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悬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3553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提高支承横梁的弹性部件寿命的车辆的悬挂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悬挂装置作为把横梁(1)弹性地支承在车身上的弹性支承部件(17a、17b),由在位置与横梁(1)相同,或者比它还要靠近车辆前方的位置上的用于弹性支承的弹性部件(18),和组装在拖拉臂(4a、4b)上的螺旋弹簧(14),以及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上用于弹性支承的弹性部件(19)组合而成。从后轮(10)通过拖拉臂(4a、4b)传递给横梁(1)的载荷,大致均等地传递给两种弹性部件(18、1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许多弹性部件把支承悬挂臂的横梁安装在车身一侧的车辆的悬挂装置
技术介绍
在独立悬挂着汽车(车辆)的车轮(后轮)的悬挂装置中,有使用拖拉臂(悬挂臂)来悬挂车轮,以使其能上下摇动的结构。通常,这种拖拉臂式的悬挂装置所使用的结构,是把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作为框架,在该横梁的车辆宽度的两侧,布置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拖拉臂,把上述拖拉臂的车辆前方一侧的端部支承在横梁上,能向上、下方向自由摇动,把车轮支承在拖拉臂的车辆后方一侧的端部上,能自由转动,并在拖拉臂与车身的一侧之间装有弹簧。即,这种结构在车轮受到载荷时,拖拉臂便向上、下摇动变位。在这种拖拉臂式的悬挂装置中,为了抑制冲击力和振动传递到车身上去,要把横梁的端部弹性地支承在车身下面。近来,为了减轻负载和提高乘车的心情,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都使用弹性部件把横梁的各端部弹性地支承在车身上。其中的大部分都采用在横梁端部附近和在距离该端部很近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位置上,分别设置弹性部件,从车辆前后方向的两侧支承横梁的端部,用左、右四点的弹性支承,把横梁安装在车身上的结构(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特开2002-127935号公报)。可是,使用拖拉臂的悬挂装置,当考虑组装到车辆上去、确定各个部分时,在结构上,要把横梁上下方向的载荷作用中心,即,从车轮通过拖拉臂传递给横梁的上下方向的载荷的传递中心,在其大部分弹性支承着横梁的弹性部件中,设定在车辆后方一侧的弹性部件的附近。为此,在弹性支承着横梁的弹性部件中,处于车辆后方一侧的弹性部件的负载很大,可能使得车辆后方的弹性部件的寿命偏低。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支承横梁的弹性部件的寿命的车辆悬挂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记载在权利要求1中的专利技术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即,将横梁弹性地支承在车身上的弹性支承部件,由布置在车辆前方的第一弹性部件,和布置在车辆后方的第二弹性部件所构成,上述第二弹性部件布置在车身前后的方向上大致与支承在悬挂臂上的弹簧同样的位置上。借助于这种结构,就能使从车轮通过悬挂臂传递给横梁的载荷,大致相等地传递给第一、第二弹性部件。即,支承在悬挂臂上的弹簧,把载荷从车辆后方传递给车身。在考虑到用这个弹簧来传递载荷时,就能够理解,与有弹簧的位置大致相同的车辆后方的位置,夹着从车轮通过悬挂臂作用在横梁上的上下方向的载荷的传递中心,相对于布置在车辆前方的第一弹性部件来说,除了易于取得载荷的平衡之外,这个位置确实是可远离上述载荷传递中心之处。即,设置在这个位置上的车辆后方的第二弹性部件,在距离作用在横梁上的上下方向的载荷的传递中心确实很远的位置上,也就是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第一弹性部件的均等的、易平衡的位置。因此,从车轮通过悬挂臂传递给横梁的载荷,便大致均等地被传递给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双方,改善了成为损害寿命的主要原因的载荷负担的偏移。权利要求2中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上述目的之外,进一步把第一弹性部件布置在比从车轮通过悬挂臂传递给横梁的上下方向的载荷的传递中心更向前方的位置上。权利要求3中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上述目的之外,进一步使得从载荷的传递中心到上述第一弹性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大致与从载荷的传递中心到上述第二弹性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相等。权利要求4中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上述目的之外,进一步减小横梁相对于上下方向传递过来的载荷的倾斜量,设置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使在上下方向的载荷传递给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的情况下的弹性中心,靠近载荷传递中心,使各弹性部件的弹性中心靠近横梁的载荷传递中心,成为倾斜的主要原因的两个中心的在车辆前后位置上的差就减小了。权利要求5中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上述目的之外,进一步在改善上下方向的载荷的偏移的过程中,为避免第二弹性部件与悬挂臂的干涉,把上述第二弹性部件布置成比悬挂臂更加靠近车辆内侧。权利要求6中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上述目的之外,进一步把悬挂臂的支承车轮的车轮支承部分、支承弹簧的弹簧支承部分,以及支承在横梁上的横梁支承部分大致布置在一条直线上。在考虑把布置在车轮支承部分与横梁支承部分中间的弹簧作为第二弹性部件,把它布置在远离横梁的载荷传递中心的位置,而且能很容易地平衡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载荷的位置上,就能与权利要求1一样,使得从车轮传递过来的上下方向的载荷能大致均衡地传递给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双方。权利要求7中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上述目的之外,悬挂臂的支承在横梁上的另一端分叉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和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且,车辆外侧的端部用车辆外侧支承部分支承在横梁上,车辆内侧的端部用布置在比车辆外侧的支承部分更靠近车辆后方的车辆内侧支承部分,支承在上述横梁上,车辆内侧支承部分把车轮支承部分和弹簧支承部分大致布置成在一条连接的直线上。权利要求8中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为进一步避免上下方向的载荷的极端的偏移,在以从载荷的传递中心到第一弹性部件的前后方向的距离为P,以从载荷的传递中心到第二弹性部件的前后方向的距离为Q时,各参数满足下列公式{(P+Q)/2}×0.7≤P≤{(P+Q)/2}×1.3。权利要求9中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为达到上述目的,使从车轮通过悬挂臂传递给横梁的上下方向的载荷传递中心到第一弹性部件的距离,大致与从传递中心到第二弹性部件的距离相等,从而使得从车轮传递过来的载荷大致均等地传递给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双方。权利要求10中所记载的专利技术,进一步在实用上充分减小横梁的倾斜量,当以从载荷的传递中心到第一弹性部件的前后方向的距离为P,以从载荷的传递中心到第二弹性部件的前后方向的距离为Q,以从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的弹性中心到第一弹性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为U,以从载荷的传递中心到弹性中心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为T时,上述各参数满足下列公式-0.1U≤T≤0.1{(P+Q)-U}。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悬挂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上述悬挂装置的平面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A-A线的,除去差速器之外的悬挂装置的后视图;图4是说明作用在第一、第二弹性部件上的上下方向的载荷的曲线图;图5是说明第一、第二弹性部件上下方向的位移的曲线图。符号说明1.横梁4a、4b.拖拉臂(悬挂臂)9a、9b.摇臂枢轴(车辆外侧的支承部分、车辆内侧的支承部分)10.后轮(车轮)11.轮毂部件14.螺旋弹簧(弹簧)17a、17b.弹性支承部件18、19.弹性部件(第一弹性部件、第二弹性部件)20.托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图1~图3中所示的一个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是在使用本专利技术的、例如在后轮驱动式汽车(车辆)或者前轮驱动式汽车(车辆)的后侧所采用的拖拉臂式悬挂装置的整体外观图;图2是上述悬挂装置的平面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A-A线看到的(除去差速器之外)悬挂装置的后视图。图中的标号1是构成拖拉臂式悬挂装置的框架的横梁,标号2是布置在横梁1中央后方的差速器。另外,横梁1、差速器2都是布置在车身(图中未表示)下侧的部件。横梁1,例如,是由中央向车辆的后方和上方两方面凸出呈山形的、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圆筒形部件构成的。而且,在上述中央的山形部分1a内支承着差速器2的壳体部分,并使差速器2的输入部分2a朝向车辆的前方,另外,标号3是为把差速器2的后端支承在车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悬挂装置,具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其一端支承在车轮侧而另一端向车身前方延伸且支承在上述横梁上的悬挂臂;其下端支承在上述悬挂臂上而其上端支承在车身一侧的弹簧;把上述横梁弹性地支承在车身上的弹 性支承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支承部件,由布置在车辆前方的第一弹性部件,和布置在车辆后方的第二弹性部件构成;上述第二弹性部件布置在车身前后的方向上大致与上述弹簧同样的位置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冲真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