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4979 阅读:3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每根减震器都具有底筒(1)、端盖(2)、叉管(3)及外筒(4),叉管(3)的一端固定在底筒(1)上,外筒(4)的一端固定在端盖(2)上,外筒(4)与叉管(3)套接在一起形成的减震内腔(5)里有减震机构,其中第一减震器减震内腔(5)里的减震机构是减震弹簧;第二减震器减震内腔(5)里的减震机构是包括有活塞体(17)、连杆(27)及工作缸(7)的内置阻尼器,减震内腔(5)里充有2~5个大气压的气体介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两根减震器结构都大大简化,并进行了优化匹配,两减震器配合工作,可消除阻尼真空,并减轻重量,有助于整车的重力分配。(*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用减震装置,尤其是一种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大家知道,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是摩托车行驶系的悬挂,它起到支承车身,传递牵引力,与车辆行驶的安全息息相关;同时它又是性能件,减震效果的好坏,对驾乘人员的舒适感受也会产生影响。现有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大都采用左右双减震器结构,左右两根减震器的结构相同。前减震装置按叉管的安装方向又分为正置式减震装置和倒置式减震装置,公告号为CN2621963Y的中国技术专利中提供了一种倒置式前减震装置的结构,主要由活塞连杆组合、工作缸、底阀体、减震弹簧、叉管、定位管、外筒及底筒等组成,活塞连杆组合与底阀体装配在工作缸内形成内置阻尼器,减震弹簧位于叉管内,两端位于底筒与定位管之间,工作缸内装有减震油。摩托车运行时活塞连杆组合在工作缸内上下移动,同时外筒也相对于叉管上下运动,通过内置阻尼器和减震弹簧的作用实现阻尼减震。其不足之处是当摩托车在不平道路上高速运行时,连杆带动活塞在工作缸内移动的速度也高,当活塞在工作缸内下行到最低点而快速复位时,已经流出工作缸内的减震油会来不及回流进工作缸,当活塞再次下行时就会出现阻尼真空现象,使内置阻尼器瞬间失去阻尼力,影响摩托车驾乘舒适性。另外,由于左右两根减震器里都有减震弹簧和减震油,很重,其中一根减震器的下端还要安装前轮刹车装置,从而影响了整车的重力分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通过对两根减震器的结构进行最佳简化,使两减震器协调配合工作,可消除阻尼真空,并减轻重量,有助于整车的重力分配。本技术所述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每根减震器都具有底筒、端盖、叉管及外筒,叉管的一端固定在底筒上,外筒的一端固定在端盖上,外筒与叉管套接在一起形成的减震内腔里有减震机构,其中第一减震器的减震内腔里的减震机构是减震弹簧;第二减震器的减震内腔里的减震机构是包括有活塞体、连杆及工作缸的内置阻尼器,减震内腔里充有2~5个大气压的气体介质,工作缸里注有减震器油。上述第一减震器里,减震弹簧一端顶靠在定位座上,另一端由衬套座限位,定位座固定在底筒内底部,衬套座固定在连杆的一端,连杆的另一端联接在端盖上,叉管的端部设有限位垫,限位垫与衬套座之间有缓冲垫,衬套座与叉管内壁间设有活塞环。上述第二减震器里,端盖上开有加气孔,端盖内设有密封胶头将加气孔的内端堵住,密封胶头与活塞连杆组合端之间形成的弹簧腔里设有支撑弹簧,端盖上设有径向导气孔使上述弹簧腔与减震内腔相通。上述第一减震器为左减震器,第二减震器为右左减震器。本技术的两根减震器中,其中一根减震器减震内腔里的减震机构是减震弹簧,即与公开号为CN2621963Y的中国技术专利中提供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相比,省掉了由活塞体、连杆、工作缸及底阀体构成的内置阻尼器,与另一根减震器配合工作时,主要起复位的作用。另一根减震器减震内腔里的减震机构是由活塞体、连杆、工作缸及底阀体构成的内置阻尼器,即与公开号为CN2621963Y的中国技术专利中提供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相比,省掉了减震弹簧,并在减震内腔里充入2~5个大气压的气体介质,当摩托车在不平道路上高速运行时,连杆带动活塞在工作缸内移动的速度也高,当活塞在工作缸内下行到最低点而快速复位时,已经流出工作缸内的减震油会在高压气体介质的压迫下迅速回流进工作缸,避免工作缸内出现瞬间真空,从而避免阻尼真空现象的发生。由于两根减震器的结构都进行了简化,省掉了一些零件,重量大大减轻,从而有助于整车重量的分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两根减震器的结构都大大简化,并进行了优化匹配,两减震器协调配合工作,可消除阻尼真空,并减轻重量,有助于整车的重力分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第一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第二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X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2的Y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2的Z局部放大图;图6是图2的W局部放大图。图中底筒1 端盖2 叉管3 外筒4 减震内腔5 减震弹簧6 工作缸7 底阀体8 阀孔8a 定位座9 衬套座10 连杆11 限位垫12 缓冲垫13活塞环14 加气孔15 密封胶头16 活塞体17 阀孔17a 弹簧腔18 支撑弹簧19 径向导气孔20 螺钉21 垫片22 螺母23 孔用弹性挡圈24 螺钉25 槽孔26 连杆27 腔室28 下腔室29 缓冲簧30 阀片31 弹簧片32阀片33 弹簧片34 阻尼小孔35 O形圈36 螺母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由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组成,每根减震器都具有底筒1、端盖2、叉管3及外筒4,叉管3的一端固定在底筒1上,外筒4的一端固定在端盖2上,外筒4与叉管3套接在一起形成的减震内腔5里有减震机构,其中第一减震器减震内腔5里的减震机构是减震弹簧6;第二减震器减震内腔5里的减震机构是由活塞体17、连杆27、工作缸7及底阀体8构成内置阻尼器,工作缸7里注有减震器油,第二减震器减震内腔5里充有2~5个大气压的气体介质,即与公开号为CN2621963Y的中国技术专利中提供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相比,第一减震器里没有内置阻尼器,第二减震器里没有减震弹簧。在图1、图3所示的第一减震器里,减震弹簧6一端顶靠在定位座9上,另一端由衬套座10限位,定位座9通过螺钉21固定在底筒1内底部,衬套座10通过两垫片22及螺母23固定在连杆11的一端,连杆11的另一端螺纹联接在端盖2上,叉管3的端部设有限位垫12,限位垫12与衬套座10之间有缓冲垫13,起复位缓冲作用,限位垫12的外侧由孔用弹性挡圈24限位,衬套座10与叉管3内壁间设有活塞环14。第一减震器的减震内腔5里加有少量的减震油,起润滑叉管3内壁的作用。在图2、图4所示的第二减震器里,端盖2上开有加气孔15,端盖2内设有密封胶头16将加气孔15的内端堵住,外端由O形圈36和螺钉25密封,密封胶头16与连杆27端之间形成的弹簧腔18里设有支撑弹簧19,端盖2上设有径向导气孔20使上述弹簧腔18与减震内腔5相通,加气针从端盖2外通过加气孔15轴向扎进密封胶头16,就可向减震内腔5里充入高压气体介质。在图2、图5及图6所示的第二减震器里,连杆27的一端螺纹联接在端盖2上,另一端伸入工作缸7中,并通过螺母37与活塞体17相联,活塞体17将工作缸7分隔成上、下腔室28和29,上腔室28里设有缓冲簧30,活塞体17上阀孔17a的上端安装有阀片31和弹簧片32,底阀体8上阀孔8a的上端安装有阀片33和弹簧片34,两阀片31、33上均开有阻尼小孔35,工作缸7的侧壁上设有槽孔26使底阀体8上的阀孔8a与减震内腔5相通。活塞体17上阀孔17a的孔径大于阀片31上阻尼小孔35的孔径,底阀体8上阀孔8a的孔径大于阀片33上阻尼小孔35的孔径。本技术安装在摩托车上后第一减震器和第一减震器的上、下端处于联动状态。第一减震器为左减震器,第二减震器为右减震器,也可让第二减震器为左减震器,第一减震器为右减震器。在第一减震器里,减震弹簧6除起缓冲减震作用外,主要起复位的作用,限位垫12与衬套座10之间的缓冲垫13起缓冲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每根减震器都具有底筒(1)、端盖(2)、叉管(3)及外筒(4),叉管(3)的一端固定在底筒(1)上,外筒(4)的一端固定在端盖(2)上,外筒(4)与叉管(3)套接在一起形成的减震内腔(5)里有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    A、第一减震器的减震内腔(5)里的减震机构是减震弹簧(6);    B、第二减震器的减震内腔(5)里的减震机构是包括有活塞体(17)、连杆(27)及工作缸(7)的内置阻尼器,减震内腔(5)里充有2~5个大气压的气体介质,工作缸(7)里注有减震器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海李植彭青松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渝安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