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阻尼可调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172272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8 0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复阻尼可调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包括双筒缸体和叉管组合,双筒缸体包括外管、内管和端盖,叉管组合包括叉管和底阀座组件,叉管的下端固定在下脚上,叉管的上部和底阀座组件一起伸入双筒缸体的外腔中,在叉管内还安装有前减震弹簧和内管接头,底阀座组件与内管接头之间套装有缓冲弹簧,内管接头外由上向下固套有主活塞和回复阻尼钢片,并通过主活塞锁紧螺母锁紧,前减震弹簧的上端抵在主活塞锁紧螺母上,前减震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叉管底部的减震簧底座上;主活塞的腰部开有环形槽,环形槽外活动套装有活塞环,油针活塞遮挡下侧壁孔的面积决定了回复阻尼的大小。优化了减震阻力油压缩通道和回复通道,且可调节回复阻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减震装置,特别是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车辆因各种路面需求,皆会在前轮及前悬挂部位装配前减震器,借此来抵消车辆承受路面及承载物带来的作用力,提高车辆驾乘的舒适性。传统的倒置式前减震,主要由双筒缸体和叉管组合组成。双筒缸体通常由固连在一起的外管、内管和端盖组合而成,双筒缸体包括内腔和外腔。叉管组合通常由叉管,以及固连在叉管上端的底阀座组件组成。叉管的下端固定在下脚上,叉管的上部和底阀座组件铆固后一起伸入双筒缸体的外腔中。在叉管内还安装有前减震弹簧和减震簧底座,通过前减震弹簧和液压油的运动,实现减震的效果。现有的倒置式前减震装置,结构及油路较为复杂,零件数量多、减震效果不够理想。同时,倒置式前减震的回复阻尼在设计时已确定,其预压阻尼力只能与某一行驶特性相匹配,并不能满足车辆多工况的要求,其车辆操控性及舒适性仍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回复阻尼可调的倒置式前减震,并通过优化油路结构,减少零件数量,提高减震效果,提高驾乘的舒适性,满足多工况行驶要求。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回复阻尼可调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包括双筒缸体和叉管组合,所述双筒缸体包括固连在一起的外管(I)、内管(2)和端盖(3),所述叉管组合包括叉管(4),以及固连在叉管(4)上端的底阀座组件(5),所述叉管(4)的下端固定在下脚(6)上,叉管(4)的上部和底阀座组件(5) —起伸入双筒缸体的外腔中,在所述叉管⑷内还安装有前减震弹簧(7),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的下端接有内管接头(8),底阀座组件(5)与内管接头(8)之间套装有缓冲弹簧(9),所述内管接头(8)外由上向下固套有主活塞(10)和回复阻尼钢片(11),并通过主活塞锁紧螺母(12)锁紧,所述前减震弹簧(7)的上端抵在主活塞锁紧螺母(12)上,前减震弹簧(7)的下端固定在叉管(4)底部的减震簧底座(14)上;所述主活塞(10)的腰部开有环形槽(10a),主活塞(10)上部的外壁上开有贯通至环形槽(1a)的纵向缺槽(10b),相邻纵向缺槽(1b)之间的活塞主体(1c)上开有上下贯通的第一油孔(203),所述环形槽(1a)外活动套装有活塞环(13);所述内管⑵中装有油针(21),油针(21)的上端由下向上依次设置有油针底座(22)、过渡螺栓(17)和调节螺栓(18),所述油针(21)与油针底座(22)通过螺纹连接,过渡螺栓(17)的下端抵在油针底座(22)的顶部,过渡螺栓(17)与内管(2)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栓(18)的下端穿过端盖(3)插入过渡螺栓(17)顶部对应设置的缺槽(17a)内并能带动过渡螺栓(17) —起转动;所述内管(2)的下端设置有油针活塞(19),所述油针活塞(19)遮挡下侧壁孔(201)的面积决定了下侧壁孔(201)的过油量,所述油针活塞(19)与内管接头(8)之间装有油针复位弹簧(20),所述油针活塞(19)上开有第二油孔(204);当减震装置受到向下的作用力并开始压缩前减震弹簧(7)时,所述活塞环(13)在第一油腔(101)油压的推动下向上运动并抵在环形槽(1a)的顶部,位于第一油腔(101)的一部分油液经主活塞(10)与叉管(4)之间的缝隙进入纵向缺槽(10b),最后流入底阀座组件(5)与主活塞(10)之间的第二油腔(102);位于第一油腔(101)的另一部分油液流入内管⑵内腔中并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内管⑵的下侧壁孔(201)进入所述第二油腔(102),另外一路依次经过油针活塞(19)上的第二油孔(204)、内管(2)的上侧壁孔(202)进入底阀座组件(5)与端盖(3)之间的第三油腔(103);当前减震弹簧(7)开始回复时,回复阻尼钢片(11)的外侧端在第二油腔(102)油压的推动下向下翘曲从而露出第一油孔(203),同时活塞环(13)向下运动并抵在环形槽(1a)的底部,位于第二油腔(102)的一部分油液经第一油孔(203)回到第一油腔(101),直至第二油腔(102)油压不足以推动回复阻尼钢片(11)翘曲为止;位于第二油腔(102)的另一部分油液经下侧壁孔(201)回到内管(2)内腔中,位于第三油腔(103)的油液依次经过上侧壁孔(202)、第二油孔(204)回到内管(2)内腔中,汇合后一起流回第一油腔(101)中。优选为,所述内管(2)中部固定套装有行程限位板(16)和防撞底胶(15),防撞底胶(15)位于行程限位板(16)的下方。行程限位板用于对底阀座组件进行上限位,防止过渡压缩前减震装置,防撞底胶用于缓冲底阀座组件对行程限位板的撞击。进一步,所述端盖(3)上开有与双筒缸体外腔相通的通气孔,并通过放气螺栓(23)堵住。前减震装置运动过程中产生热量,使腔体内的气体膨胀,压力增大,需要泄压时,可打开放气螺栓放气。本技术通过在前减震装置内设置主活塞、回复阻尼钢片和活塞环,活塞环和回复阻尼钢片作为其中两个油路的自动阀门,根据油压的大小选择打开和关闭,从而在压缩和回复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油路,连通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整个油路在压缩过程中始终为三个油路,而在回复过程中刚开始为三个油路,之后为两个油路,优化了减震阻力油压缩通道和回复通道;另外,当车遇到颠簸严重的路面及载重量增加时,需要增大前减震的回复阻尼时,通过拧动调节螺栓带动过渡螺栓转动,并推动油针和油针活塞向下移动并逐渐增大下侧壁孔的遮挡面积,回复阻尼也随之增大,直至将下侧壁孔完全堵住时,回复阻尼最大。在压缩过程中,下侧壁孔的过油量占整个压缩油路的过油量的比例很小,因此对整个压缩阻尼的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回复过程中,下侧壁孔的过油量占整个回复油路的过油量的比例很大,因此对回复阻尼的调节起决定性的作用。该结构有助于提高整车通过性及舒适性,具有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减震性能好等特点,并能满足不同路况的行驶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外形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图4是图2的B部放大图。图5是图2中主活塞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剖视图之一。图7是图5的剖视图之二。图8是图2中回复阻尼钢片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压缩状态的油路图。图10是本技术回复状态的油路图。图11是回复阻尼最小的状态。图12是回复阻尼最大的状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结合图1、图2所示,一种回复阻尼可调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主要由双筒缸体和叉管组合两部分组成。其中,双筒缸体主要由外管丨、内管2和端盖3固连在一起构成,双筒缸体包括内腔和外腔,外管1、内管2分别与端盖3通过螺纹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端盖3上设置有外螺纹用于与外管I连接;端盖3上设置有内螺纹用于与内管2连接,并通过螺母锁紧。叉管组合主要由叉管4,以及固连在叉管4上端的底阀座组件5组成。叉管4的下端固定在下脚6上,叉管4的上部和底阀座组件5 —起伸入双筒缸体的外腔中,在叉管4内还安装有前减震弹簧7,以上所述与现有的倒置式前减震装置结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区别在于:内管2的下端接有内管接头8,内管2与内管接头8最好通过螺纹连接。底阀座组件5与内管接头8之间套装有缓冲弹簧9,内管接头8外由上向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回复阻尼可调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包括双筒缸体和叉管组合,所述双筒缸体包括固连在一起的外管(1)、内管(2)和端盖(3),所述叉管组合包括叉管(4),以及固连在叉管(4)上端的底阀座组件(5),所述叉管(4)的下端固定在下脚(6)上,叉管(4)的上部和底阀座组件(5)一起伸入双筒缸体的外腔中,在所述叉管(4)内还安装有前减震弹簧(7),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的下端接有内管接头(8),底阀座组件(5)与内管接头(8)之间套装有缓冲弹簧(9),所述内管接头(8)外由上向下固套有主活塞(10)和回复阻尼钢片(11),并通过主活塞锁紧螺母(12)锁紧,所述前减震弹簧(7)的上端抵在主活塞锁紧螺母(12)上,前减震弹簧(7)的下端固定在叉管(4)底部的减震簧底座(14)上;所述主活塞(10)的腰部开有环形槽(10a),主活塞(10)上部的外壁上开有贯通至环形槽(10a)的纵向缺槽(10b),相邻纵向缺槽(10b)之间的活塞主体(10c)上开有上下贯通的第一油孔(203),所述环形槽(10a)外活动套装有活塞环(13);所述内管(2)中装有油针(21),油针(21)的上端由下向上依次设置有油针底座(22)、过渡螺栓(17)和调节螺栓(18),所述油针(21)与油针底座(22)通过螺纹连接,过渡螺栓(17)的下端抵在油针底座(22)的顶部,过渡螺栓(17)与内管(2)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栓(18)的下端穿过端盖(3)插入过渡螺栓(17)顶部对应设置的缺槽(17a)内并能带动过渡螺栓(17)一起转动;所述内管(2)的下端设置有油针活塞(19),所述油针活塞(19)遮挡下侧壁孔(201)的面积决定了下侧壁孔(201)的过油量,所述油针活塞(19)与内管接头(8)之间装有油针复位弹簧(20),所述油针活塞(19)上开有第二油孔(204);当减震装置受到向下的作用力并开始压缩前减震弹簧(7)时,所述活塞环(13)在第一油腔(101)油压的推动下向上运动并抵在环形槽(10a)的顶部,位于第一油腔(101)的一部分油液经主活塞(10)与叉管(4)之间的缝隙进入纵向缺槽(10b),最后流入底阀座组件(5)与主活塞(10)之间的第二油腔(102);位于第一油腔(101)的另一部分油液流入内管(2)内腔中并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内管(2)的下侧壁孔(201)进入所述第二油腔(102),另外一路依次经过油针活塞(19)上的第二油孔(204)、内管(2)的上侧壁孔(202)进入底阀座组件(5)与端盖(3)之间的第三油腔(103);当前减震弹簧(7)开始回复时,回复阻尼钢片(11)的外侧端在第二油腔(102)油压的推动下向下翘曲从而露出第一油孔(203),同时活塞环(13)向下运动并抵在环形槽(10a)的底部,位于第二油腔(102)的一部分油液经第一油孔(203)回到第一油腔(101),直至第二油腔(102)油压不足以推动回复阻尼钢片(11)翘曲为止;位于第二油腔(102)的另一部分油液经下侧壁孔(201)回到内管(2)内腔中,位于第三油腔(103)的油液依次经过上侧壁孔(202)、第二油孔(204)回到内管(2)内腔中,汇合后一起流回第一油腔(101)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旭汤永强郗鲸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弓虽工页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