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7963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是一种不引起部件数量增多和重量增大的简单构造,能够应付来自牵引用钩的负荷、来自顶起点的负荷、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以及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的所有负荷。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负荷分散用构件(7)爬经备用轮胎室(6)下面(6a)而组装在备用轮胎室(6)上,负荷分散用构件(7)的前端部(α)结合在架设于左右一对后纵梁(2、2)之间的横梁(4)上,同时负荷分散用构件(7)的后端部(β)结合在设置于一对后纵梁(2、2)后端侧的后壁板(3)(也就是比横梁(4)靠车体后方侧的后壁板(3))上。(*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设置有用于收容备用轮胎的备用轮胎室的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
技术介绍
作为设置在汽车车体后部上的备用轮胎室周边的估想负荷,例如有来自牵引用钩(拖钩)的负荷、来自顶起点的负荷、来自车辆后方的负荷以及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通常没有能够针对这些负荷而确保备用轮胎室周边刚性·强度的构件。因而一直以来,为了局部确保备用轮胎室周边的刚性并应对上述负荷,实施了下述对策,即增设了提高刚性用衬板,在备用轮胎室周边构件上增设了提高刚性用支架等。此外,由于对应于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备用轮胎室的变形大,因而采用了增设衬板以及增加车体镶板的板厚等对策。下面对现有技术中与不同负荷相应的具体对策进行介绍。首先当在备用轮胎室下部安装有牵引用钩的情况下,为了承受牵引用负荷,通过在备用轮胎室的钩安装部周围部位上设置衬板等而增加刚性。而且当在备用轮胎室下部设置有顶起点情形下,为了承受顶起时的负荷,通过在备用轮胎室的顶起点周围设置衬板等而进行加强。在有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情形下,则变成从后保险杠传送到横梁(架设在左右一对后纵梁之间)的负荷仅由后纵梁承受的构造。因而由备用轮胎室大的变形,施加在后纵梁上的负担变大。此外,虽然来自安装在横梁上的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由横梁承受并传送到后纵梁上,但是此时,由于横梁是将两端固定在左右一对后纵梁上的梁构造,因而为了传送负荷,必须确保横梁具有不变形程度的刚性,因而使横梁横截面面积增加,或使板厚增加。因而在现有技术中存在下述现状为了确保能够承受各种负荷程度的刚性,伴随着衬板等使用,构件数量增多,伴随着板厚增加,重量增大。作为这种不良情况的对策,已经提出了各种方案。例如特开平11-11359号公报介绍了这样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即“将针对备用车轮部分而直接传送负荷的负荷传送构件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地安装在备用轮胎室的车体前后方向中间部和后端部之间,将牵引用钩安装在其后端部上”。根据这种构造,能够承受施加在牵引用钩(在该牵引用钩兼用作顶起点时,为牵引用钩和顶起点)上的负荷。而且,在实开昭62-43875号公报中介绍了这样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即“与车体中心线大致一致地将中心车架结合固定在形成在后地板上的备用轮胎室的下面,将该中心车架的前端部结合固定在架设在左右一对后纵梁之间的横梁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上,同时,将增强件架设在上述中心车架的车体前后方向中间部与后纵梁之间,而且将牵引用钩安装在上述中心车架的后端部上”。根据该构造,由中心车架承受来自后方的负荷。而且在特开2002-321642号公报中提出这样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即将架设在横梁和后壁板(后围板)之间的辅助中心构件设置在备用轮胎室上方,当施加来自车辆后方侧的过大负荷时,上述辅助中心构件变成将备用轮胎室内的备用轮胎大致向下方推压的形状。根据这种构造,来自后方负荷能够由该辅助中心构件承受。但是,特开平11-11359号公报所记载的构造如上所述虽然能够应付所述牵引用钩和顶起点的负荷,但是由于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由备用轮胎室承受,存在因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在备用轮胎室上产生变形的担忧。因而,当施加来自车辆后方侧的过大负荷时,存在不能充分吸收该负荷的缺陷。而且该构造是完全不能应付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的构造。而且实开昭62-43875号公报所记载的构造如上所述虽然能够应付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但是由于中心车架是以备用轮胎的中心为支点的单臂支撑,因而担心在中心车架和备用轮胎室上产生变形。而且,对于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将中心车架向车体前方拉伸的负荷仅由以备用轮胎的中心为支点的部件承受,因而强度不足。另一方面,该构造能够将由中心车架承受的负荷传送到横梁上,因而能够比特开平11-11359号公报所记载的构造应付更大的负荷,但是在中心车架因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而向车体前方变形而移动时,存在与燃料箱接触而损坏燃料箱的担忧。而且,特开2002-321642号公报所记载的构造,如上所述虽然能够应付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但是由于在备用轮胎室下侧没有加强部件,因而不能应付来自牵引用钩和顶起点的负荷。而且对于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构成为将辅助中心构件向车体前方拉伸的负荷仅由后壁板(车辆后端构件)承受,因而为了控制后壁板的变形,必须由后壁板板厚增加或加强构件的增设而使后壁板具有充分的刚性,因而引起重量增大或构件数量增多。另一方面,由于该构造能够将由辅助中心构件所承受的负荷传送到横梁,虽然能够比特开平11-11359号公报所记载的构造应付更大的负荷,但是与实开昭62-43875号公报所记载的构造相同,存在损坏燃料箱的担忧。而且在该构造中,由于辅助中心构件位于备用轮胎的上方位置,因而仅能将备用轮胎从下方取出,非常不方便。因而在现有技术中,虽然为了应付施加在车体后部的负荷而提出了各种车体后部构造,但是任何一种构造都具有利弊,因而希望一种能够应付上述4种负荷(也就是来自牵引用钩的负荷、来自顶起点的负荷、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以及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所有负荷的车体后部构造。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提出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其是一种不引起部件数量增多和重量增大的简单构造,能够应付来自牵引用钩的负荷、来自顶起点的负荷、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以及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的所有负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包括在车体后部左右两侧大致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后纵梁;设置在上述一对后纵梁后端侧的后壁板;在比该后壁板靠车体前方位置上架设在上述一对后纵梁之间的横梁;在上述横梁和上述后壁板之间的位置上弯曲形成于后地板上的备用轮胎室,其特征在于将爬经上述备用轮胎室下面而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负荷分散用构件组装在该备用轮胎室上,上述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前端部结合在上述横梁上,同时上述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后端部结合在上述后壁板上。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将上述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连接到上述后地板上。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将牵引用钩设置在上述负荷分散用构件上。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将顶起点设置在上述负荷分散用构件上。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牵引用钩兼用作顶起点。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下述作用效果。也就是由于本专利技术将爬经备用轮胎室下面而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负荷分散用构件组装在备用轮胎室上,将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前端部结合在架设于左右一对后纵梁之间的横梁上,同时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后端部结合在设置于一对后纵梁后端侧的后壁板(也就是比横梁靠车体后方侧的后壁板)上,因而通过该负荷分散用构件,可以将施加在车体后部的负荷(例如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分散在车体后部中,能够减轻局部负荷集中。因而,根据本专利技术,仅增设该负荷分散用构件,就能获得不引起构件数量大幅度增加和重量增加的简单构造,可以获得必要的刚性·强度。而且由于本专利技术将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连接到上述后地板上,从备用轮胎室至后地板延伸设置负荷分散用构件,从而通过该负荷分散用构件和后地板可以将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良好地分散到车体后部广大的范围内。而且,由于本专利技术将牵引用钩设置在负荷分散用构件上,在将牵引用负荷施加在该牵引用钩上时,此时的牵引用负荷不仅分散在该负荷分散用构件上,而且该牵引用负荷还可以分散在从备用轮胎室至后地板、后壁板、横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包括:在车体后部左右两侧大致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后纵梁;设置在所述一对后纵梁后端侧的后壁板;在比所述后壁板靠车体前方位置上架设在所述一对后纵梁之间的横梁;在所述横梁和所述后壁板之间的位置上弯曲形成于后地板上的备用轮胎室,其特征在于,爬经所述备用轮胎室下面而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负荷分散用构件组装在所述备用轮胎室上,所述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前端部结合在所述横梁上,同时所述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后端部结合在所述后壁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章塚越孝德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