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可配合部件的弹性固持组件和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827841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6 17: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可配合部件的弹性固持组件和组装方法。一种用于可配合部件的弹性固持组件包括具有第一表面的第一部件。还包括被构造成与第一部件配合的第二部件,第二部件包括第二表面。还包括形成在第二部件的接合侧面附近的容纳特征,容纳特征具有第一弯曲度。还包括可弹性变形突起,其操作性地联接到第一部件并远离第一部件延伸,可弹性变形突起具有不同于容纳特征的第一弯曲度的第二弯曲度,其中,可弹性变形突起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形成并被构造成当与容纳特征接合时弹性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配合的部件,更具体地涉及用于这类可配合部件的弹性固持组件以 及组装可配合部件的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在制造过程中待配合在一起的部件基于部件之间的匹配布置而经历位置变 化。一种常见布置可包括:通过2向和/或4向凸出对准特征来相对彼此相互定位的部件; 通常,凸出对准特征是尺寸较小的结构,其收纳在对应的尺寸较大的凹入对准特征中,如在 孔和/或槽口形式的孔口中。替代性地,可采用双面胶、粘合剂或焊接过程来配合零件。不 论精确的匹配布置如何,在对准特征的至少一部分之间都存在间隙,其被预先确定以匹配 由制造(或制作)变化引起的匹配特征的预期的尺寸和位置变化公差。因此,可能在配合 部件之间产生显著的位置变化,这导致存在不期望的大的变化的间隙和其它不良配合。对 齐和附接特征之间的空隙会引起配合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这导致不良的感知质量。其它 不期望的效果可包括例如配合部件的吱吱声和咔哒声。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可配合部件的弹性固持组件包括具有第一表面 的第一部件。还包括被构造成与第一部件配合的第二部件,第二部件包括第二表面。还包 括形成在第二部件的接合侧面附近的容纳特征,容纳特征具有第一弯曲度。还包括可弹性 变形突起,其操作性地联接到第一部件并远离第一部件延伸,可弹性变形突起具有不同于 容纳特征的第一弯曲度的第二弯曲度,其中,可弹性变形突起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形成并被 构造成当与容纳特征接合时弹性变形。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可配合部件的弹性固持组件包括第一部件。还 包括被构造成与第一部件配合的第二部件。还包括形成在第二部件的接合侧面附近的容纳 特征,容纳特征包括主要部分和在容纳特征的端部附近的保持部分。还包括可弹性变形突 起,其操作性地联接到第一部件并远离第一部件延伸,其中,可弹性变形突起由可弹性变形 材料形成并被构造成当与容纳特征接合时弹性变形。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组装可配合部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第一 部件的可弹性变形突起插入第二部件的容纳特征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使可弹性变形突起 的外表面与容纳特征接触以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形成接触过盈状态。所述方法还包 括:使可弹性变形突起在插入容纳特征中期间弯曲离开突起的自然弯曲度。所述方法还包 括:使可弹性变形突起在与容纳特征接触时弹性变形。所述方法还可包括:安置在对其进 行固持的端部凹口中。 本专利技术还可包括下列方案。 1. -种用于可配合部件的弹性固持组件,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的第一部件; 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部件配合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包括第二表面; 形成在所述第二部件的接合侧面附近的容纳特征,所述容纳特征具有第一弯曲度;以 及 可弹性变形突起,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操作性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部件并远离所述第一 部件延伸,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在未配合状态具有不同于所述容纳特征的第一弯曲度的第 二弯曲度,其中,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形成并被构造成当与所述容纳特 征接合时弹性变形。 2.根据方案1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还包括第一部件的完全接合位置,其中,所述 完全接合位置包括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的外表面与所述容纳特征之间的接触过盈,其中, 在整体上平均沿所述外表面的变形量。 3.根据方案2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弯曲度和所述第二弯曲度在 所述完全接合位置时大致相等。 4.根据方案1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立柱,其操作性地联接到所 述第一部件并远离所述第一部件延伸并且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表面接合。 5.根据方案1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其中,所述容纳特征还包括主要部分和保持 部分,所述主要部分具有主要部分宽度,所述保持部分包括大于所述主要部分宽度的保持 览度。 6.根据方案1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还包括被构造成与多个容纳特征接合的多个 可弹性变形突起。 7.根据方案6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弯曲度是大致平直的。 8.根据方案6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弯曲度是大致平直的。 9.根据方案6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立柱,其操作性地联接到所 述第一部件并远离所述第一部件延伸并且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表面接合。 10.根据方案6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还包括所述第一部件的完全接合位置,其 中,所述完全接合位置包括所述多个可弹性变形突起的外表面与所述多个容纳特征之间的 接触过盈,其中,针对所述多个可弹性变形突起在整体上平均变形量。 11.根据方案1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是车辆 部件。 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包括导流板,并且所述 第二部件包括装饰板。 13. -种用于可配合部件的弹性固持组件,包括: 包括第一表面的第一部件; 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部件配合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包括第二表面; 形成在所述第二部件的接合侧面附近的容纳特征,所述容纳特征包括主要部分和在所 述容纳特征的端部附近的保持部分;以及 可弹性变形突起,其操作性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部件并远离所述第一部件延伸,其中,所 述可弹性变形突起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形成并被构造成当与所述容纳特征接合时弹性变形。 14.根据方案13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还包括所述第一部件的完全接合位置,其 中,所述完全接合位置包括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的外表面与所述容纳特征之间的接触过 盈,其中,在整体上平均沿所述外表面的变形量。 15.根据方案13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立柱,其操作性地联接到 所述第一部件并远离所述第一部件延伸并且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表面接合。 16.根据方案13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其中,所述主要部分具有主要部分宽度,并 且所述保持部分包括大于所述主要部分宽度的保持宽度。 17.根据方案13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还包括被构造成与多个容纳特征接合的多 个可弹性变形突起。 18.根据方案17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还包括所述第一部件的完全接合位置,其 中,所述完全接合位置包括所述多个可弹性变形突起的外表面与所述多个容纳特征之间的 接触过盈,其中,针对所述多个可弹性变形突起在整体上平均变形量。 19. 一种组装可配合部件的方法,包括: 将第一部件的可弹性变形突起插入第二部件的容纳特征中; 使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的外表面与所述容纳特征接触以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 部件之间形成接触过盈状态; 使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在插入所述容纳特征中期间弯曲离开突起的自然弯曲度;以及 使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在与所述容纳特征接触时弹性变形。 20.根据方案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包括多个可弹性变形突 起,所述方法还包括:针对所述多个可弹性变形突起执行弹性变形的弹性平均,以解决所述 多个可弹性变形突起的位置变化。 通过结合附图进行的本专利技术的以下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以上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它 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其它特征、优点和细节仅以举例方式出现在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中,参照附图 进行详细描述,在附图中: 图1是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可配合部件的弹性固持组件,包括:具有第一表面的第一部件;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部件配合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包括第二表面;形成在所述第二部件的接合侧面附近的容纳特征,所述容纳特征具有第一弯曲度;以及可弹性变形突起,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操作性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部件并远离所述第一部件延伸,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在未配合状态具有不同于所述容纳特征的第一弯曲度的第二弯曲度,其中,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形成并被构造成当与所述容纳特征接合时弹性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6.14 US 13/918,1831. 一种用于可配合部件的弹性固持组件,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的第一部件; 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部件配合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包括第二表面; 形成在所述第二部件的接合侧面附近的容纳特征,所述容纳特征具有第一弯曲度;以 及可弹性变形突起,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操作性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部件并远离所述第一部 件延伸,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在未配合状态具有不同于所述容纳特征的第一弯曲度的第二 弯曲度,其中,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形成并被构造成当与所述容纳特征 接合时弹性变形。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还包括第一部件的完全接合位置,其中,所述 完全接合位置包括所述可弹性变形突起的外表面与所述容纳特征之间的接触过盈,其中, 在整体上平均沿所述外表面的变形量。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弯曲度和所述第二弯曲度在 所述完全接合位置时大致相等。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立柱,其操作性地联接到所 述第一部件并远离所述第一部件延伸并且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表面接合。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固持组件,其中,所述容纳特征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E莫里斯JP拉瓦尔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