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29513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0 1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属于电动越野汽车技术领域。包括左前电动轮、右前电动轮、左后电动轮、右后电动轮、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还包括高转速柴油发动机和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与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纵向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所述左前电动轮、右前电动轮、左后电动轮、右后电动轮均由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带行星减速器、制动器和车轮集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直接将轮毂电机驱动系统集成在车轮端,整车布置极为简洁,可在保持高越野性能的前提下,整车重心高度进一步降低,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越野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越野汽车由于经常通过复杂苛刻路况,对车辆的攀爬能力及通过性要求很高,往往采用全驱方式。以往的传动形式一般采用动力总成前端纵向布置机械全驱、动力总成前横置机械驱动加后端并联式桥电机驱动两种方式,且必须安装分动器、主驱动轴及轮边驱动半轴等传动装置。由于越野汽车高通过性要求,车辆底盘离地不能降低,从而上述驱动形式抬高了车辆地板高度,这对车辆空间利用率和重心高度带来了很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左前电动轮、右前电动轮、左后电动轮、右后电动轮、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所述左前电动轮、右前电动轮、左后电动轮、右后电动轮分别通过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承载支撑构成底盘框架总成,还包括高转速柴油发动机和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与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纵向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所述左前电动轮、右前电动轮、左后电动轮、右后电动轮均由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带行星减速器、制动器和车轮集成;所述右前电动轮、右后电动轮的轮毂电机均与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左前电动轮、左后电动轮的轮毂电机均与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分别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后部左右两侧,所述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分别与整车控制器连接;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电连接发电机控制器,所述发电机控制器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左侧后部,所述发电机控制器与整车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内置发动机集成式散热中冷模块,所述发动机集成式散热中冷模块固定在高转速柴油发动机前端。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前端一侧布置发动机进气系统。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与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内置集成式散热模块,所述集成式散热模块固定在发动机集成式散热中冷模块前端。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左后电动轮、右后电动轮上布置驻车制动器。进一步优选的结构,还包括排气管、消声器,所述排气管、消声器纵向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中部。进一步优选的结构,还包括油箱总成,所述油箱总成固定在后轮罩后端。进一步优选的结构,还包括动力电池组,所述动力电池组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后部。本技术相对传统越野汽车,由高转速柴油发动机与发电机及动力电池组替代原有的低速大扭矩发动机总成动力系统,由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集成轮边行星减速器总成替代原有的变速箱、分动箱、传动轴、驱动桥等传动驱动系统,由行驻一体式轮边驻车制动器替代原有的中央鼓式驻车制动及轮边行车制动系统,平板化承载式车体替代原有的中央大鼓包式地板结构,转向助力方式采用电动液压助力替代原有的发动机液压助力系统,新增轮毂电机及发电机冷却模块。本技术在传统4×4汽车的基础上,由于取消了离合器、变速器、分动箱、主传动轴、驱动半轴,直接将轮毂电机驱动系统集成在车轮端,整车布置极为简洁,车内空间利用率相对I型传动车辆提高66%,比H型传动车辆提高33%,可在保持高越野性能的前提下,整车重心高度进一步降低,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同时可通过增加驱动轴数极为方便的拓展出6×6、8×8等车型,车辆具有很高的模块化与通用化;由于取消了驱动半轴,特别适用于独立悬架安装结构,为车辆操纵稳定性的优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右前电动轮、2-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3-发动机集成式散热中冷模块、4-发动机进气系统、5-高转速柴油发动机、6-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7-排气管、8-消声器、9-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10-动力电池组、11-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2-右后电动轮、13-油箱总成、14-集成式散热模块、15-左前电动轮、16-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17-整车控制器、18-转向管柱、19-方向盘、20-高压线缆、21-发电机控制器、22-电动助力系统、23-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4-左后电动轮、25-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26-安装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技术,但它们不对本技术构成限定。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包括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16、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25、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分别通过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16、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25、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承载支撑构成底盘框架总成,还包括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和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与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纵向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均由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带行星减速器、制动器和车轮集成;所述右前电动轮1、右后电动轮12的轮毂电机均与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电连接,所述左前电动轮15、左后电动轮24的轮毂电机均与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电连接,所述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分别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后部左右两侧,所述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分别通过高压线缆20与整车控制器17连接;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6电连接发电机控制器21,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左侧后部,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通过高压线缆20与整车控制器17电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17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内置发动机集成式散热中冷模块3,所述发动机集成式散热中冷模块3固定在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前端。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前端一侧布置发动机进气系统4。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与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内置集成式散热模块14,所述集成式散热模块14固定在发动机集成式散热中冷模块3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包括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16)、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25)、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分别通过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16)、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25)、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承载支撑构成底盘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和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与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纵向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均由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带行星减速器、制动器和车轮集成;所述右前电动轮(1)、右后电动轮(12)的轮毂电机均与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电连接,所述左前电动轮(15)、左后电动轮(24)的轮毂电机均与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电连接,所述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分别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后部左右两侧,所述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分别与整车控制器(17)连接;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6)电连接发电机控制器(21),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左侧后部,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与整车控制器(17)电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17)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包括左前电
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左前
双横臂独立悬架(16)、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双横臂独立悬
架(25)、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
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分别通过左前双横臂独立
悬架(16)、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25)、右
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承载支撑构成底盘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和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所述高转
速柴油发动机(5)与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纵向布置于底盘框架总
成前部;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
右后电动轮(12)均由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带行星减速器、制动器
和车轮集成;所述右前电动轮(1)、右后电动轮(12)的轮毂电机均与
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电连接,所述左前电动轮(15)、左后电动轮
(24)的轮毂电机均与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电连接,所述右侧轮
毂电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分别布置于底盘框架总
成后部左右两侧,所述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
器(23)分别与整车控制器(17)连接;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6)电连接
发电机控制器(21),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左
侧后部,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与整车控制器(17)电连接;所述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松郑贤文周振华静大勇蔡未末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