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器、转向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683349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6 15: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器、转向系统及车辆,其中,转向器包括:上轴承套、下轴承套、堵盖、输入轴总成、输入轴壳体、转向结构以及弹簧;所述上轴承套、转向结构、下轴承套、弹簧以及堵盖依次套设于所述输入轴总成上,所述弹簧位于所述下轴承套、堵盖以及输入轴总成形成的密闭空间内且呈压缩状态,所述上轴承套与下轴承套通过所述转向结构与所述输入轴总成间接接触;所述输入轴壳体套设于所述上轴承套、下轴承套和堵盖上。本方案通过在下轴承套、堵盖以及输入轴总成形成的密闭空间内设置呈压缩状态的弹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转向器的输入轴轴承磨损导致轴向间隙变大而降低驾驶者对车辆的满意度且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是指一种转向器、转向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现有转向器的结构均采用球轴承进行支撑固定,转向器输入轴的球轴承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轴向力以及使用过程中磨损会导致输入轴轴向间隙变大,使得转向过程中转向输入轴的转动的自由行程增加,这样影响转向系统对车辆的响应,从而降低了驾驶者对车辆的满意度,同时过大的间隙也会导致驾驶者在转向过程中不能准确的预估转向角度,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转向器、转向系统及车辆,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转向器的输入轴轴承磨损导致轴向间隙变大而降低驾驶者对车辆的满意度且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器,包括:上轴承套、下轴承套、堵盖、输入轴总成、输入轴壳体、转向结构以及弹簧;其中,所述上轴承套、转向结构、下轴承套、弹簧以及堵盖依次套设于所述输入轴总成上,所述弹簧位于所述下轴承套、堵盖以及输入轴总成形成的密闭空间内且呈压缩状态,所述上轴承套与下轴承套通过所述转向结构与所述输入轴总成间接接触;所述输入轴壳体套设于所述上轴承套、下轴承套和堵盖上。其中,所述转向结构为循环球结构。其中,所述输入轴总成上设有与球珠相配合的沟槽。其中,所述转向结构为齿条结构。其中,所述输入轴总成上设有与齿条配合的齿轮。其中,所述堵盖与所述输入轴壳体之间为螺纹连接;与所述输入轴总成之间通过密封件可转动连接,与所述下轴承套之间固定连接。其中,所述输入轴壳体与所述上轴承套和下轴承套之间均为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弹簧与所述输入轴总成之间为间隙配合。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包括:上述的转向器。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系统。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上述方案中,所述转向器通过在下轴承套、堵盖以及输入轴总成形成的密闭空间内设置呈压缩状态的弹簧,来改进轴向间隙从而控制转向器的输入轴的自由行程,改进转向器的响应,将输入轴轴承的磨损量通过弹簧的变形来弥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转向器的输入轴轴承磨损导致轴向间隙变大而降低驾驶者对车辆的满意度且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同时弹簧也能启到一定的吸能的作用,将转向器输入轴的轴向的产生的冲击也可通过弹簧的变形进行吸能,这样对输入轴轴承也能启动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小输入轴轴承的损坏,增加输入轴轴承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I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中由于转向器的输入轴轴承磨损导致轴向间隙变大而降低驾驶者对车辆的满意度且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提供一种转向器,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上轴承套1、下轴承套2、堵盖3、输入轴总成4(包括输入轴轴承)、输入轴壳体5、转向结构6以及弹簧7 ;其中,所述上轴承套1、转向结构6、下轴承套2、弹簧7以及堵盖3依次套设于所述输入轴总成4上,所述弹簧7位于所述下轴承套2、堵盖3以及输入轴总成4形成的密闭空间8内且呈压缩状态,所述上轴承套I与下轴承套2通过所述转向结构6与所述输入轴总成4间接接触;所述输入轴壳体5套设于所述上轴承套1、下轴承套2和堵盖3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所述转向器通过在下轴承套2、堵盖3以及输入轴总成4形成的密闭空间8内设置呈压缩状态的弹簧7,来改进轴向间隙从而控制转向器的输入轴的自由行程,改进转向器的响应,将输入轴轴承的磨损量通过弹簧7的变形来弥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转向器的输入轴轴承磨损导致轴向间隙变大而降低驾驶者对车辆的满意度且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同时弹簧7也能启到一定的吸能的作用,将转向器输入轴的轴向的产生的冲击也可通过弹簧7的变形进行吸能,这样对输入轴轴承也能启动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小输入轴轴承的损坏,增加输入轴轴承的使用寿命。本技术实施例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转向结构6为循环球结构;对应的,所述输入轴总成4上设有与球珠相配合的沟槽。第二种:所述转向结构为齿条结构;对应的,所述输入轴总成上设有与齿条配合的齿轮。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堵盖3与所述输入轴壳体5之间为螺纹连接;与所述输入轴总成4之间通过密封件可转动连接,与所述下轴承套2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输入轴壳体5与所述上轴承套I和下轴承套2之间均为固定连接。为了延长弹簧的使用寿命以及配合其他相关部件的运动,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弹簧7与所述输入轴总成4之间为间隙配合。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改进转向器输入轴的轴向支撑,有效改善输入轴因输入轴轴承磨损带来的轴向间隙,即改善转向器由于使用过程中输入轴轴承磨损产生的轴向间隙增大而影响转向器的输入特性的问题,改进转向器的输入和输出的响应,从而改善转向器输入轴在转动过程中自由行程的问题。另,本方案适用于汽车上不同类型的转向器结构上。如图1和图2所示,进一步来说,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弹簧7变形将输入轴轴承的磨损吸收掉,保证输入轴轴承不至于因磨损而对转向器的输入轴的轴向间隙产生影响,采用本方案需要根据输入轴的类型适当的改进输入轴轴承,以便于将本方案应用于输入轴上,即需要调整输入轴轴承与相关配合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即预留出弹簧7布置空间,并且也需要将支撑座(堵盖3)的尺寸与输入轴轴承和弹簧7相匹配。本方案中输入轴轴承及弹簧7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选择,通过调整弹簧力控制转向器的输入轴的轴向间隙,即控制输入轴的转动的自由行程,从而保证了转向器能准确的将驾驶者的输入通过转向器传递给车轮,准确的反应驾驶者的意图,改进了转向器的响应性能。也就是说,本方案通过设计输入轴轴承结构的尺寸以及弹簧7的直径、圈数来控制弹簧力的大小,通过合适的匹配弹簧力将其用在相应的转向器的输入轴轴承部分,这样既可以保证转向器输入轴合理摩擦力,同时也可以对轴向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总之,本方案将输入轴轴承的磨损通过弹簧7的变形进行调整吸收,弥补输入轴的轴向间隙,另外增加弹簧7也对转向输入轴的轴向冲击有一定的吸能作用(缓冲能力),即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冲击通过结构的传递作用在输入轴上,而弹簧7通过变形能吸收一部分的冲击能量,这样对输入轴轴承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提高了转向器的耐久性能,增加了转向器的寿命。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包括:上述的转向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转向器的所述实现实施例均适用于该转向系统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系统。其中,上述转向系统的所述实现实施例均适用于该车辆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以上所述的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转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轴承套、下轴承套、堵盖、输入轴总成、输入轴壳体、转向结构以及弹簧; 其中,所述上轴承套、转向结构、下轴承套、弹簧以及堵盖依次套设于所述输入轴总成上,所述弹簧位于所述下轴承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轴承套、下轴承套、堵盖、输入轴总成、输入轴壳体、转向结构以及弹簧;其中,所述上轴承套、转向结构、下轴承套、弹簧以及堵盖依次套设于所述输入轴总成上,所述弹簧位于所述下轴承套、堵盖以及输入轴总成形成的密闭空间内且呈压缩状态,所述上轴承套与下轴承套通过所述转向结构与所述输入轴总成间接接触;所述输入轴壳体套设于所述上轴承套、下轴承套和堵盖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志刚刘博江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