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冲击吸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8839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冲击吸收结构,包括:承受冲击的顶壁;两个侧壁,其与所述顶壁一体地形成,并从所述顶壁延伸,使得所述侧壁彼此相对,从而形成带角U形横截面。所述侧壁具有波形,在所述波形中交替地且连续地设有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另外,底板与各侧壁的端部部分一体地形成。所述冲击吸收结构还包括形成在各侧壁的一部分上以及所述底板的连接到所述底部部分并且位于所述侧面部分之间的部分上的第一窗口部分,所述各侧壁的一部分包括底部部分的一部分和所述凹陷部分的相对侧面部分的一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沖击吸收结构。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 这样的车辆沖击吸收结构,即,在与行人或其它物体接触或碰撞时减 小施加到行人或车辆乘客的沖击,从而保护行人和乘客。
技术介绍
但是,为了根据结构安装空间的尺寸在有限冲击行程内提高冲击能量的吸收量,上面的吸收沖击结构(a)通常使用这样的结 构,例如,其中通过允许所述侧壁的厚度更大来使负载位移特性中的 负载值在可允许范围内增大。但是,实际上,仅通过允许侧壁具有更 大的厚度难以将沖击能量吸收量提高到预期的水平。使用这种厚侧壁 会使得冲击吸收结构的重量增加。另一方面,如果通过允许侧壁具有 小的厚度来调整负载位移特性中的负载值,那么需要大幅的修改来改 变由树脂模制体制成的冲击吸收结构的模具的型芯或型腔表面的整个 表面,从而导致制造成本增加。简言之,仅由具有带角U形横截面的 树脂模制体制成的冲击吸收结构(a)调整负载位移特性,以将沖击能 量吸收量设定为期望值而不增加重量、成本等等是不容易的。0005在这种情形下,提出了一种车辆冲击吸收结构(b),包 括顶壁和与所述顶壁一体形成的两个侧壁,以具有与上面传统冲击吸 收结构相同的带角U形横截面的基本结构,每个侧壁都具有这样的波 形,其凸起部分沿与侧壁相反的方向(即,沿所述侧壁彼此相对的方 向)向外突起,其凹陷部分沿与所述侧壁相反的方向向内凹陷,且所 述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沿着所述侧壁的长度方向交替连续地排列(例 如,参见JP-A-2001-354092 )。另外,提供了 一种车辆冲击吸收结构(c),包括顶壁;不仅具有波形并且具有窗口和裂口的侧壁,所述 窗口和裂口沿着冲击施加方向延伸,并且形成在凸起部分的突起部分、凹陷部分的底部部分、或者在所述侧壁的凹陷部分的相反侧部内;以 及具有外法兰状形状的底板,其沿着所述侧壁的相对方向向外延伸, 并且同所述侧壁上与所述顶壁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一体地形成,以沿 着垂直于冲击施加方向的长度方向在整个长度上延伸(例如,参见 JP-A画2005國510393和JP-A-2007画223515 )。 但是,在包括波形侧壁的冲击吸收结构(c)中,虽然获 得了上述优点,但是位于相对侧的凹陷部分的底部部分之间沿着侧壁 相互对立方向的距离必然小。因此,当由于施加冲击而^f吏侧壁翘曲和 变形时,凹陷部分的底部部分容易彼此接触,这可能引起侧壁沖击行 程不足的风险。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即使是调整裂口和窗口的尺寸来 调整负载位移特性,也无法充分保证冲击能量的吸收量。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面,当所述侧壁从所述顶壁朝着所 述底板延伸时,所述两个侧壁分别沿着所述侧壁的相对方向向外倾斜而彼此远离。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面,当所述侧面部分从所述顶壁朝 着所述底板延伸时,所述多个凹陷部分的每个的侧面部分都沿着所述 侧壁的长度方向倾斜而彼此远离或朝着彼此倾斜。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面,所述多个凹陷部分的每个的侧 面部分都分别沿着所述侧壁的相对方向向外倾斜而彼此远离或朝着彼 此倾斜,从而各侧壁限定了梯形的波形。 因此,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冲击吸收结构中,各侧壁具 有连续形成凸起和凹陷部分的波形。因此,虽然沿所述侧壁相互对着 的方向位于相对侧的凹陷部分的底部部分之间的距离小,但是当侧壁 因施加冲击而变形时,无需使模制操作变复杂,就可有效地防止沿所 述侧壁的相对方向位于相对侧的凹陷部分的底部部分之间的容易接 触、连接到所述凹陷部分的底部部分的侧面部分的端面之间的容易接 触、以及连接到所述底部部分的底板的端面之间的容易接触。 另外,如图2至5中所示,在沖击吸收结构10中,在两 个侧壁14a和14b沿着长度方向的相对的端部上,具有平面形状的连 接壁20 —体地设有顶壁12的背面17。也就是说,各连接壁20从沿 着顶壁12宽度方向(沿着图2中的垂直方向)延伸的两个短边22a 和22b朝着与侧壁14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这样,两个侧壁14a 和14b在其相对的端部沿着长度方向通过连接壁20彼此连接。两个连 接壁20都具有与顶壁12和侧壁14相同的厚度,并且整体上具有梯形 的形状,其中各连接壁20上与顶壁12相对的一边的宽度大于在顶壁 12—边的宽度。另外,由于连接壁从顶壁12朝着底板15延伸,所以 连接壁20倾斜成彼此逐渐间隔开。 在底板15 —体地设有侧壁14的背面(其与顶壁12侧相 对的表面)上,沿着底板15的长度方向在预定距离间隔开的多个位置 上一体地设有作为接合部分的接合夹32。各接合夹32具有平面支撑 部分34和卡爪部分36。接合夹32以预定厚度和预定高度与底板15 的背面一体地形成,并且沿其厚度方向是弹性的或可弹性变形的。卡 爪部分36具有三角形横截面,并且同支撑部分34上与侧壁14彼此相 对的一侧相反的端部表面一体地形成。 冲击吸收结构10的两个侧壁14a和14b的每个都具有沿 着垂直于沖击施加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梯次波形,其中沿着长度方向(车 身宽度方向)交替连续地设有凸起部分26和凹陷部分28。因此,虽 然侧壁14厚度较薄,高度较小,但是各侧壁14可保持适当的变形强 度。从而,在确保减轻重量的同时,冲击吸收结构10能够顺利地吸收 足量的冲击能量。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冲击吸收结构10中,虽然沿着侧壁 14相对方向位于相对侧的凹陷部分28的底部部分29之间的距离小于 沿着侧壁14相对方向位于相对侧的凸起部分26的突出部分27之间的 距离,但是当施加冲击引起侧壁14的凹陷部分28的底部部分29翘曲, 并且与凸起部分26的突出部分27—起变形时,可有效地防止沿着侧 壁14相对方向位于相对侧的凹陷部分28的底部部分29之间容易发生 接触,并可有效防止侧面部分39在底部部分29侧的端面之间容易发 生接触。因此,可稳妥地保持侧壁14的充足的冲击行程。 另外,在沖击吸收结构10中,侧壁14的凹陷部分28的 每个形成部分内都设有第一窗口 38。这允许通过第一窗口 38的变形 来减小变形强度的区域沿侧壁14的长度方向均衡化,有利地抑制了由 于侧壁14上的沖击承受位置之间差异引起的负载位移特性的差异,从 而有效地确保了稳定的沖击吸收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第二窗口 40形成于顶壁 12中的部分的延伸长度L2、第二窗口 40形成于凸起部分26的突出部 分27中的部分的延伸长度L3、以及第二窗口 40形成于顶壁12和凸 起部分26的突出部分27中的部分的宽度\¥3,可恰当地调整第二窗口 的尺寸。这可改变向顶壁12施加沖击时产生的初始负载的大小。因此, 例如,无需改变顶壁12和侧壁14的厚度等等,通过简单地改变第二 窗口 40的尺寸就可以〗氐成本容易地改变向顶壁12施加沖击引起的初 始负载的大小,其中可使冲击吸收结构IO的模具的修改小。0056在本实施例的冲击吸收结构10中,每个侧壁14都具有 矩形的波形。因此,例如,与具有波形的侧壁14不同,形状上具有弯 角可顺利地增大侧壁14的变形强度,在所述波形中,交替连续地设置 具有弯曲突出部分的凸起部分和具有弯曲底部的凹陷部分。因此,虽 然侧壁14的高度较小,但是可稳妥地保持充足的冲击行程。0057] 另夕卜,在冲击吸收结构10中,两个侧壁14a和14b倾斜, 以便当侧壁14a和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冲击吸收结构,包括具有平行于冲击施加方向的带角U形横截面的树脂模制体, 所述树脂模制体包括:承受冲击的顶壁;两个侧壁,其与所述顶壁一体地形成,使得所述侧壁从所述顶壁的背面沿着冲击施加方向延伸,并且彼此相对,所述背面与承受冲击的表面相对,每个侧壁都形成为波形,其中沿每个侧壁的长度方向交替地且连续地形成沿所述侧壁的相对方向向外突出的多个凸起部分和沿所述侧壁的相对方向向内凹陷的多个凹陷部分;以及底板,其沿着垂直于所述冲击施加方向的侧壁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沿所述侧壁的相对方向向外突出的外法兰形状,所述底板同各侧壁的与所述顶壁侧上的端部部分相对的端部部分一体地形成, 其中在所述侧壁的凹陷部分的至少一个形成部分上设有第一窗口部分,所述第一窗口部分在各侧壁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底板的连接到所述底部部分并且位于所述侧面部分之间的部分上延伸,所述各侧壁的一部分包括底部部分的一部分和所述凹陷部分的两个侧面部分的一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7-11-26 2007-3041051. 一种车辆冲击吸收结构,包括具有平行于冲击施加方向的带角U形横截面的树脂模制体,所述树脂模制体包括承受冲击的顶壁;两个侧壁,其与所述顶壁一体地形成,使得所述侧壁从所述顶壁的背面沿着冲击施加方向延伸,并且彼此相对,所述背面与承受冲击的表面相对,每个侧壁都形成为波形,其中沿每个侧壁的长度方向交替地且连续地形成沿所述侧壁的相对方向向外突出的多个凸起部分和沿所述侧壁的相对方向向内凹陷的多个凹陷部分;以及底板,其沿着垂直于所述冲击施加方向的侧壁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沿所述侧壁的相对方向向外突出的外法兰形状,所述底板同各侧壁的与所述顶壁侧上的端部部分相对的端部部分一体地形成,其中在所述侧壁的凹陷部分的至少一个形成部分上设有第一窗口部分,所述第一窗口部分在各侧壁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底板的连接到所述底部部分并且位于所述侧面部分之间的部分上延伸,所述各侧壁的一部分包括底部部分的一部分和所述凹陷部分的两个侧面部分的一部分。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冲击吸收结构,其中所述多个凸起部部分,并且所述弯曲部分沿着所述侧壁的相对方向向外突出。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沖击吸收结构,其中在所述侧壁 的凸起部分的至少一个形成部分上设有笫二窗口部分,所述第二窗口 部分在所述凸起部分的突出部分的一部分上以及所述顶壁的连接到所 述突出部分的部分上延伸。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沖击吸收结构,其中每个侧壁都 是具有多个突出部分的板,所述突出部分沿所述侧壁的相对方向向外 突出,并从所述底板朝着所述顶壁延伸 一 不足以达到所述顶壁的预定 长度,从而在所述侧壁的顶壁侧上形成平面部分,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寄圭介长谷川邦明小仓良宏光山壮志白冈贵久
申请(专利权)人:小岛压力加工工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