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及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19821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5 1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及摩托车,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包括车头立管、前主梁及发动机斜撑,还包括用于规范线路的束线机构,所述束线机构连接在车头立管外侧并位于车头立管、前主梁及发动机斜撑构成的主体框架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及摩托车,通过在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上增设用于规范线路的束线机构,束线机构对离合线、点火线等线束进行定位约束,能够避免该部位线束的散乱,增加安全性和美观度;同时,束线机构位于主体框架内部,以减少外露件的数量,简化生产厂家的管理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及摩托车,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包括车头立管、前主梁及发动机斜撑,还包括用于规范线路的束线机构,所述束线机构连接在车头立管外侧并位于车头立管、前主梁及发动机斜撑构成的主体框架内;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及摩托车,通过在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上增设用于规范线路的束线机构,束线机构对离合线、点火线等线束进行定位约束,能够避免该部位线束的散乱,增加安全性和美观度;同时,束线机构位于主体框架内部,以减少外露件的数量,简化生产厂家的管理难度,提高生产效率。【专利说明】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及摩托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部件及其摩托车,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及其摩托车。
技术介绍
摩托车车架是摩托车的重要安全部件,具有承重、防撞和担负及固定摩托车大部分附属部件的功能。现有的摩托车车架主要由车头立管、主梁管、发动机斜撑管、大板(相当于中管)、尾管和尾管撑管等固定连接而成,其中立管、主梁管、发动机斜撑管和大板构成车架的前部框架,大板、尾管和尾管撑管构成车架的中后部框架。前部框架内安装油箱、发动机等部件,由于前部框架缺乏专门的用于规范线路的束线机构,造成该部位的线路如离合线、点火线的散乱,安全性、美观度均不足;而且,前部框架上的外露件(即超出框架的部件)过多,在加工过程或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增大了生产厂家的管理难度,降低了生产效率。 因此,就需要对现有的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进行改进,能够避免摩托车前部框架的线束的散乱,增加安全性和美观度,同时减少外露件的数量,简化生产厂家的管理难度,提闻生广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及摩托车,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能够避免摩托车前部框架的线束的散乱,增加安全性和美观度,同时减少外露件的数量,简化生产厂家的管理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包括车头立管、前主梁及发动机斜撑,还包括用于规范线路的束线机构,所述束线机构连接在车头立管外侧并位于车头立管、前主梁及发动机斜撑构成的主体框架内。 进一步,所述束线机构为“S”形的线钩;线钩呈“S”形,在前端形成下开口的变形部,在后端形成上开口的承托部,可将线束放入该承托部而形成定位约束作用,变形部使得金属制成的线钩具有弹性,具有一定的减振功能,保护线束不受损害。 进一步,所述前主梁包括左前主梁和右前主梁,所述左前主梁和右前主梁并行设置并且其前端均与车头立管连接;所述左前主梁和右前主梁上对称连接有用于与车身覆盖件连接的覆盖件支耳I,所述覆盖件支耳I位于所述主体框架内;前主梁为并列的两根,能够提高车架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覆盖件支耳I的一端连接在前主梁上,另一端向主体框架的内部延伸,进一步减少外露件的数量,避免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变形,简化生产厂家的管理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所述发动机斜撑包括左发动机斜撑和右发动机斜撑,所述左发动机斜撑和右发动机斜撑并行设置并且其前端均与车头立管连接;所述左发动机斜撑和右发动机斜撑上对称连接有用于与车身覆盖件连接的覆盖件支耳II,所述覆盖件支耳II位于所述主体框架外;发动机斜撑为并列的两根,能够提高车架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覆盖件支耳II的一端连接在发动机斜撑上,另一端向主体框架的外部延伸,该部位对于发动机的支撑具有重大影响,覆盖件支耳II设在主体框架外部避免影响发动机的布置。 进一步,所述前主梁与发动机斜撑之间设有加强梁,至少一组所述加强梁上对称连接有用于与车身覆盖件连接的覆盖件支耳III,所述覆盖件支耳III位于所述主体框架内;加强梁有利于增强车架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覆盖件支耳III的一端连接在加强梁上,另一端向主体框架的内部延伸,进一步减少外露件的数量,避免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变形,简化生产厂家的管理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所述左前主梁和右前主梁上还对称连接有用于与车身覆盖件连接的覆盖件支耳IV,所述覆盖件支耳IV位于所述主体框架外;设置外露的覆盖件支耳IV,以适应车身外观的需要。 进一步,所述覆盖件支耳1、覆盖件支耳I1、覆盖件支耳III和覆盖件支耳IV的两侧边沿形成翻边,并且所述覆盖件支耳1、覆盖件支耳I1、覆盖件支耳III和覆盖件支耳IV的尾部与相应的前主梁、发动机斜撑或加强梁的外侧对应形成局部包容;翻边结构有利于增强各支耳的结构强度,避免变形,延长使用寿命;各支耳尾部与相应部件局部包容,不仅有利于提高支耳的支撑强度,而且能够有效防止支耳的横向窜动,保证牢固度。 进一步,还包括与所述前主梁后端连接的大板,所述大板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大板及右大板,所述左大板及右大板均为扁管形板状结构;所述左大板及右大板上均设有用于固定平叉轴套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为开口结构,该开口结构包括左侧开口、右侧开口及前侧开口 ;左大板及右大板采用扁管形板状结构,使大板结构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保证车架的使用寿命;采用开口结构的固定槽来固定平叉轴套,固定槽更易于变形,使大板结构同时具有充分的变形量,能够顺利完成锁紧平叉的动作。 进一步,所述固定槽为弧形结构,该弧形结构与平叉轴套适形配合以固定连接;弧形结构便于制造成型。 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应用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的摩托车,所述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安装于摩托车。 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及摩托车,通过在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上增设用于规范线路的束线机构,束线机构对离合线、点火线等线束进行定位约束,能够避免该部位线束的散乱,增加安全性和美观度;同时,束线机构位于主体框架内部,以减少外露件的数量,简化生产厂家的管理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摩托车车架结构,包括车头立管1、前主梁及发动机斜撑,还包括用于规范线路的束线机构4,所述束线机构4连接在车头立管I外侧并位于车头立管1、前主梁及发动机斜撑构成的主体框架内;束线机构4可为线夹、线钩或者线箍等可以对线束进行定位的结构;通过在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上增设用于规范线路的束线机构4,束线机构4对离合线、点火线等线束进行定位约束,能够避免该部位线束的散乱,增加安全性和美观度;同时,束线机构4位于主体框架内部,以减少外露件的数量,简化生产厂家的管理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束线机构4为“S”形的线钩;线钩前端焊接于车头立管1,从前端至后端向主体框架内部延伸;线钩呈“S”形,在前端形成下开口的变形部,在后端形成上开口的承托部,可将线束放入该承托部而形成定位约束作用,变形部使得金属制成的线钩具有弹性,具有一定的减振功能,保护线束不受损害。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主梁包括左前主梁21和右前主梁22,所述左前主梁21和右前主梁22并行设置并且其前端均与车头立管I连接;所述左前主梁21和右前主梁22上对称连接有用于与车身覆盖件连接的覆盖件支耳I 51,所述覆盖件支耳I 51位于所述主体框架内;前主梁为并列的两根,能够提高车架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左前主梁21和右前主梁22既可以是管状,也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总成,包括车头立管、前主梁及发动机斜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规范线路的束线机构,所述束线机构连接在车头立管外侧并位于车头立管、前主梁及发动机斜撑构成的主体框架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波王晓庆杨振坤张鹏王灿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