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烃聚合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8353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烯烃聚合催化组分,采用通式(Ⅰ)中的至少一种琥珀酸酯做为内给电子体,该催化组分用于烯烃,特别是丙烯(共)聚合时,可得到立体定向性很高的聚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还进一步公开了包含上述催化组分的催化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烯烃聚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丙烯聚合的 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以镁、钛、卤素和给电子体作为基本成分的固体钛催化剂组分, 可用于CH^CHR烯烃聚合反应,特别是在具有3个碳或更多碳原子的a-烯烃聚 合中可以得到较高收率和较高立体规整性的聚合物。其中,给电子体是催化剂组 分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并且随着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发展导致了聚烯烃催化剂 不断地更新换代。早先,文献中大量报道了多种给电子体化合物,例如多元羧酸、 一元或多元 羧酸酯、酸酐、酮、单醚或多醚、醇、胺等及其衍生物,其中较为常用的是二元 芳香羧酸酯类,如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或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CN85100997A) 等。近年来,人们尝试采用其他化合物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中的给电子体, US4971937、 US2004014597和EP728769采用了特殊的1, 3-二醚类化合物作为给 电子体,如2,2-二异丁基-1,3-二甲氧基丙垸、2-异丙基-2-异戊基-1,3-二甲氧 基丙烷和9,9-二(甲氧基甲基)芴等,亦可参见CN1042547A、 CN1M36S1A、 US2003027715和W003076480。 CN1054139A所公开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 组分中,采用特殊的1, 3-二酮类化合物作为给电子体,如2, 2, 6, 6-四甲基-3, 5-庚二酮和2, 2, 4, 6, 6-五甲基-3, 5-庚二酮等。最近又公开了一类特殊的二元脂肪族羧酸酯类和二醇酯类化合物,如琥珀酸 酯、丙二酸酯、戊二酸酯、乙二醇酯、丙二醇酯、丁二醇酯、戊二醇酯和己二醇 酯等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内部电子给体(参见CN1313869A、 CN1236373A、 CN1236374A、CN1552741A、CN1213080C、CN1542024A、CN1552742A和CN1552740A)。这些给电子体化合物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而且所得聚丙烯的分子 量分布明显加宽。但在不采用外给电子体组分时,所得聚合物的等规度仍较低。 US6818583和W02004024785公开了取代的琥珀酸酯作为内部电子给体,其中的 琥珀酸酯化合物在结构上2,3-位取代基团未互相键合成环,化合物的合成难度 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CH2=CHR烯烃聚合的催化组分,其中R为 氢或具有l-12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含有上述催化组 分的催化剂。专利技术人通过研究发现,含有5-降冰片烯结构的琥珀酸酯可有效地做为烯烃 聚合催化剂的内部电子给体,且该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简单易行、副反应少、产率 高,便于推广应用。基于上述研究,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烯烃聚合催化组分,以重量百分比计,包含 10_25%镁、1-10%钛、40-60%卤素和1-30%内给电子体,所述的内给电子体选自 通式(I)中的至少一种琥珀酸酯其中,基团Rj卩R2彼此相同或不同,是d-C加的线型或支化的垸基、链烯基、 环烷基、芳基、芳基垸基或垸基芳基基团,任选含有杂原子;基团R3至R,。彼此 相同或不同,为氢或d-C2。的线型或支化的垸基、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基 烷基或垸基芳基基团,任选含有杂原子,并且R「Ru)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团可 以互相键合生成一个或几个稠环结构。在上述通式化合物中,R,和R2优选为d-d。的垸基、环烷基或芳基烷基,进 一步优选d-d。的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或新 戊基,特别优选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或正丁基。在上述通式化合物中,优选&和R4、 Rs和R6、 &和R8、 &和Rw中至少有一组基团是氢,更优选地,基团R7和R8均为氢。适宜上述通式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甲酯、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 二乙酯、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正丙酯、双环庚-5-烯_2, 3_ 二甲酸二异丙酯、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正丁酯、双环庚_5_ 烯-2,3-二甲酸二异丁酯、双环庚-5-烯-2,3-二甲酸二新戊酯、2-甲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甲酯、2-甲基-双环庚-5-烯-2, 3-二 甲酸二乙酯、2-甲基-双环庚-5-烯-2,3-二甲酸二正丙酯、2-甲基-双环 庚-5-烯-2, 3-二甲酸二异丙酯、2-甲基-双环庚_5-烯-2, 3_二甲 酸二正丁酯、2-甲基-双环庚-5-烯-2,3-二甲酸二异丁酯、2-甲基-双环 庚-5-烯-2, 3-二甲酸二新戊酯、2-乙基-双环庚-5-烯-2, 3_二甲 酸二甲酯、2-乙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乙酯、2-乙基-双环 庚-5-烯-2, 3-二甲酸二正丙酯、2-乙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异丙 酯、2-乙基-双环庚-5-烯-2,3-二甲酸二正丁酯、2-乙基-双环 庚-5-烯-2, 3-二甲酸二异丁酯、2-乙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新戊 酯、2-异丙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甲酯、2-异丙基-双环 庚-5-烯-2, 3-二甲酸二乙酯、2-异丙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正丙 酯、2-异丙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异丙酯、2-异丙基-双环 庚-5-烯-2, 3-二甲酸二正丁酯、2-异丙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异 丁酯、2-异丙基-双环庚-5-烯-2,3-二甲酸二新戊酯、2,3-二甲基-双环 庚-5-烯-2, 3-二甲酸二甲酯、2, 3-二甲基-双环庚_5-烯_2, 3-二 甲酸二乙酯、2, 3-二甲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正丙酯、2, 3-二甲 基-双环庚-5-烯-2,3-二甲酸二异丙酯、2,3-二甲基-双环庚-5_ 烯-2, 3-二甲酸二正丁酯、2, 3-二甲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异丁 酯、2,3-二甲基-双环庚-5-烯-2,3-二甲酸二新戊酯、2,3-二乙基-双环 庚-5-烯-2, 3-二甲酸二甲酯、2, 3-二乙基-双环庚-5-烯-2, 3-二 甲酸二乙酯、2, 3-二乙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正丙酯、2, 3_二乙 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异丙酯、2, 3-二乙基-双环庚_5_ 烯-2, 3-二甲酸二正丁酯、2, 3-二乙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异丁酯、2,3-二乙基-双环庚-5-烯-2,3-二甲酸二新戊酯、2, 3-二异丙基-双 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甲酯、2, 3-二异丙基-双环庚-5-烯 -2, 3-二甲酸二乙酯、2, 3-二异丙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正丙酯、 2, 3-二异丙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异丙酯、2, 3_二异丙基-双环 庚-5-烯-2, 3_二甲酸二正丁酯、2, 3-二异丙基-双环庚-5_烯 -2, 3-二甲酸二异丁酯、2, 3-二异丙基-双环庚-5-烯-2, 3-二甲酸二新戊 酯、1,4-二甲基-双环庚-5-烯-2,3-二甲酸二甲酯、1,4-二甲基-双环 庚-5-烯-2, 3-二甲酸二乙酯、1, 4-二甲基-双环庚-5-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烯烃聚合催化组分,以重量百分比计,包含10%-25%镁、1%-10%钛、40%-60%卤素和1%-30%内给电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给电子体选自通式(Ⅰ)中的至少一种琥珀酸酯: *** (Ⅰ) 其中,基团R↓[1]和R↓[2]彼此相同或不同,是C↓[1]-C↓[20]的线型或支化的烷基、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基烷基或烷基芳基基团,任选含有杂原子;基团R↓[3]至R↓[10]彼此相同或不同,为氢或C↓[1]-C↓[20]的线型或支化的烷基、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基烷基或烷基芳基基团,任选含有杂原子,并且R↓[3]-R↓[10]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团可以互相键合生成一个或几个稠环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战军赵旭涛韦少义朱博超胡友良高琳王霞郝萍姚培洪廖智锋薛蕴玲许云波韩晓昱李锦山李怀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