外侧侧面,在所述侧外面板侧的突缘的所述收缩部设置有切缺,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所述收缩部与该收缩部的前后方向的两侧相比在上下方向上隆起成形,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框形成有纵壁部,该纵壁部从所述收缩部起朝向后窗楣以直线地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框远离的方式延伸,从而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设置了扩宽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14 JP 2015-180542;2015.09.14 JP 2015-180541.一种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在后立柱外侧件和侧外面板各自的突缘彼此接合的接合部的一部分设置有行李厢开口向车宽方向内侧收缩的收缩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设置在形成车辆的行李厢开口的侧缘的后立柱的车辆外侧,所述侧外面板形成车辆外侧侧面,在所述侧外面板侧的突缘的所述收缩部设置有切缺,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所述收缩部与该收缩部的前后方向的两侧相比在上下方向上隆起成形,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框形成有纵壁部,该纵壁部从所述收缩部起朝向后窗楣以直线地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框远离的方式延伸,从而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设置了扩宽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比所述收缩部更靠后部的部分,所述纵壁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地形成,并且与所述侧外面板侧的突缘接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后端部形成为朝向后方内侧的V字形状。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后端部形成为朝向后方内侧的V字形状。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保拓也小泉严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