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40787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24 17: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包括:相互绝缘的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和多条触控引线;所述触控引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平行,每一触控引线包括多个引线部和多个连接部,所述引线部与所述栅极线同层设置,且每一引线部设置于相邻两条栅极线之间;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引线部位于不同导电层,且所述连接部通过过孔连接相邻两个引线部。将触控引线设置为多个引线部和多个连接部的走线,并且将其引线部设置于与栅极线同层,而后过孔连接方式将相邻两个引线部电性连接,进而可以增大引线部与触控电极所在导电层之间的距离,并降低了引线部和与其位置对应的触控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保证了显示装置的触控精准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邻域,更为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触控显示的发展初始阶段,触控显示面板是由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贴合而成,以实现触控显示。需要单独制备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成本高,厚度较大,且生产效率低。随着自容式触控显示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可以将显示面板中阵列基板的公共电极兼做自容式触控检测的触控感测电极,通过分时驱动,分时序的进行触控控制与显示控制,可以同时实现触控与显示功能。这样,将触控感测电极直接集成在显示面板内,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面板厚度。当复用公共电极作为触控感测电极时,需要将公共电极层分割为多个独立的触控电极。同时,为了实现触控与显示的分时控制,需要为每个触控电极通过触控引线在触控时段为对应触控电极提供触控感测信号,而在显示时时段为对应触控电极提供显示驱动电压。但是,现有的自容式触控显示装置,其触控精准度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将触控引线中的引线部设置于与栅极线同层,减小触控引线和与其经过的触控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提高显示装置的触控精准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阵列基板,包括:相互绝缘的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和多条触控引线;所述触控引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平行,每一触控引线包括多个引线部和多个连接部,所述引线部与所述栅极线同层设置,且每一引线部设置于相邻两条栅极线之间;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引线部位于不同导电层,且所述连接部通过过孔连接相邻两个引线部。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的阵列基板。最后,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体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包括:相互绝缘的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和多条触控引线;所述触控引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平行,每一触控引线包括多个引线部和多个连接部,所述引线部与所述栅极线同层设置,且每一引线部设置于相邻两条栅极线之间;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引线部位于不同导电层,且所述连接部通过过孔连接相邻两个引线部。由上述内容可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将触控引线设置为多个引线部和多个连接部的走线,并且将其引线部设置于与栅极线同层,而后过孔连接方式将相邻两个引线部电性连接,进而可以增大引线部与触控电极所在导电层之间的距离,并降低了引线部和与其位置对应的触控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保证了显示装置的触控精准度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的一种阵列基板的触控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a至图3c为图2中沿aa’方向的一种切面图;图4b至图4c为图2中沿aa’方向的另一种切面图;图5a至图5d为图2中沿aa’方向的又一种切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正如
技术介绍
所述,现有的自容式触控显示装置,其触控精准度较低。专利技术人研宄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触控引线所在导电层和触控电极所在导电层之间间距小,触控引线和其经过的触控电极之间具有耦合电容较大,进而导致显示装置的触控精准度降低。具体的,参考图1所示,图1为现有的一种阵列基板的触控结构示意图。阵列基板的公共电极层被分割为多个相互独立的触控电极101。每个触控电极101均通过各自对应的触控引线102连接至驱动电路1C。驱动电路IC输出触控感测信号并通过触控引线102传输至与其对应的触控电极101上。当触控感测信号由M点传输至N点时,由于M点至N点之间的触控引线102需要经过多个触控电极101,且该触控引线102与触控电极101之间的间距较小。故,触控引线102和其经过的触控电极101之间具有耦合电容较大。因此,触控感测信号由M点传输至N点时出现干扰,导致与触控引线102连接的触控电极101在有限时间内充入的触控感测信号不能满足要求,进而出现显示装置的触控精准度降低的问题。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通过增大触控引线和其经过的触控电极之间的间距,以减小触控引线和其经过触控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进而提高采用该阵列基板的显示装置的触控精准度。具体结合图2至图5d所示,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进行详细的描述。参考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体现的只是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域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相互绝缘的多条栅极线1、多条数据线2和多条触控引线3。触控引线3的延伸方向与数据线2的延伸方向平行。每一触控引线3包括多个引线部31和多个连接部32。引线部31与栅极线I同层设置,且每一引线部31设置于相邻两条栅极线I之间。连接部32与引线部31位于不同导电层,且连接部32通过过孔连接相邻两个引线部31。在阵列基板中,栅极线I所在导电层与公共电极层之间的间距较大,将触控引线3分为两部分,即多个引线部31和多个连接部32。而后将引线部31与栅极线I同层设置且设置于两条栅极线I之间,并且通过连接部32将相邻两个引线部31连接在一起,保证相邻两个引线部31之间的信号导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增大了触控引线3中引线部31和该触控引线3经过的触控电极之间的间距,降低了触控引线3与其经过的触控电极之前的耦合电容,提高了采用该阵列基板的显示装置的触控精准度。为了避免触控引线对显示装置的透光造成影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引线中引线部和连接部均设置于位置对应的子像素中的遮敝区。另外,为了避免触控引线与数据线之间出现信号干扰,在沿阵列基板的透光方向,触控引线与数据线之间无交叠区域。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部和引线部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过孔连接方式。即,由于触控引线的延伸方向与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平行,且驱动电路设置于触控引线的端部,使得触控引线和栅极线之间具有交叠。因此需要将触控引线分为多个引线部和多个连接部,并将连接部和栅极线设置不同层,进而通过连接部将相邻两个引线部电连接,避免触控引线和栅极线之间短路。具体参考图2所示,其中,栅极线I和数据线2绝缘交叉限定出多个子像素,每一子像素包括透光区10和环绕透光区10的遮敝区20。其中,相邻两个引线部31的相对端均形成有过孔4,而后通过一连接部32通过两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绝缘的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和多条触控引线;所述触控引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平行,每一触控引线包括多个引线部和多个连接部,所述引线部与所述栅极线同层设置,且每一引线部设置于相邻两条栅极线之间;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引线部位于不同导电层,且所述连接部通过过孔连接相邻两个引线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凌霄姚绮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