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保险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3927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汽车的保险杠结构,通过罩部件(21)与罩支撑部件(22)形成导管(30),该导管(30)将部分从罩部件(21)的外部气体导入孔(21b)导入的外部气体,引导到形成在护罩板(10)的上边部(10b)的、贯穿前后的开口部(10f)。由此,可将外部气体有效地导入热交换器(5)后侧的发动机室(3)内的指定部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保险杠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汽车的车身前部设置有保险杠。构成该保险杠外表面的罩部件,近年来基于轻量化等,由树脂材料形成薄板状的情形增多,因此,存在容易产生挠曲变形的问题。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技术,例如有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170237号中所公开的如下技术,即,在罩部件的上部背面侧设置用于抑制该罩部件变形的罩支撑部件。在车身前部设置有发动机室的汽车中,一般而言,保险杠的车辆后侧设置有热交换器(散热器),并且在上述罩部件上设置有用于将外部气体导入该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导入孔。然而,若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于通过热交换器而被加热的空气流入热交换器后侧的发动机室内,因此存在着发动机室内的温度容易增高的问题。对此,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技术中,除设置有上述外部气体导入孔之外,还在发动机罩盖(bonnet hood)的前端缘与罩部件的上端缘之间形成有格栅(grille)开口。而且,该格栅开口设置在高于上述热交换器的上端位置的位置。由此,从上述格栅开口导入的外部气体不通过上述热交换器就导入其后侧的发动机室内。因此,采用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技术,可提高发动机室的冷却性。此外,上述热交换器有时会利用例如四边形的框状护罩板(shroud panel)固定在车身上。此时,上述护罩板,以其各边部与车身的外表面等车身结构部件之间的间隙较小的状态设置的情形居多。因此,即使如上述专利文献中所记载的技术那样,设置格栅开口并从该格栅开口导入外部气体,所导入的外部气体也会被护罩板阻隔而难以流入到该护罩板及热交换器的车辆后侧。另外,例如出于设计方面的原因,有时无法在发动机罩盖的前端缘与罩部件的上端缘之间设置格栅开口。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可将外部气体有效地导入热交换器后侧的发动机室内指定部位的保险杠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汽车的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罩部件,具有将外部气体导入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导入孔;罩支撑部件,设置在该罩部件的上部背面侧,抑制该罩部件的变形;导管,将部分从上述罩部件的外部气体导入孔导入的外部气体,从热交换器的前方引导到形成在具备支撑上述热交换器的框状体的护罩板的上边部的、贯穿前后的开口部,上述导管的一部分,由上述罩部件与上述罩支撑部件形成。采用本专利技术,可将未被热交换器加热的外部气体有效地导入护罩板的车辆后侧。即,通过上述导管,可将从上述罩部件的外部气体导入孔导入的外部气体中热交换器前方的外部气体亦即未被热交换器加热的外部气体有效地导入上述开口部。而且,该开口部在上述护罩板的上边部贯穿前后地形成,由此可将导入上述开口部的外部气体,经由该开口部向上述护罩板的车辆后侧排出。而且,采用本专利技术,由于该导管由上述罩部件与罩支撑部件所形成,因此无需添加新部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护罩板的上述开口部设置在可将外部气体供给到发动机的进气吸入部的位置上,上述导管的入口从车辆正视方向看相对于上述护罩板的上述开口部在车宽方向上偏置。采用该结构,由于上述导管的入口从车辆正视方向看相对于上述开口部在车宽方向上偏置,因此,当从上述罩部件的外部气体导入孔导入的外部气体通过导管内部流向上述开口部时,外部气体中含有的雨滴等水分便附着在导管内壁上。由此,外部气体中含有的水分便难以到达上述开口部,因此,经由该开口部向发动机的进气吸入部供给外部气体时,可有效地保护该发动机使之免受上述水分影响。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导管具有与外部气体的流入方向大致正交的纵壁部,并且上述导管的位于上述纵壁部下游侧的部分与该纵壁部的上部连接。采用该结构,由于在构成上述导管的壁部上设置有与外部气体的流入方向大致正交的纵壁部,因此,流入的外部气体大致正面撞击导管的纵壁部。由此,外部气体中含有的雨滴等水分便有效地附着在该纵壁部上。因此,可进一步抑制外部气体中含有的雨滴等水分到达上述开口部,更有效地保护上述发动机使之免受外部气体中含有的水分的影响。另外,即使在车辆驶过具有一定深度的水坑过程中大量的水被保险杠罩上推而进入导管的入口时,也可通过上述纵壁部来抑制进入的水乘势直接到达护罩板的上边部的开口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导管中位于上述纵壁部下游侧的部分,设置有底面低于上述护罩板的上述开口部的下缘的低底面部。采用该结构,由于上述导管的位于纵壁部下游侧的部分,设置有底面低于上述护罩板的开口部的下缘的低底面部,因此即使外部气体中含有的雨滴等水分,沿上述导管内表面等流过上述纵壁部,也不会流至上述护罩板的开口部的下游侧,而会滞留于低底面部。由此,可更进一步地抑制外部气体中含有的雨滴等水分到达上述开口部,更有效地保护上述发动机使之免受外部气体中含有的水分的影响。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导管中,上述低底面部的上游侧的端部,形成有从该低底面部的底面向上方延伸的堤壁。采用该结构,由于上述低底面部的上游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堤壁,因此通过该堤壁可阻隔沿导管内表面流淌过来的水分流向下游侧。由此,可抑制外部气体中含有的雨滴等水分到达低底面部的下游侧,更确实地实现上述的发动机保护效果。另外,即使水分流入时也可抑制该水分向上游侧回流,因此可防止回流到上游侧的水分被吹起而再次返回下游侧。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低底面部上形成有连通上述导管内外的出水孔。采用该结构,由于上述低底面部上形成有出水孔,因此可防止水过量地滞留于低底面部内而溢出。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还在上述导管的外侧设置有连通至上述护罩板后侧的发动机室的路径,并且上述导管上形成有连通该导管与上述路径的狭缝。采用该结构,由于上述导管外侧设置有连通至护罩板后侧的发动机室的路径,并且上述导管上形成有连通该导管与上述路径的狭缝,因此,从罩部件的外部气体导入孔导入的外部气体的一部分被导入发动机室内。由此,发动机室的冷却性被提高。                              附图说明图1是涉及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汽车保险杠结构的正视图。图2是上述保险杠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图5是罩支撑部件的从图1的箭头C方向观察时的单独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涉及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汽车保险杠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涉及本实施方式的汽车1的保险杠结构的正视图(一部分用虚线表示或被省略),图2是上述汽车1的前部的俯视图(一部分用虚线表示),图3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如上述图所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汽车1的前部,设置有可通过发动机罩盖2来开闭的发动机室3。该发动机室3的大致中央处设置有发动机4。此外,在上述发动机室3的前部,设置有散热器(热交换器)5,该散热器5通过中央有四边形的中央开口部10a的框状的护罩板10支撑在车身侧。上述护罩板10由树脂形成,固定在未图示的左右纵梁等车身结构部件上。该护罩板10的上边部10b、左边部10c、右边部10d、下边部10e,从正视方向看分别具有一定程度的宽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    罩部件,具有将外部气体导入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导入孔;    罩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罩部件的上部背面侧,抑制所述罩部件的变形;    导管,将部分从所述罩部件的外部气体导入孔导入的外部气体,从热交换器的前方引导到形成在具备支撑所述热交换器的框状体的护罩板的上边部的、贯穿前后的开口部,    所述导管的一部分,由所述罩部件与所述罩支撑部件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7-2-8 2007-0288271.一种汽车的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罩部件,具有将外部气体导入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导入孔;罩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罩部件的上部背面侧,抑制所述罩部件的变形;导管,将部分从所述罩部件的外部气体导入孔导入的外部气体,从热交换器的前方引导到形成在具备支撑所述热交换器的框状体的护罩板的上边部的、贯穿前后的开口部,所述导管的一部分,由所述罩部件与所述罩支撑部件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设置在可将外部气体供给到发动机的进气吸入部的位置上,所述导管的入口从车辆正视方向看相对于所述开口部在车宽方向上偏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保险杠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和真山本尚实大久保实横仓浩久我秀功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