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4978 阅读:17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包括底筒(1)、端盖(2)、叉管(3)及外筒(4),叉管(3)的一端固定在底筒(1)上,外筒(4)的一端固定在端盖(2)上,外筒(4)与叉管(3)套接在一起形成减震内腔(5),减震内腔(5)里的减震机构是由活塞体(6)、连杆(7)、工作缸(8)及底阀体(14)构成的内置阻尼器,而没有减震弹簧,工作缸(8)里有减震器油,减震内腔(5)里充有2~5个大气压的气体介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避免高速运行下阻尼真空现象的发生,从而改善减震性能,提高驾乘舒适性,并且结构简化,重量减轻,有助于摩托车整车的重力分配。(*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用减震装置,尤其是一种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
技术介绍
目前,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通常是液压减震弹簧结构,即叉管和外筒形成的腔里不仅有内置阻尼器,还有主要起复位作用的减震弹簧。如公告号为CN2621963Y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就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主要由活塞连杆组合、工作缸、底阀体、减震弹簧、叉管、定位管、外筒及底筒等组成,活塞连杆组合与底阀体装配在工作缸内形成内置阻尼器,减震弹簧位于叉管内,两端位于底筒与定位管之间,工作缸内装有减震油。摩托车运行时活塞连杆组合在工作缸内上下移动,同时外筒也相对于叉管上下运动,通过内置阻尼器和减震弹簧的作用实现阻尼减震。其不足之处是当摩托车在不平道路上高速运行时,连杆带动活塞在工作缸内移动的速度也高,当活塞在工作缸内下行到最低点而快速复位时,已经流出工作缸内的减震油会来不及回流进工作缸,当活塞再次下行时就会出现阻尼真空现象,使内置阻尼器瞬间失去阻尼力,影响摩托车驾乘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以解决现有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在高速运行时容易出现阻尼真空现象,从而影响驾乘舒适性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述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包括底筒、端盖、叉管及外筒,叉管的一端固定在底筒上,外筒的一端固定在端盖上,外筒与叉管套接在一起形成的减震内腔里设有减震机构,该减震机构是包括有活塞体、连杆及工作缸的内置阻尼器,工作缸里有减震器油,减震内腔里充有2~5个大气压的气体介质。上述端盖上设有加气孔,端盖内设有密封胶头将加气孔的内端堵住,密封胶头与连杆端之间形成的弹簧腔里设有支撑弹簧,端盖上设有径向导气孔使上述弹簧腔与减震内腔相通。本技术与公开号为CN2621963Y的中国技术专利中提供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相比,省掉了减震弹簧,并在叉管和外筒形成的减震内腔里充入2~5个大气压的气体介质,当摩托车在不平道路上高速运行时,连杆带动活塞体在工作缸内快速移动,当活塞体在工作缸内下行到最低点而快速复位时,已经流出工作缸内的减震油会在高压气体介质的压迫下迅速回流进工作缸,避免工作缸内出现瞬间真空,从而避免阻尼真空现象的发生。另外,由于省掉了减震弹簧,重量得以减轻,有助于整车重量的分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避免高速运行下阻尼真空现象的发生,从而改善减震性能,提高驾乘舒适性,并且结构简化,重量减轻,有助于摩托车整车的重力分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左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X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的Y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1的Z局部放大图。图中底筒1 端盖2 叉管3 外筒4 减震内腔5 活塞体6 阀孔6a连杆7 工作缸8 加气孔9 密封胶头10 弹簧腔11 支撑弹簧12 导气孔13 底阀体14 阀孔14a 上腔室15 下腔室16 缓冲簧17 阀片18 弹簧片19 阀片20 弹簧片21 阻尼小孔22 槽孔23 螺钉24 O形圈25 螺母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叉管3的一端固定在底筒1上,外筒4的一端固定在端盖2上,外筒4与叉管3套接在一起形成的减震内腔5里充有2~5个大气压的气体介质,减震内腔5里的减震机构为内置阻尼器,工作缸8里有减震器油。图2示出端盖2上设有加气孔9,端盖2内设有密封胶头10将加气孔9的内端堵住,加气孔9的外端由螺钉24及O形圈25密封,密封胶头10与连杆7端之间形成的弹簧腔11里设有支撑弹簧12,支撑弹簧12将密封胶头10压紧在加气孔9内端口,端盖2上设有径向导气孔13使上述弹簧腔11与减震内腔5相通。用细小加气针从端盖2外通过加气孔9轴向扎进密封胶头10,就可向减震内腔5里充入高压气体介质。图3、图4示出内置阻尼器由活塞体6、连杆7、工作缸8及底阀体14构成,连杆7的一端螺纹联接在端盖2上,另一端伸入工作缸8中,并通过螺母26与活塞体6相联,活塞体6将工作缸7分隔成上腔室15和下腔室16,上腔室15里设有缓冲簧17,活塞体6上阀孔6a的上端安装有阀片18和弹簧片19,底阀体14上阀孔14a的上端安装有阀片20和弹簧片21,两阀片18、20上均开有阻尼小孔22,阻尼小孔22的孔径小于阀孔6a和阀孔14a的孔径,工作缸7的侧壁上设有槽孔23使底阀体14上的阀孔14a与减震内腔5相通。活塞体6上阀孔6a的孔径大于阀片18上阻尼小孔22的孔径,底阀体14上阀孔14a的孔径大于阀片20上阻尼小孔22的孔径。本技术与公开号为CN2621963Y的中国技术专利中提供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相比,省掉了减震弹簧,并在叉管3和外筒4形成的减震内腔5里充入2~5个大气压的气体介质。其工作原理是当连杆7带动活塞体6在工作缸8内下行时,活塞体6压缩下腔室16的减震器油,减震器油的压力使活塞体6处的阀片18打开,而底阀体14处的阀片20关闭,由于活塞体6上的阀孔6a大于阀片18上的阻尼小孔22,底阀体14上的阀孔14a大于阀片20上的阻尼小孔22,因此下腔室16的减震器油通过活塞体6上的阀孔6a快速流入上腔室15的同时经过阀片20上的阻尼小孔22、底阀体14上的阀孔14a及工作缸7侧壁上的槽孔23缓慢流进减震内腔5,即在底阀体14处形成阻尼力;当活塞体6复位上行时,与上述过程相反,在活塞体6处形成阻尼力,从而达到阻尼减震的作用。当摩托车在不平道路上高速行驶时,连杆7带动活塞体6在工作缸8内快速移动,由于减震内腔5里高压气体介质的压力作用,当活塞体6在工作缸8内快速复位上行时,流出工作缸8的减震器油在气体介质的压力作用下能快速回流进工作缸8中,可避免活塞体6再次下行时工作缸8中出现瞬间阻尼真空而失去阻尼力,从而改善减震性能,提高驾乘舒适性。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包括底筒(1)、端盖(2)、叉管(3)及外筒(4),叉管(3)的一端固定在底筒(1)上,外筒(4)的一端固定在端盖(2)上,外筒(4)与叉管(3)套接在一起形成的减震内腔(5)里设有减震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减震机构是包括有活塞体(6)、连杆(7)及工作缸(8)的内置阻尼器,工作缸(8)里有减震器油,减震内腔(5)里充有2~5个大气压的气体介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其特征是所述端盖(2)上设有加气孔(9),端盖(2)内设有密封胶头(10)将加气孔(9)的内端堵住,密封胶头(10)与连杆(7)端之间形成的弹簧腔(11)里设有支撑弹簧(12),端盖(2)上设有径向导气孔(13)使上述弹簧腔(11)与减震内腔(5)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其特征是所述内置阻尼器由活塞体(6)、连杆(7)、工作缸(8)及底阀体(14)构成,连杆(7)的一端联接在端盖(2)上,另一端伸入工作缸(8)中与活塞体(6)相联,活塞体(6)将工作缸(7)分隔成上、下腔室(15、16),上腔室(15)里设有缓冲簧(17),活塞体(6)上阀孔(6a)的上端安装有阀片(18)和弹簧片(19),底阀体(14)上阀孔(14a)的上端安装有阀片(20)和弹簧片(21),两阀片(18、20)上均开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包括底筒(1)、端盖(2)、叉管(3)及外筒(4),叉管(3)的一端固定在底筒(1)上,外筒(4)的一端固定在端盖(2)上,外筒(4)与叉管(3)套接在一起形成的减震内腔(5)里设有减震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减震机构是包括有活塞体(6)、连杆(7)及工作缸(8)的内置阻尼器,工作缸(8)里有减震器油,减震内腔(5)里充有2~5个大气压的气体介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海李植彭青松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渝安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