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发生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43474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发生器(10),该制动力发生器(10)包括可连接或连接到制动踏板(12)上并可在制动力发生器(10)的基本壳体(42)中移动的力输入元件(32)。所述制动力发生器(10)还包括:主制动缸(36),一主活塞在其内被可移动地引导,该主活塞和主制动缸(36)一起限定用于产生液压制动压力的主压力腔室;电磁致动力产生装置(38),用于在主活塞上施加致动力;以及至少一个操作位置检测装置(62),用于检测制动力发生器(10)的当前操作位置。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根据制动踏板致动控制致动力产生装置(38),并且所述制动力发生器(10)设有中央电连接器(72),在该中央连接器内一体设有用于使电线(44)接触致动力产生装置(38)和操作位置检测装置(62)的接触元件(82,84,8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发生器,其具有力输入元件,其可连接或连接到制动踏板上,并可在制动力发生器的基本壳体中移动;主缸,一主活塞在其中被可移动地引导,其中该主活塞和主缸限定出用于产生液压制动压力的主压力腔室;电磁致动力产生装置,用于在主活塞上施加致动力;以及至少一个操作位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制动力发生器的当前操作位置,其中可根据制动踏板致动对致动力产生装置进行控制。
技术介绍
在当前传统的制动系统中,主要通过主缸产生作用在车辆车轮制动器上所需的液压制动压力。为此,有必要在所述主缸上引入响应于由车辆驾驶者进行的制动踏板致动而产生的致动力。为了提高致动舒适性,通常通过制动助力器使实际制动踏板力增加预定百分比,从而可以使期望的车辆减速所必需的制动踏板致动力保持足够低,以使每个驾驶者都能够不费力地充分制动车辆。例如从DE 44 05 092中已知这样的具有制动助力器的制动系统。根据该
技术介绍
的制动助力器由包括可控电磁体的电磁辅助控制装置构成,可通过该可控电磁体使一磁衔铁移动以产生制动力。为了对电磁辅助控制装置进行控制,有必要将线路连接到电磁体上。线路还必须连接到各种传感器上,通过这些传感器可确定制动助力器的操作状态。这些线路必须连接到更高级别的控制单元上。在实践中,这带来相当大的布线费用,其中使用了布置在制动助力器的多个位置处的大量不同的插入式电连接器。对于这些制动系统,当时已开始认为驾驶者由于其在制动踏板处的致动动作而总是影响车辆制动器处的液压压力是一个缺点。只要驾驶者的动作有助于制动情况,这就不成问题。然而,只要驾驶者对实际制动情况反应不正确时(例如,对制动压力调节过多或过少),就会对制动性能尤其是制动距离和车辆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在最坏的情况下这会导致事故。目前,现代车辆控制系统(ABS、ESP、TC等)能够根据车辆的瞬时驾驶状态确定在物理极限内的最佳制动功率需求,因而优化了制动操作。然而这样做的先决条件是防止先前所述的驾驶者对制动压力的直接影响。而且,目前也已开始认为驾驶者感觉到在制动踏板处的车辆控制系统的动作(例如,ABS起动时制动踏板处的反复晃动)是无法接受的。为了满足这些与车辆控制系统相关的要求,在现代制动系统中,制动踏板已经与制动力的产生分开,在这种情况下,制动踏板致动仅用于传送驾驶者的减速请求。然后通过单独的制动力产生装置(即,只基于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数据)实现例如用于致动主缸的实际制动力的产生。因此,能够提前检查例如期望的车辆减速是否超过了关于由车辆控制系统(ABS、ESP、TC等)决定的制动距离和车辆稳定性的瞬时有效物理极限。同时,控制单元当然还可补偿由驾驶者调整的不充分减速,以通过更高制动压力的调整而使在紧急情况下的停车距离最小化。例如在根据EP 1 070 006的
技术介绍
中描述了这样的系统。然而,已出现了这样的制动系统,为了即使在制动力产生装置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可靠的制动操作,这些制动系统的制造成本相对较高从而带来了相当大的设备费用。在该
技术介绍
中,为了监控制动力产生装置的当前操作状态也不得不设置大量传感器,并且将这些传感器连接到较高级别的控制装置上,以用于信号传送。这导致以上已概述的缺点,即高布线费用和大量要接触的插入式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最初所述类型的制动力发生器,该制动力发生器确保可容易地安装、经济地布线以及可靠地操作。该目的通过具有最初所述特征的制动力发生器实现,这些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力发生器设有中央电连接器,在该中央电连接器中一体地设置有用于使电线接触到致动力产生装置以及操作位置检测装置的接触元件。由于本专利技术,可通过设置具有控制制动力发生器所需的所有接触元件的中央连接器来使制动力发生器的布线费用保持为较低。因此,当组装了制动力发生器时,为了对其进行控制仅须将中央连接器连接到车辆电子设备上。因此可以使布线费用保持得相对较低。具体地,这避免了在制动力发生器的不同位置处接触大量不同的电连接器的需要。应当指出,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的上下文中,术语“制动力发生器”既涉及象制动力助力器那样仅对通过制动踏板施加的致动力进行加强的装置,又涉及这样的装置,其中通过制动踏板施加的致动力大部分保持不用,而根据踏板致动力由制动力发生器大致全部地产生制动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原理适用于这两种类型的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改进设置成制动力发生器包括控制阀、腔室结构以及电磁致动器,其中所述腔室结构设有真空腔室和工作腔室,工作腔室通过一活动壁和真空腔室分开并可通过控制阀与真空腔室流体相连,并且其中尤其以位置传感器形式的操作位置检测装置设计成用于检测活动壁的当前位置。在这方面,可进一步将所述腔室结构设计成串联腔室结构,该串联腔室结构包括第一腔室结构和与第一腔室结构分开的第二腔室结构,其中第一腔室结构包括第一真空腔室和通过第一活动壁与第一真空腔室分开的第一工作腔室,而且其中第二腔室结构包括第二真空腔室和通过第二活动壁与第二真空腔室分开的第二工作腔室,其中所述第一腔室结构和第二腔室结构可通过控制阀加压。根据本专利技术,必须对位于腔室结构内的致动器进行电控。为此,必须使电线延伸穿过该腔室结构。在所述情况下,可设置成使得从致动器到中央连接器的电线穿过穿透腔室结构的至少一部分的、具体为引导管的引导元件延伸。优选地,具体为引导管的所述引导元件或与其互相作用的制动力发生器的构件在接触位置处设有密封件,以防止腔室结构的功能受损。为防止缆线妨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制动力发生器的各种构件的各个运动,本专利技术的改进设置成从致动器到中央连接器的电线在腔室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中成螺线形地或螺旋形地延伸。因此,这些线路可以补偿各个构件的运动。所述制动力发生器优选设有踏板致动检测装置,尤其是设有布置在制动踏板的转动轴线处的转角传感器,以用于检测该制动踏板的实际偏转。于是可基于所检测到的踏板致动对制动力发生器进行控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制动力发生器还可包括可连接或连接到力输入元件上的踏板反作用力模拟装置。在这方面,在本专利技术的改进中,可设置成所述踏板反作用力模拟装置设有踏板反作用力液压系统,其中该踏板反作用力液压系统设有电控断流阀,该电控断流阀在第一位置(优选在其非作用位置)使踏板反作用力液压系统和力输入元件彼此液压断开,并允许该力输入元件基本无阻尼地运动,而该电控断流阀在第二位置(优选在其作用位置)使踏板反作用力液压系统和力输入元件彼此液压连接。另外关于车辆电子设备中的这些构件的内含物,根据本专利技术可设置成在中央连接器或布置成在该中央连接器空间附近的辅助连接器中一体结合用于使电线接触到踏板致动检测装置或/和断流阀的电接触元件。为了控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制动力发生器,优选设置电子控制装置,该电子控制装置根据操作位置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控制致动力产生装置。在这方面,本专利技术的改进设置成所述电子控制装置电连接到踏板致动检测装置或/和断流阀上。关于所述控制装置,当将该控制装置直接机械装配并电连接到中央连接器和任选地所述至少一个辅助连接器上时,就实现了特别节省空间的布置以及容易的组装。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因为中央连接器与操作位置检测装置一体形成,所以也可以节省安装空间。这可以例如通过将中央连接器一体结合在操作位置检测装置的壳体中而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用于车辆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发生器(10),该制动力发生器(10)具有:力输入元件(32),其可连接或连接到制动踏板(12)上并可在所述制动力发生器(10)的基本壳体(42)中移动;主缸(36),一主活塞在其中被可移动地引导 ,其中所述主活塞和主缸(36)限定出用于产生液压制动压力的主压力腔室;电磁致动力产生装置(38),用于在所述主活塞上施加致动力;以及至少一个操作位置检测装置(62),用于检测所述制动力发生器(10)的当前操作位置;其 中可根据制动踏板致动对所述致动力产生装置(38)进行控制;所述制动力发生器的特征在于,该制动力发生器(10)设有中央连接器(72),在该中央连接器(72)中一体地设置有用于使电线(44)接触到所述致动力产生装置(38)和所述操作位置 检测装置(62)的接触元件(82,84,88)。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彼得施吕特
申请(专利权)人:卢卡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