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的集成布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411394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6 11:08
一种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的集成布置系统,包括大纵梁、过渡梁、尾纵梁、前支撑扭腿、后支撑扭腿、加强扭腿、转向系统支架、转向机、转向泵与转向油罐,其中,转向机、转向泵、转向油罐在转向系统支架上集成设计为一体以减小占用空间与缩短液压管路,适合混合动力客车,而大纵梁、过渡梁、尾纵梁、前支撑扭腿、后支撑扭腿、加强扭腿都是方管梁结构,适合全承载客车。因此,本设计不仅集成性较强、占用空间较小、适合混合动力客车,而且液压管路较短、环保性较强、适合全承载车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的集成布置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属于汽车转向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的集成布置系统,具体适用于在全承载车身上实现转向机、转向泵、转向油罐的集成布置,且占用空间较小、液压管路较短。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节能环保要求和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补助力度的加大,全国多数客车整车厂都在开发研究混合动力客车。同时,已经实施的GB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中11.2章节客车的特殊要求:车长大于11m的公路客车和旅游客车及所有卧铺客车,车身应为全承载整体式框架结构。此外,传统客车转向系统是由发动机附带的转向泵提供液压助力功能,而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通常会采用电动转向泵提供液压助力功能,发动机附带的转向泵体积小,占用空间小,而电动转向泵体积大,占用空间大,因此需要在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上实现转向系统的优化布置方案以节约空间。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2879576U,授权公告日为2013年4月17日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卡车转向散热装置,包括转向油泵、转向油罐、转向回油管路、转向机支架以及转向机,在所述转向机与所述转向油罐之间的转向回油管路中设有一散热器。虽然该设计能通过增设的散热装置降低转向系统的温度上升速度和最高温度,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首先,该设计中的转向机、转向油泵、转向油罐在车架上分散设置,集成性较弱,占用空间较大,若将其应用于混合动力客车,则需要扩充转向油泵现有的占用空间,从而再次增大转向系统的整体占用空间,此外,零部件分散布置会增加维修仓的数量;其次,该设计中转向机、转向油泵、转向油罐分散设置的布置方式,会导致转向液压管路很长,不仅会增加管路布置的成本,而且会增大管路的阻力,耗能升高,不环保;再次,该设计中,作为转向系统布置基础的支架都是传统的槽型梁结构,转向系统用螺栓固定在槽型梁上,而全承载车身要求的方管梁结构不能用螺栓固定,只能焊接,焊接对支架的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故传统的布置结构难以满足全承载客车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集成性较弱、占用空间较大、不适合全承载车身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集成性较强、占用空间较小、适合全承载车身的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的集成布置系统。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的集成布置系统,包括大纵梁及其上设置的转向机、转向泵、转向油罐,且转向机通过转向系统支架与大纵梁相连接;所述集成布置系统还包括前支撑扭腿、后支撑扭腿与加强扭腿;所述前支撑扭腿的内端与大纵梁的前端垂直连接,大纵梁的后端与后支撑扭腿的内端垂直连接,后支撑扭腿的外端、前支撑扭腿的外端分别与加强扭腿的两端垂直连接,前支撑扭腿、加强扭腿、后支撑扭腿上共连接有同一个转向系统支架,该转向系统支架上连接有转向机、转向泵、转向油罐。所述集成布置系统还包括过渡梁及高于大纵梁设置的尾纵梁,所述后支撑扭腿包括后中竖梁及两两相互平行的后上横梁、后中横梁与后下横梁,所述加强扭腿包括加强横梁与加强竖梁;所述大纵梁的后端经过渡梁与尾纵梁相连接,尾纵梁上近尾纵梁、过渡梁交接处的部位与后上横梁的内端相连接,过渡梁上近过渡梁、大纵梁交接处的部位与后中横梁的内端相连接,后中横梁的外端与后中竖梁的中部相连接,后中竖梁的两端分别与后上横梁中部、后下横梁的内端相连接,后下横梁的外端经加强横梁后与前支撑扭腿的的外端相连接,加强横梁的中部与加强竖梁垂直连接,且在前支撑扭腿、加强横梁、加强竖梁、后下横梁上共连接有同一个转向系统支架;所述转向系统支架上位于后下横梁、加强竖梁之间的部位开设有与转向泵相连接的泵安装孔,转向系统支架上位于加强竖梁、前支撑扭腿之间的部位开设有外折弯边,该外折弯边上开设有与转向油罐相连接的油罐安装孔,转向系统支架上位于加强横梁、大纵梁之间的部位开设有与转向机相配合的转向机安装孔、输出轴通过孔,大纵梁位于转向机的内侧,转向油罐、转向泵位于转向机的外侧,且转向泵的尾部位于后上横梁、后下横梁之间。所述转向机的输入端与中间传动轴相连接,转向机的输出端穿经输出轴通过孔后与转向垂臂上远离大纵梁的一端相连接,转向垂臂上近大纵梁的一端与转向直拉杆的一端相连接,转向直拉杆的另一端经后中横梁下方穿过后延伸至近尾纵梁后端处设置。所述转向系统支架的前端设置有前折弯边,转向系统支架的外端设置有外折弯边,转向系统支架的内端设置有内折翻边。所述内折翻边与前折弯边的一端之间设置有前折弯翻边工艺缺口,前折弯边的另一端与外折弯边的一端之间设置有一号外折弯翻边工艺缺口,外折弯边的另一端则设置有二号外折弯翻边工艺缺口。所述转向系统支架的前端与前支撑扭腿的内侧相焊接,转向系统支架的外端的底面与加强扭腿的顶部相焊接,转向系统支架的后端与后下横梁的顶部相焊接。所述转向系统支架上位于加强横梁、加强竖梁交接处正上方的部位开设有加强梁焊接缺口,转向系统支架上位于后中竖梁、后下横梁交接处上方的部位开设有后支撑扭腿焊接缺口。所述大纵梁、尾纵梁、过渡梁、前支撑扭腿、后支撑扭腿、加强扭腿的制造材料都是矩形的方管梁。所述转向泵的进油口低于转向油罐的出油口设置,且转向泵是电动转向泵。所述转向泵与转向系统支架之间安装有减震软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一种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的集成布置系统中,在一个转向系统支架上连接有转向机、转向泵、转向油罐,实现了转向系统的集成化布置,大大降低了转向系统的占用空间,空间小不仅有利于解决电动转向泵体积大的问题,以适合混合动力客车,而且能减少维修仓的数量,降低成本;同时,转向机、转向泵、转向油罐的集成化布置减小了三者之间的距离,从而缩短了液压管路的长度,有利于减小成本与降低能耗,环保性较强。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仅集成性较强、占用空间较小、适合混合动力客车,而且维修仓较少、液压管路较短、环保性较强。2、本专利技术一种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的集成布置系统中,增设了前支撑扭腿、后支撑扭腿、加强扭腿以配合转向系统的集成化,增设的部件不仅为转向系统与其他设备,如中间传动轴、转向垂臂、转向直拉杆之间的连接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安装效率,而且增强了转向系统支架与车身连接的牢固性,从而克服集成化所带来的转向扭矩增加的问题,提高了本设计应用的安全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安全性较强。3、本专利技术一种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的集成布置系统中,增设的前支撑扭腿、后支撑扭腿、加强扭腿,以及原本存在的大纵梁等支架都是方管梁结构,符合全承载车身的要求,使得本设计所提供的集成布置系统能够满足全承载车辆的要求。因此,本专利技术适合全承载车身。4、本专利技术一种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的集成布置系统中,包括的转向系统支架、前支撑扭腿、后支撑扭腿、加强扭腿、大纵梁等支架结构,不仅自身结构简单,便于制造与使用,而且整体布局清晰,便于安装,适合于批量装车,利于提供工作效率。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能提高工作效率。5、本专利技术一种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的集成布置系统中,采用的转向泵是电动转向泵,能耗低,节约环保,此外,在转向泵与转向系统支架之间安装有减震软垫,可有效减振。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仅环保性较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的集成布置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的集成布置系统,包括大纵梁(5)及其上设置的转向机(6)、转向泵(7)、转向油罐(8),且转向机(6)通过转向系统支架(4)与大纵梁(5)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布置系统还包括前支撑扭腿(1)、后支撑扭腿(2)与加强扭腿(3);所述前支撑扭腿(1)的内端与大纵梁(5)的前端垂直连接,大纵梁(5)的后端与后支撑扭腿(2)的内端垂直连接,后支撑扭腿(2)的外端、前支撑扭腿(1)的外端分别与加强扭腿(3)的两端垂直连接,前支撑扭腿(1)、加强扭腿(3)、后支撑扭腿(2)上共连接有同一个转向系统支架(4),该转向系统支架(4)上连接有转向机(6)、转向泵(7)、转向油罐(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的集成布置系统,包括大纵梁(5)及其上设置的转向机(6)、转向泵(7)、转向油罐(8),且转向机(6)通过转向系统支架(4)与大纵梁(5)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布置系统还包括前支撑扭腿(1)、后支撑扭腿(2)与加强扭腿(3);所述前支撑扭腿(1)的内端与大纵梁(5)的前端垂直连接,大纵梁(5)的后端与后支撑扭腿(2)的内端垂直连接,后支撑扭腿(2)的外端、前支撑扭腿(1)的外端分别与加强扭腿(3)的两端垂直连接,前支撑扭腿(1)、加强扭腿(3)、后支撑扭腿(2)上共连接有同一个转向系统支架(4),该转向系统支架(4)上连接有转向机(6)、转向泵(7)、转向油罐(8);所述集成布置系统还包括过渡梁(52)及高于大纵梁(5)设置的尾纵梁(51),所述后支撑扭腿(2)包括后中竖梁(24)及两两相互平行的后上横梁(21)、后中横梁(22)与后下横梁(23),所述加强扭腿(3)包括加强横梁(31)与加强竖梁(32);所述大纵梁(5)的后端经过渡梁(52)与尾纵梁(51)相连接,尾纵梁(51)上近尾纵梁(51)、过渡梁(52)交接处的部位与后上横梁(21)的内端相连接,过渡梁(52)上近过渡梁(52)、大纵梁(5)交接处的部位与后中横梁(22)的内端相连接,后中横梁(22)的外端与后中竖梁(24)的中部相连接,后中竖梁(24)的两端分别与后上横梁(21)中部、后下横梁(23)的内端相连接,后下横梁(23)的外端经加强横梁(31)后与前支撑扭腿(1)的的外端相连接,加强横梁(31)的中部与加强竖梁(32)垂直连接,且在前支撑扭腿(1)、加强横梁(31)、加强竖梁(32)、后下横梁(23)上共连接有同一个转向系统支架(4);所述转向系统支架(4)上位于后下横梁(23)、加强竖梁(32)之间的部位开设有与转向泵(7)相连接的泵安装孔(71),转向系统支架(4)上位于加强竖梁(32)、前支撑扭腿(1)之间的部位开设有外折弯边(41),该外折弯边(41)上开设有与转向油罐(8)相连接的油罐安装孔(81),转向系统支架(4)上位于加强横梁(31)、大纵梁(5)之间的部位开设有与转向机(6)相配合的转向机安装孔(61)、输出轴通过孔(62),大纵梁(5)位于转向机(6)的内侧,转向油罐(8)、转向泵(7)位于转向机(6)的外侧,且转向泵(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见宁忠翼杨胜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