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减振曲轴以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46508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2 0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减振曲轴以及发动机,所述自减振曲轴包括相邻的第一曲拐和第二曲拐。所述第一曲拐包括第一连杆轴颈、两个第一曲柄和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曲柄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轴颈两端的第一主轴颈和第二主轴颈;所述第二曲拐包括第二连杆轴颈、两个第二曲柄和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二曲柄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轴颈两端的第三主轴颈和第四主轴颈。其中,所述第一主轴颈与所述第四主轴颈同轴设置,且通过弹性件相互连接为使得该第一主轴颈与第四主轴颈能够相对于彼此周向转动,以通过所述周向转动压缩弹性件储存机械能或者使得压缩状态的所述弹性件能够伸展而释放机械能,而实现各曲拐之间的柔性连接,进而有效控制曲轴的扭转振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减振曲轴以及发动机,所述自减振曲轴包括相邻的第一曲拐和第二曲拐。所述第一曲拐包括第一连杆轴颈、两个第一曲柄和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曲柄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轴颈两端的第一主轴颈和第二主轴颈;所述第二曲拐包括第二连杆轴颈、两个第二曲柄和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二曲柄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轴颈两端的第三主轴颈和第四主轴颈。其中,所述第一主轴颈与所述第四主轴颈同轴设置,且通过弹性件相互连接为使得该第一主轴颈与第四主轴颈能够相对于彼此周向转动,以通过所述周向转动压缩弹性件储存机械能或者使得压缩状态的所述弹性件能够伸展而释放机械能,而实现各曲拐之间的柔性连接,进而有效控制曲轴的扭转振动。【专利说明】自减振曲轴以及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具体地,涉及一种自减振曲轴以及包括该自减振曲轴的发动机。
技术介绍
曲轴是发动机的主要旋转机件,装上连杆后,曲轴可将连杆的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而为车辆提供动力。 现有发动机普遍采用实心铸铁曲轴或锻造钢曲轴,结构简单,仅有连接连杆、输出扭矩的功能,并无特殊装置。一般情况下,发动机在正常工作时,各气缸可能工作不均匀,扭矩输出不稳定,轴系扭转刚度不足。在随时间周期变化的单拐转矩作用下,各曲拐间会产生相当大的周期性相对扭转,气缸数越多,曲轴越长,这种扭转振动现象越严重,且无法避免。当发动机运行至某一转速时,该扭转振动现象会非常突出,导致发动机发生剧烈抖动,噪声、磨损、油耗增加,功率下降,严重时发生曲轴扭断,而给车辆等带来安全隐患。从这些方面来看,目前发动机采用的普通曲轴存在一定的缺陷,而限制了发动机的NVH、热效率以及安全性。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自减振曲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各曲拐之间的扭转振动的自减振曲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减振曲轴,其包括相邻的第一曲拐和第二曲拐: 所述第一曲拐包括第一连杆轴颈、两个第一曲柄和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曲柄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轴颈两端的第一主轴颈和第二主轴颈; 所述第二曲拐包括第二连杆轴颈、两个第二曲柄和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二曲柄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轴颈两端的第三主轴颈和第四主轴颈; 其中,所述第一主轴颈与所述第四主轴颈同轴设置,且通过弹性件相互连接为使得该第一主轴颈与第四主轴颈能够相对于彼此周向转动,以通过所述周向转动压缩弹性件储存机械能或者使得压缩状态的所述弹性件能够伸展而释放机械能。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轴颈的外周上设有沿轴向布置的凸棱,所述第四主轴颈开设有轴向的内孔,且所述内孔的孔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凸棱的卡槽,所述第一主轴颈插入所述第四主轴颈的内孔内,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凸棱的侧壁与所述卡槽的侧壁之间。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沿所述第一主轴颈的周向布置的弹簧,且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凸棱的侧壁连接。 优选地,所述凸棱的垂直于所述第一主轴颈轴线方向的截面的形状为扇环。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轴颈的外周上设有多条所述凸棱。 优选地,所述卡槽的顶壁上开有润滑油通孔。 优选地,所述自减振曲轴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曲拐相邻设置的第三曲拐,所述第三曲拐包括第三连杆轴颈、两个第三曲柄和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三曲柄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杆轴颈两端的第五主轴颈和第六主轴颈,所述第五主轴颈与所述第二主轴颈同轴设置,且通过弹性件相互连接为使得该所述第五主轴颈与所述第二主轴颈能够相对于彼此周向转动,以通过所述周向转动压缩弹性件储存机械能或者使得压缩状态的所述弹性件能够伸展而释放机械能。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设置有上述的自减振曲轴。 本技术的自减振曲轴中两个相邻的曲拐通过弹性件相互连接为能够相对于彼此周向转动一定角度,以通过周向转动压缩弹性件储存机械能或者使得压缩状态的弹性件能够伸展而释放机械能,实现各曲拐之间的柔性连接。通过这种柔性连接结构,有效控制曲轴的扭转振动,通过弹性件的复位,充分利用扭转振动的能量,使得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最大,实现提升发动机的NVH性能、燃油经济性以及安全性的效果。 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技术自减振曲轴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的第一曲拐的结构图; 图3是图1中的第二曲拐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I第一曲拐 11第一连杆轴颈12第一曲柄 13第一主轴颈 14第二主轴颈 131 凸棱 2第二曲拐 21第一连杆轴颈22第一曲柄 23第三主轴颈 24第四主轴颈 241卡槽242润滑油通孔 3第三曲拐 31第三连杆轴颈32第三曲柄 33第五主轴颈 34第六主轴颈 4第四曲拐 5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自减振曲轴包括相邻的第一曲拐I和第二曲拐2。第一曲拐I包括第一连杆轴颈11、两个第一曲柄12和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一曲柄12连接于第一连杆轴颈11两端的第一主轴颈13和第二主轴颈14 ;第二曲拐2包括第二连杆轴颈21、两个第二曲柄22和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二曲柄22连接于第二连杆轴颈21两端的第三主轴颈23和第四主轴颈24。其中,第一主轴颈13与第四主轴颈24同轴设置,且通过弹性件5相互连接为使得该第一主轴颈13与第四主轴颈24能够相对于彼此周向转动,以通过周向转动压缩弹性件5储存机械能或者使得压缩状态的弹性件5能够伸展而释放机械能。 具体地,自减振曲轴中的两个相邻的曲拐通过弹性件5相互连接为能够相对于彼此周向转动一定角度,实现各曲拐之间的柔性连接。本技术曲轴自减振装置利用弹性件5具备储存弹性势能的作用,在曲轴的两相邻曲拐存在扭转振动趋势时,压缩弹性件5使相邻两曲拐发生相对周向转动,并将扭转动能转化为弹性件5的弹性势能,用以平衡曲轴的扭转振动;当相邻两曲拐无扭转振动趋势时,弹性件5复位伸长释放弹性势能,使之转化为曲轴的动能。通过本技术的柔性连接结构,有效控制曲轴扭转振动,通过弹性件5的复位,充分利用扭转振动的能量,使得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最大,实现提升发动机的NVH性能、燃油经济性以及安全性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主轴颈13的外周上设有沿轴向布置的凸棱131,第四主轴颈24开设有轴向的内孔,且该内孔的孔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凸棱131的卡槽241,第一主轴颈13插入第四主轴颈24的内孔内,此时凸棱131插入卡槽241内,弹性件5设于凸棱131的侧壁与卡槽241的侧壁之间。凸棱131的侧壁是指凸棱131上沿第一主轴颈13轴向布置且与第一主轴颈13的外周面相邻的壁,而卡槽241的侧壁是指沿第四主轴颈24轴向布置且与第四主轴颈24的内孔相邻的壁。通过设于凸棱131的侧壁与卡槽241的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自减振曲轴,该自减振曲轴包括相邻的第一曲拐(1)和第二曲拐(2):所述第一曲拐(1)包括第一连杆轴颈(11)、两个第一曲柄(12)和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曲柄(12)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轴颈(11)两端的第一主轴颈(13)和第二主轴颈(14);所述第二曲拐(2)包括第二连杆轴颈(21)、两个第二曲柄(22)和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二曲柄(22)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轴颈(21)两端的第三主轴颈(23)和第四主轴颈(2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轴颈(13)与所述第四主轴颈(24)同轴设置,且通过弹性件(5)相互连接为使得该第一主轴颈(13)与第四主轴颈(24)能够相对于彼此周向转动,以通过所述周向转动压缩弹性件(5)储存机械能或者使得压缩状态的所述弹性件(5)能够伸展而释放机械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元强甄帅贺巍丁永三段婷王红丹李南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