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扬扬专利>正文

一种防撞梁及其控制系统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702390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4 2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撞梁及其控制系统和车辆,包含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所述前连接板和所述后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磁流变阻尼器。使用磁流变阻尼器代替现有的吸能构件,使得防撞梁的结构更加优化,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更大程度的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防撞梁及其控制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由于国内汽车工业起步较晚,许多汽车企业和机构在车辆防撞梁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开展车辆耐撞性安全性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现有的防撞梁大部分是被动防撞梁,由溃缩盒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现有的阻尼吸能式防撞梁上多是采用气筒或阻尼油缸作为缓冲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防撞梁及其控制系统和车辆。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如下第一技术方案:一种防撞梁,包含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所述前连接板和所述后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磁流变阻尼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撞梁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前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后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关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活动方向和所述磁流变阻尼器的伸缩方向平行。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对应位置上设置有滑道;所述滑道上设置有导向栓;所述滑道的方向与所述磁流变阻尼器的伸缩方向平行。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设置有用于吸收撞击能量的减能栓。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如下第二技术方案:一种防撞梁控制系统,应用在防撞梁上;所述防撞包含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所述前连接板和所述后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磁流变阻尼器;所述防撞梁控制系统包括:探测模块,用于收集探测信号,所述探测信号包括车辆速度的信息和加速度的信息;控制模块,用于处理所述探测信号,并发出调节信号,并发出调节信号及调整所述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力。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探测模块包括速度传感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探测模块包括加速度传感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撞梁上设置有用于监测所述磁流变阻尼器的压缩行程的超行程开关;所述超行程开关与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所述超行程开关被触发时产生的触发信号,并发出控制信号以调整所述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力。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超行程开关有两个,包括第一超行程开关和第二超行程开关;所述第一超行程开关和所述第二超行程开关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如下第三技术方案: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项防撞梁控制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防撞梁,使用磁流变阻尼器代替现有的吸能构件,使得防撞梁的结构更加优化。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防撞梁控制系统和车辆,对设置于防撞梁上的磁流变阻尼器进行控制,使得车辆上的防撞梁更加智能化,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更大程度的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防撞梁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图1的正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图1的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减能栓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防撞梁控制系统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防撞梁;1100-前连接板;1101-第一前连接面;1102-第二前连接面;1200-后连接板;1201-第一后连接面;1202-第二后连接面;1300-磁流变阻尼器;1400-支撑板;1401-第一支撑部;1402-第二支撑部;1403-滑道;1404-导向栓;1405-加强肋板;1406-减能栓;200-防撞梁控制系统;210-探测模块;220-控制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在下文中更加充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出现,而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通过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变得更加完整;相反,以示例性方式提供的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传达给本
技术人员。此外,相同的数字始终表示相同或者类似的元件或者部件。在本专利技术中,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需要理解的是,文中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定义,“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是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述使用的术语仅为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但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1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提出一种防撞梁,该防撞梁100包含前连接板1100和后连接板1200,前连接板1100和后连接板1200之间设置有磁流变阻尼器1300。在车辆上安装防撞梁100时,前连接板1100为远离车厢的一端,后连接板1200为靠近车厢的一端。即前连接板1100较后连接板1200更靠近撞击力或撞击物体。磁流变阻尼器1300通过控制磁场磁流变流体在毫秒级内实现自由流动、粘滞流动和半固态的可逆变化,具有动态范围宽、屈服强度可随意控制、构造简单、响应快、阻尼力大且连续顺逆可调等优良性能。磁流变阻尼器1300是一种半主动控制装置。它兼有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的优点。控制的方式包括: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和半主动控制。其中,被动控制也称为外加能源的控制,其控制力是控制装置随结构一起变形时装置本身运动而被动产生的。被动控制的可靠性高。主动控制是应用现代控制技术,对输入的反应实现实时跟踪和预测,再按照分析计算结果,应用伺服加力装置对结构施加控制力,实现自动调节。主动控制依赖外界激励和结构响应信息,并需要外部输入能量。主动控制具有实时预测的优点。磁流变阻尼器1300产生阻尼力来耗散动能、冲击力,同时还兼具产生回复力的功能。磁流变阻尼器1300的构造,使其能够更好地缓冲冲击载荷。如图2所示,前连接板1100包括第一前连接面1101和第二前连接面1102。其中,第一前连接面1101与第二前连接面1102平行。如图2所示,后连接板1200包括第一后连接面1201和第二后连接面1202。其中,第一后连接面1201与第二后连接面1202平行。第一前连接面1101与第一后连接面1201平行设置。如图2所示,磁流变阻尼器1300分别与第二前连接面1102和第一后连接面1201连接。磁流变阻尼器1300的伸缩方向与第二前连接面1102及第一后连接面1201垂直。当防撞梁100受到撞击时,磁流变阻尼器1300能够更好地吸收撞击所产生的能量。在本实施例中,前连接板1100和后连接板1200都可以使用钢材制成。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前连接板1100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防撞梁及其控制系统和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撞梁,包含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板和所述后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磁流变阻尼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梁,包含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板和所述后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磁流变阻尼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前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后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关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活动方向和所述磁流变阻尼器的伸缩方向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对应位置上设置有滑道;所述滑道上设置有导向栓;所述滑道的方向与所述磁流变阻尼器的伸缩方向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设置有用于吸收撞击能量的减能栓。5.一种防撞梁控制系统,应用在防撞梁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包含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所述前连接板和所述后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磁流变阻尼器;所述防撞梁控制系统包括:探测模块,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扬扬
申请(专利权)人:李扬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