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货车半主动双向馈能油气悬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996963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4 16: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载货车半主动双向馈能油气悬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钢板弹簧、吊耳、油缸连杆、第一油缸、第二油缸、气缸、油水分离器、空气增压器和储,气罐;其中,钢板弹簧一端连接在车架上,另一端连接在吊耳上;吊耳一端通过旋转副连接在车架上,另一端通过旋转副与油缸连杆连接;第一油缸的无杆腔与油缸连杆连接,第一油缸的有杆腔经由活塞杆通过旋转副连接在车架上;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之间通过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连接;所述气缸与所述第二油缸和所述油水分离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载货车半主动双向馈能油气悬架系统,能够极大的提高使用可靠性、整车舒适性及能量回收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载货车半主动双向馈能油气悬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钢板弹簧、吊耳、油缸连杆、第一油缸、第二油缸、气缸、油水分离器、空气增压器和储,气罐;其中,钢板弹簧一端连接在车架上,另一端连接在吊耳上;吊耳一端通过旋转副连接在车架上,另一端通过旋转副与油缸连杆连接;第一油缸的无杆腔与油缸连杆连接,第一油缸的有杆腔经由活塞杆通过旋转副连接在车架上;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之间通过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连接;所述气缸与所述第二油缸和所述油水分离器相连接。本技术的载货车半主动双向馈能油气悬架系统,能够极大的提高使用可靠性、整车舒适性及能量回收效率。【专利说明】载货车半主动双向馈能油气悬架系统
本技术属于载货车能量回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载货车半主动双向馈能油气 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经济性和舒适性是评价汽车性能的重要指标。目前,各汽车生产厂家都在追求低 油耗,而能量回收为降低油耗提高经济性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在国际经济危机和国内燃 油费改税的大环境下,进行车辆振动能量回收,用于耗能系统,提高燃油经济性具有重要意 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整车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而悬架系统直接影响整车的舒适性。在车辆设计时,把整车经济性和舒适性有机结合具 有重要意义。因此,把悬架设计和振动能量回收有机结合,设计出能够使车辆舒适性最佳且 振动能量回收效率高的悬架系统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目前,压缩缸馈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气缸单向馈能;另一种是采用油缸单 向馈能。这两种馈能方法均属单向馈能,因此能量回收效率较低,而且在回收能量的同时没 有对整车舒适性给予足够的考虑。 现有的载货车振动能量回收系统一般安装在车架和车桥之间,主要有两种具体实 现形式:一种是直接垂向放置馈能压缩缸,如能够在压缩时能够储存能量的气缸或者油缸 等,这种方式因在载货车实际使用过程中悬架动挠度较小,能量回收效率很低,实用性很 差,同时辅助部件较复杂,成本较高;另一种实现形式是馈能压缩缸沿车架纵向方向放置, 通过安装在车架和车桥之间的齿轮齿条机构实现运动形式的转换,由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车桥具有六自由度的运动,齿轮齿条经常出现折断的故障,导致能量回收系统失效,这种实 现形式可靠性较差。 而且现有的载货车振动能量回收系统,对于高频小振幅的振动难以回收,而大振 幅的振动又较少,导致能量回收效率低下,尚不能达到振动能量高效率回收的要求,也不能 较好的提高整车舒适性且在有些工况下还恶化了舒适性,因而现有的载货车振动能量回收 系统难以推广。此外,目前在载货车领域还尚未出现成熟的兼顾整车舒适性和振动能量回 收效率的馈能悬架系统。 因此,如何在载货车上安装能够提高整车舒适性、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且回收效 率高的振动能量回收系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性能可靠、 能更有效的回收车辆振动能量,提高燃油经济性,并改善载货汽车的舒适性的载货车半主 动双向馈能油气悬架系统。 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种载货车半主动双向馈能油气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钢板弹 簧、吊耳、油缸连杆、第一油缸、第二油缸、气缸、油水分离器、空气增压器和储气罐;其中,所 述钢板弹簧一端连接在车架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吊耳上;所述吊耳一端通过旋转副连接 在车架上,另一端通过旋转副与所述油缸连杆连接;所述第一油缸的无杆腔与所述油缸连 杆连接,所述第一油缸的有杆腔经由活塞杆通过旋转副连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油缸 和所述第二油缸之间通过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连接;所述气缸与所述第二油缸和所述油水 分离器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油缸与所述第二油缸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 单向阀、第四单向阀及与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相连的蓄能器。 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气缸连接的空气滤清器;其中,所述气缸的无杆腔与所述油 水分离器之间设置有第七单向阀,所述气缸的有杆腔与所述油水分离器之间设置有第八单 向阀;所述气缸的有杆腔与所述空气滤清器之间设置有第五单向阀,所述气缸的无杆腔与 所述空气滤清器之间设置有第六单向阀。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储气罐上的压力传感器和与所述所述储气罐连接的发 动机气压分流系统。 优选地,还包括分别与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发动机气压分流系统通信连接的电 子控制单元,以及与所述储气罐连接的溢流阀和气压能消耗系统。 优选地,所述气缸的有杆腔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二油缸的有杆腔的活塞杆通过联轴 器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油缸的无杆腔与所述油缸连杆通过固定副连接。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载货车半主动双向馈能油气悬架系统,其有益效果在于, 利用吊耳杠杆比及油缸的缸径比放大工作行程,杠杆作用与吊耳长度和结构有关,缸径比 就是两个油缸的内缸筒半径比0;利用吊耳唯一的运动轨迹及连杆机构实现运动形式转 换,提高了使用可靠性,避免了垂直放置馈能缸式的能量回收效率低、结构复杂的问题,又 避免了纵置放置馈能缸式可靠性差的问题。此外,两个油缸之间设置了单向阀和蓄能器,对 冲击工况下,舒适性的改善能力更大,而且小幅振动能量回收能力更高。 本技术将第二油缸与气缸串联,组成了既有弹性元件又有阻尼元件的能够回 收能量的减振系统,该系统以压缩空气在作为弹性元件的同时又把振动能量转化为气压能 存贮。该系统的阻尼力由油液节流提供,弹性力由压缩空气提供,基本原理与油气悬架相 同,且油缸在两个方向运动时,都能反馈能量,从而利用气缸进行回收,实现双向馈能,因 此,该系统实质是一个双向馈能油气悬架系统,空气和液压油共同提供阻尼力,阻尼力调节 范围更大,而且气、液缸联动工作,双向回收能力,能量回收能力能高。本技术又辅以电 子控制单元ECU控制来改善车辆平顺性,提高了整车舒适性和能量回收效率。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子控制单元E⑶; 2.空气增压器; 3.储气罐;4.压力传感器; 5.发动机气压分流系统;6.车架; 7.第一油缸活塞杆; 8.第一油缸; 9.油缸连杆; 10.吊耳; 11.钢板弹簧; 12.蓄能器; 13.车桥; 14?等效轮胎; 15.第一单向阀; 16.第二单向阀; 17.第三单向阀; 18.第四单向阀; 19.第二油缸; 20.第二油缸活塞杆; 21.联轴器; 22.第五单向阀; 23.气缸活塞杆; 24.空气滤清器; 25.第六单向阀; 26.气缸; 27.第七单向阀; 28.第八单向阀; 29.溢流阀; 30.气压能消耗系统;31.油水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载货车半主动双向馈能油气悬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 的钢板弹簧11、吊耳10、油缸连杆9、第一油缸8、第二油缸19、气缸26、油水分离器31、增压 器2、储气罐3。 在本技术中,吊耳与目前车辆所使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载货车半主动双向馈能油气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钢板弹簧、吊耳、油缸连杆、第一油缸、第二油缸、气缸、油水分离器、空气增压器和储气罐;其中,所述钢板弹簧一端连接在车架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吊耳上;所述吊耳一端通过旋转副连接在车架上,另一端通过旋转副与所述油缸连杆连接;所述第一油缸的无杆腔与所述油缸连杆连接,所述第一油缸的有杆腔经由活塞杆通过旋转副连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油缸和所述第二油缸之间通过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连接;所述气缸与所述第二油缸和所述油水分离器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胜赵雷雷陈存福王娜胡金蕊黄德惠李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