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7869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块化全地形车,包括车前部单元和车后部单元,所述车前部单元包括前车架单元和安装于前车架单元的车前系统组合,所述车后部单元包括后车架单元和安装于后车架单元的车后系统组合;所述前车架单元和后车架单元之间固定连接或整体成形构成短轴距车的车架;或者,所述前车架单元和后车架单元之间通过中车架单元固定连接或整体成形构成长轴距车的车架,所述中车架单元用于安装长轴距车的相关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模块化的设计结构,具有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的优点,同时提升了覆盖件及系统零部件的通用率。时提升了覆盖件及系统零部件的通用率。时提升了覆盖件及系统零部件的通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块化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全地形车
,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能适应比大多数其他车辆更广泛的地形,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针对现有的跨骑式全地形车辆,骑手可以像骑摩托车一样操作这些车辆,但额外的轮子在较慢的速度下提供了更多的稳定性。
[0003]为了满足跨骑式全地形车辆可坐单人、双人或多人的需求,整车的轴距就需要做相应的变化。现有的全地形车,单排车型和双排车型往往采用独立的设计平台,研发周期长,不同轴距车型之间零件通用低,尤其是覆盖件,设计和制造投入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块化全地形车,旨在能够低成本、快速地实现单双排切换,提高研发效率,同时提升不同轴距车型之间部分零部件的通用率,减少制造成本。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块化全地形车,包括车前部单元和车后部单元,所述车前部单元包括前车架单元和安装于前车架单元的车前系统组合,所述车后部单元包括后车架单元和安装于后车架单元的车后系统组合;
[0006]所述车前部单元和车后部单元通用于短轴距车和长轴距车,即:
[0007]所述前车架单元和后车架单元之间固定连接或整体成形构成短轴距车的车架;或者,所述前车架单元和后车架单元之间通过中车架单元固定连接或整体成形构成长轴距车的车架,所述中车架单元用于安装长轴距车的相关部件。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将整车分为车前部单元、车后部单元和中车架单元,通过不同单元的相互组合得到不同轴距版本的车型,当车辆轴距需要变化时前、后模块之间的布置设计不受影响,只需要相应调整中车架的长度就可得到不同轴距的车型,缩短研发周期。
[0009]进一步,还包括车身覆盖件,包括前侧盖和后挡泥板,所述前侧盖和后挡泥板之间在相对的边沿接合形成短轴距车的车身侧覆盖件;或者,还包括补偿覆盖件,所述补偿覆盖件接合于前侧盖与后挡泥板之间形成长轴距车的车身侧覆盖件;
[0010]通过设置补偿覆盖件,长轴距车型和短轴距车型可以共用一套覆盖件,只需在长轴距车型的中部加一套体积较小的补偿覆盖件即可,这样不用像传统的做法那样不同轴距车型需要开发不同的覆盖件。
[0011]进一步,所述补偿覆盖件用于与后挡泥板接合的边沿与前侧盖与后挡泥板接合的边沿具有平行结构;补偿覆盖件与前侧盖接合的边沿与后挡泥板与前侧盖接合的边沿具有平行结构,且底边沿设有向前延伸与前侧盖底部贴合的补偿台阶;
[0012]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实现后挡泥板、补偿覆盖件与前侧盖三者之间结合部位的互换
配合。
[0013]进一步,所述车前系统组合包括发动机和前轮组件,所述发动机固定于前车架单元,所述前轮组件包括前轮,所述前轮位于前车架单元下方。
[0014]进一步,所述车后系统组合,所述车后系统组合,包括排气系统和后轮组件,所述排气系统固定于后车架单元,所述后轮组件包括后轮,所述后轮位于后车架单元下方。
[0015]进一步,所述车前系统组合还包括空滤器和蓄电池,所述空滤器位于所发动机的正上方,所述蓄电池位于发动机的侧上方;所述车后系统组合还包括油箱,所述油箱布置于后车架单元内部的上端;当然,在一些布置中,所述空滤器、蓄电池和油箱的布置位置可以互换。
[0016]所述蓄电池布置于所述前车架单元的内部,位于发动机的侧上方,蓄电池采用纵向布置的形式,主视图上看蓄电池的右下角与所述发动机的CVT变速器有重叠,俯视图上看蓄电池的右下角与所述发动机的CVT也有重叠,整体上所述蓄电池的中心相对发动机偏左,当然也可偏右。
[0017]所述蓄电池的这种布置形式,更加紧凑,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安装舱的剩余空间,减少整车左右跨骑宽度,增大其他部件的安装空间;同时能够缩短与发动机、电器部件的距离,减少压降和线缆使用,提高性能、经济性和安全性。
[0018]进一步,所述前车架单元形成前框架结构,所述后车架单元形成后框架结构,所述中车架单元由互相平行且固定连接的左上中管、右上中管、左下中管和右下中管组成,所述前车架单元位于后端设有四个与中车架单元对应的前接合点,后车架单元前端设有四个与中车架单元对应的后接合点;
[0019]中车架单元采用平行布置的形式有利于实现车架的制作,同时有利于实现覆盖件的通用。
[0020]进一步,所述前框架包括两个位于下端的沿车辆行驶方向平行布置的下前管,两个位于上端的平行布置的横向上前管,所述上前管和下前管通过两根斜向主管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前框架结构还包括两个斜向撑管和两根折弯撑管,所述折弯撑管一端固定连接于斜向主管的中部,一端固定连接于下管前上,所述斜向撑管一端连接在上前管上,一端固定连接在折弯撑管的水平段上;所述前框架的两个上前管和两个下前管向后延伸形成与中车架单元对应的前结合点;
[0021]所述后框架包括两个位于下端的沿车辆行驶方向平行布置的下后管,两个位于上端的平行布置的上后管,所述上后管和下后管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多根撑管形成具有靠上部的油箱安装舱和靠下部的后传动系统安装舱的后框架结构;所述后框架结构向后延伸形成与中车架单元对应的前结合点;
[0022]所述前框架结构和后框架结构上形成各系统的安装舱,有利于各系统的安装和布置。
[0023]进一步,所述前框架结构和后框架结构对应连接时,或者前框架结构、中车架单元和后框架结构三者之间对应连接时,其连接方式可为焊接、铆接、螺栓连接、套设或者为上述连接方式的任意组合。
[0024]本技术有益效果:
[0025]本技术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将整车分为车前部单元、车后部单元和中车
架单元,通过不同单元的相互组合得到不同轴距版本的车型。所述车前部单元各部件和车后部单元各部件各自按照自身所在模块的基准进行设计,当车辆轴距需要变化时各模块之间的布置设计不受影响,从而缩短研发周期;另外本技术的外覆件采用具有互换性的结构,当车辆轴距变化时,长轴距车型和短轴距车型可以共用一套覆盖件,只需在长轴距车型的中部加一套体积较小的补偿覆盖件即可,这样不用像传统的做法那样不同轴距车型需要开发不同的覆盖件,从而提升了零件的通用率,减低制造成本。
[0026]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的优点,同时提升了覆盖件及系统零部件的通用率。
附图说明
[0027]图1:车前部单元和车后部单元分开状态示意图
[0028]图2:长轴距版本车型主视图
[0029]图3:长轴距版本车型俯视图
[0030]图4:短轴距版本车型主视图
[0031]图5:长轴距车架前、中、后爆开的示意图
[0032]图6:长轴距版本整车示意图
[0033]图7:长轴距版本车型覆盖件接合示意图
[0034]图8:短轴距版本车型覆盖件接合示意图
[0035]图9:长轴距版本车型覆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前部单元和车后部单元,所述车前部单元包括前车架单元和安装于前车架单元的车前系统组合,所述车后部单元包括后车架单元和安装于后车架单元的车后系统组合;所述车前部单元和车后部单元通用于短轴距车和长轴距车,即:所述前车架单元和后车架单元之间固定连接或整体成形构成短轴距车的车架;或者,所述前车架单元和后车架单元之间通过中车架单元固定连接或整体成形构成长轴距车的车架,所述中车架单元用于安装长轴距车的相关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身覆盖件,包括前侧盖和后挡泥板,所述前侧盖和后挡泥板之间在相对的边沿接合形成短轴距车的车身侧覆盖件;或者,还包括补偿覆盖件,所述补偿覆盖件接合于前侧盖与后挡泥板之间形成长轴距车的车身侧覆盖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覆盖件用于与后挡泥板接合的边沿与前侧盖与后挡泥板接合的边沿具有平行结构;补偿覆盖件与前侧盖接合的边沿与后挡泥板与前侧盖接合的边沿具有平行结构,且底边沿设有向前延伸与前侧盖底部贴合的补偿台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前系统组合包括发动机和前轮组件,所述发动机固定于前车架单元,所述前轮组件包括前轮,所述前轮位于前车架单元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后系统组合,包括排气系统和后轮组件,所述排气系统固定于后车架单元,所述后轮组件包括后轮,所述后轮位于后车架单元下方。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化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前系统组合还包括空滤器和蓄电池,所述空滤器位于所发动机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强冯仁川田正华叶芳甘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